书城经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
45154300000005

第5章 中国的出口和竞争力

一、中国出口增加带来的影响

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加(占世界出口市场份额的增加)对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国的影响会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呢?首先,可以想像的是出口低迷。在特定的产品上,如果中国的竞争力增加的话,竞争国家产品的海外市场会受到中国产品的侵蚀,被迫放缓和缩小出口。此外,中国产品侵蚀竞争国的国内市场,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增加的情况也很多。可是,在有关国家出口竞争力变化的情况下,竞争国的企业为维持产品竞争力通过向中国直接投资来转移生产,导致中国出口竞争力增加的情况同样很多。

在亚洲国家,出口产业的生成和发展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也使那些希望通过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来实现产业升级的国家大为担心。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可能导致别国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对新兴出口产业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

在中国国内,由于出口产业的增长,可以导致:出口产业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会增加;出口产业的就业增加也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从而使最终的总需求增加,促进中国的进口扩大。对中国的投资增加,中国的进口扩大将会给竞争国带来出口增加的正面影响。可是,对中国投资的扩大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对中国投资的主体是出口竞争国(地区)的企业的话,当然会出现缩小本国国内生产的负面影响。

但是,生产转移后,如果能出现培育新的有竞争力产品的情况,生产转移就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就会产生正面影响。笔者认为,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增长对竞争国所带来的影响也反映了各国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

二、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以下通过贸易统计说明,中国有哪些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领域以及中国在各领域与哪些国家竞争。这里用在OECD各成员国(以下简称OECD)的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作为展示出口国竞争力的指标。以《国际标准贸易法典》中三位数代码的151种制造业产品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出在OECD的进口总额中占5%以上份额的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称之为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151种产品可以分为化学产品(SITC5类)、原材料产品(同6类)、机械类[同7类+精密机械5种(SITC871、872、873、874、881)]、杂制品(同8类)等4个领域。挑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ASEAN四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中国的出口竞争对象。再出口比例较大的香港地区、新加坡不作为研究对象。

1.中国的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出口额从1980年的181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492亿美元。1980~2000年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是14.0%,特别是1990年下半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20.7%。

出口不仅是量上的增长,在质上也有明显的变化,1986年是不到4%的制成品比率(总出口占SITC5~8个种类的合计的比例),而到了1990年就超过了5%,2000年则接近了9%。2000年,比例最高的产品是服装、玩具等杂制品,机械类在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最高,杂制品的比率1993年达到最高,为42.3%,2000年降低到34.6%。另外,机械类的比率从1986年的3.5%上升到2000年的33.1%,与杂制品基本相当。

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由一个农业出口国变成了轻工业出口国,再变成了机械产品出口国。

2.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的品种正在增加。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在哪些方面有显著提高呢?1990年、1995年、1999年这三年间有竞争力的产品的种类由22个品种增加到45个品种,然后又增加到57个。

1999年,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品种最多的是原材料制品领域,但1990年增长率最高的是机械类,从中国的4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来看,比较1990年和1999年的有竞争力出口产品品种数目的变化,日本从63种增加到71种;ASEAN四国从16种增加到25种;韩国从20种减少到13种;台湾地区从23种减少到14种。有关竞争对手的动向,后文论述。

1990年,中国的大部分有竞争力的出口品种不是纤维、服装制品,就是旅行用具、鞋子、玩具、运动用具等轻工业产品。

1995年以后,中国轻工业领域新增加的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的种类只限于毛皮和珠宝饰品,而原有的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所占份额继续增加。1999年,中国的旅行用具、玩具、运动用具占OECD进口总额的将近50%。

可是,更应该注意的是,中国有竞争力的品种的广度扩大了,生铁、铅等类的金属原材料和化学产品、机械类等产品也加入到有竞争力产品的种类中。到1999年,重工业产品已占到有竞争力产品的一半以上,大部分的机械类产品是电子、电器。1990年,中国收音机所占份额已超过10%,20世纪90年代的前5年是音响、家电所占份额在增加,后5年则是与信息产业相关联的产品所占份额在增加。运输机械方面的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只有摩托车和自行车。

3.竞争对手在哪里?和中国一样,就前面选出的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来说,如果把在OECD进口总额中占5%以上份额的国家和地区作为竞争对手的话,1990年,竞争种类最多的是日本和中国台湾,可是,1995年和1999年是ASEAN四国。

