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45166000000001

第1章 导论

引言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我们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章的基本内容,是论述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如何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

1.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1.1.1“经济”和“经济学”

在我国古代的许多著作中,早有“经济”一词。《周易》中,已出现“经”和“济”二字,在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曾有“皆有经济之道”之句。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简言之,在中国古代,“经济”是“经国济民”中的“经”和“济”的结合,意指治理国家和拯救贫民。其含义与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并不相同。

在西方,经济与经济学(economics)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西方国家,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所著的《经济论》最先使用“经济”一词,意指家庭管理,即奴隶主家庭的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管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在《政治学》的第一篇中讨论治家问题,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什么是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家庭经济问题。

古希腊的其他学者,像柏拉图在其著作中,也都开始探讨和研究经济问题,但这些研究也都是一些家庭经济活动的事情,至于家庭以外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国家财政、商业、货币流通等,人们通常把它放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中,而没有独立出来。

1.1.2政治经济学最初起源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初是在17世纪初出现的。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他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因为“政治”在法语中原意是指“城市”、“城堡”、“国家”、“社会”,使用“政治”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时,就沿用了这一概念,“政治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例如,1755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大百科全书》中刊登了一篇题为《政治经济学》的论文,1817年出版的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1810年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说明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超出古代和中世纪的家庭经济的范围,人们对于经济活动的探讨和研究已经越出了家庭经济管理的范围,开始探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了。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常以“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一词。其实,在马歇尔那里,“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也是通用的。他这本书的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所以,“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都是涉及社会经济问题,是属于最基本的基础经济理论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不能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从“政治”的角度去研究“经济”问题,或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制度经济学。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在相同的内涵上使用。

1.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2.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5世纪末,西欧进入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这时候,封建自然经济日趋衰落,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展,城乡资本主义关系逐渐成长。在封建生产方式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商业资本曾起了重大的作用。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对流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研究,这就产生了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他们完全忽视生产,把研究停留在经济现象和流通领域的表面联系上,他们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货币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国家要想致富,就必须增加货币;要增加货币,就要增加对金银的开采;而对外贸易也是增加货币财富的源泉。正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初期发展的不成熟阶段,重商主义者仅仅代表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仅仅研究流通领域的表面经济现象,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经济有全面的理解,更不可能揭露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当然也不可能建立系统而完整的政治经济学。

1.2.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法国逐步确立,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当时,英国正处于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时期。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排除财富增长过程中人为的障碍,从理论上清算封建残余影响和重商主义的消极作用。这时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主要代表人物则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1723—1823年)花10年时间完成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首次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全面考察,把经济研究扩展到整个生产领域,并建立起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政治经济学真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他把研究范围扩展到了全部的生产部门和和商业部门,强调了在国民财富增长中工业的主导作用,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和单纯追逐个人利益的合理性。

由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正在向前发展的上升阶段,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当时的现实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但是,由于他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回避或掩盖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深刻矛盾,不可能彻底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因而,在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一些范畴上都存在着混乱和错误,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庸俗的因素,为以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古典政治经济学不是彻底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批判地吸取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深刻批判并彻底排除了那些庸俗的错误成分。

到了19世纪30年代,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代替科学的探讨,于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便产生了,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积极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创建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是经济科学领域里一场最重大最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阶级对立的真正根源;并通过对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

1.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1.3.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们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有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需要通过物质生产过程生产出来。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生产出物质产品来,人们才会有对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因此,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的研究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出发点。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的生产,并不是孤立的个人生产,而是社会生产。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以社会物质生产为研究的出发点,还因为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1.3.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叫做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概括地说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就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各种类型的、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这就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态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195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搞“一大二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给社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许多消极后果。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如企业中的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不仅考察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考察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不会停止于一次或几次直接生产过程之中,而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从而也就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上述诸方面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是否有产品生产出来或生产多少,决定着是否有或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的方式决定的,如果生产是资本主义性质,产品分配的原则也必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其次,生产决定交换。各个生产者生产出不同产品,才有可能把不同产品进行交换,如果大家都生产同一产品,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必要进行交换了。生产越发展,生产的产品越多,可供交换的产品也就越多,交换的发展程度决定于生产发展的程度。同样,生产的性质,也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如果生产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其交换也必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再次,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要投入消费领域。如果产品没有生产出来,就没有东西可供消费,生产的产品越多,可供消费的产品也越多;生产的发展决定消费的发展。生产还能创造出新的消费需要,例如,人们设计并生产出电冰箱、洗衣机,人们才产生了对电冰箱和洗衣机的需要。

但是,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分配、交换、消费不只是被生产所决定,而且也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如果分配合理,就会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果交换发展了,市场需要更多的产品,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生产的发展。如果消费发展了,