1990~1999年间,日本与中国竞争的产品种类从22种减少到18种,韩国从15种减少到5种,中国台湾从22种减少到8种,ASEAN四国从15种增加到22种,中国的竞争对手由韩国、中国台湾变成了ASEAN四国。

1990~1999年间,从各国或地区与中国有竞争关系的产品在各自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中所占比例来看,日本从34.9%减少到25.3%,韩国从75%减少到38.5%,中国台湾从95.7%减少到57.1%,ASEAN四国从93.8%减少到88%。从这种变化可以看出:韩国、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竞争领域变窄;ASEAN四国许多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与中国重复。

ASEAN四国与中国的竞争领域是以服装为中心的杂制品,以及电子、电器占了大部分,杂制品的大部分品种中,中国占有优势。杂制品中,中国占特别大份额的产品种类和从OECD的进口对手的产品结构变化来看,中国和ASEAN四国的旅行用具所占份额扩大,日本和中国台湾的份额受到侵蚀。另一方面,中国和ASEAN四国的鞋类产品在1995年以前与旅行用具一样都增加了所占份额。可是,到1999年,中国已经侵蚀了ASEAN四国的份额,扩大了自己所占的份额。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ASEAN四国的玩具、运动用具所占份额也转为减少。有趣的是,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玩具、运动用具反而大幅度地恢复了所占的份额。从日本玩具、运动用具的进口产品的变化来看,偶人类产品大幅度减少,游戏类产品激增。

与中国竞争的产品种类数仅次于ASEAN四国的是日本,其中,机械产品占了半数以上。大部分的种类中,日本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国,不过,电子、电气产品方面,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份额是大幅度下降了。机械类产品的份额变动模式有好几种。90年代的前半期,收音机的市场份额方面,ASEAN四国的市场份额比中国显著扩大,而90年代后半期,却转为减少。办公、信息产品方面,日本所占份额减少,亚洲除韩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份额都增加了。音响设备方面,90年代前半期,ASEAN四国大幅度地增加了市场份额;而90年代后半期,ASEAN四国的份额下降,日本的份额上升,这是随着日本的DVD出口扩大而出现的。

1999年,151种产品中,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4个竞争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只有38种。其中,18种是纤维、木制品等原材料产品;11种是杂制品。从中国的出口构成看,虽然机械类产品的比重增加,但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来说,中国能够占优势的只有收音机、输配电设备、家电等一部分种类。

不过,2000年以后的数据还没有公布,以信息产品为中心的中国电子产品的出口激增,中国机械类产品的份额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发达国家以及四小龙的经验来看,在一个国家,随着机械类产品比较优势的上升,杂制品的比较优势会下降,出口也会放慢。可是,在剩余劳动力规模比较大的中国,却出现了在维持杂制品的竞争力的同时,机械类产品出口猛增的模式。随着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物流的改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中国杂制品的竞争力可能会更长期地维持下去。

三、竞争对手的动向

竞争对手的动向可以归纳如下:日本仍然保持很多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由于中国和ASEAN四国的市场份额增大,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减少,上面的格局十分明显。不过,ASEAN四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就存在市场份额降低的产品,有可能是由于和中国竞争,使出口增长受到抑制。

1.韧性十足的日本。日本的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数目从1990年的63种增加到1999年的71种,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日本的杂制品主要是与韩国和中国台湾做了调整,所以,在1999年的时候,日本能维持市场份额在1%以上的产品只局限于一部分产品,而保持有竞争力的杂制品种类是光学产品、钟表、玩具、体育用品、办公用品、乐器以及在设计、质量等方面差别明显,发挥价格以外竞争力余地较大的产品领域。原材料产品、合成纤维、刀具等本地产品的份额进一步下降,已脱离了有竞争力的产品的行列。另一方面,与钢铁相关联的产品的市场份额稳步提高。

增加最大的产品领域是化学产品,机械类方面也有若干产品得到增加。机械类方面,建筑机械、机床等一般机械产品的市场份额略有上升,电子、电气机械的市场份额不到5%,但下降还是很明显的。1990~1999年间,日本运输机械方面的市场份额,乘用车从24.9%下降到18.2%,商用车从16.4%下降到7.0%,汽车零件从14.6%下降到9.0%。可是,在这个领域,除韩国的乘用车份额从1.0%增加到2.8%,亚洲各国的市场份额的增加并不大。

日本的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是由于就地生产代替了从日本进口。中国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市场份额从2.2%增加到7.4%,日本的市场份额虽然每年有所波动,但基本维持在31%~35%之间,份额的下降并不明显。中国台湾的摩托车和自行车市场份额下降,从18.0%下降到13.3%;另一方面,在船舶产品上,日本的份额从10.4%缩小到6.8%,竞争力下降的倾向很明显。亚洲国家中,中国的市场份额从0.1%猛增到3.2%,但是韩国的市场份额比中国增加得多(从4.3%增加到8.2%)。

1999年,日本的市场份额超过中国的产品达到了100种。总的来说,日本在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方面维持了竞争力,但在消费品方面,除一部分产品以外,确实失去竞争力了。不过,这主要是日本企业生产向海外转移所促成的。现在,ASEAN四国的有竞争力的机械类出口产品比中国台湾和韩国多,还是因为日本的出口部分转移给了他们。例如,按生产台数计算,2000年,在ASEAN四国生产的DVD播放机的大约60%,VTR的一半是日本企业生产的。

2.在开发新的有竞争力出口产品方面落后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在韩国和中国台湾,杂制品的竞争力降低,而且,能替代的有竞争力产品的增加也不多。有竞争力产品大幅减少的情况已经出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像日本一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竞争力下降的杂制品生产向海外转移的动向加强了,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出口急剧减少。这就导致两地的杂制品出口的市场份额下降,机械类出口的市场份额上升。1986~1999年间,从杂制品占出口额的比例来看,韩国从32.0%减少到9.7%,中国台湾从39.1%减少到13.2%;另一方面,机械类的市场份额,韩国从33.6%上升到54.3%,中国台湾从29.2%增加到55.8%。

在韩国、中国台湾,1995年和1999年,脱离有竞争力出口产品行列的产品有服装、鞋类、旅行用品等,大部分是杂制品。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脱离得更多。这段时期,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生产向海外转移,本地生产缩小或转向其他产业,上述调整有所发展。

1999年,在竞争力方面能超过中国的产品,韩国有34种,中国台湾有25种,其半数是以一般机械、运输机械为中心的机械类。但是,这些产品占世界进口的比例并不高。属于有竞争力的出口种类,韩国5种,中国台湾6种,都比中国和ASEAN四国少。

从20世纪90年代的机械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变动来看,韩国的电视、收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的份额降低;另一方面,电子产品、广播电视设备、乘用车的份额上升。1999年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是锅炉、音响设备、电子管、船舶、光学仪器等产品,其中,没有一种产品的份额超过10%。

中国台湾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是:电子产品零部件、电子管、摩托车、自行车、光学仪器等。信息机器零件、摩托车、自行车的市场份额超过10%,可是,由于中国大陆对出口市场的侵蚀强烈,将会导致份额的降低。

3.停滞不前的ASEAN四国。ASEAN四国比中国早一步转向采用出口导向型工业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外资大量进入,在90年代前半期,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的数量明显增加。

在这个阶段,ASEAN四国和中国的大部分杂制品的市场份额上升。但是,90年代后半期,中国继续增加市场份额,ASEAN四国则出现了市场份额转为减少的产品。具体说,男性外衣、针织内衣、鞋子、钟表、玩具、体育用品等的市场份额减少;钟表、玩具、运动用品的市场份额降低到5%以下;机械类方面,收音机、音响等的份额降低,份额上升的有电子信息产品、电子产品零件、电子管等。

1999年,ASEAN四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中国的品种有27种,比中国有优势的品种大部分是:原材料采购方面占优势的领域(橡胶、木制品、锡等),或者是作为外资企业的出口产品生产据点作用的领域(电子信息、音响产品等)。前者今后可能继续保持优势,而后者由于中国生产扩大的趋势加大,ASEAN相对地位的降低是不可避免的。

ASEAN四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于对中国的警惕,以产业高度化为目标,加强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这期间世界上的电子产品市场扩大,东南亚的与电子产品相关联的生产也顺利扩大,在出口中所占比例也增加了。

但是,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联的市场在2001年急剧缩小,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对这些产品依赖的增大所带来的脆弱性。除马来西亚以外的ASEAN四国,虽然地区性的差别存在,增加就业仍然是一个大课题,因此,把解决剩余劳动力与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多样化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但是,杂制品的许多品种的生产,中国已经显示出了压倒性的竞争力,所以,ASEAN四国在这个方面扩大出口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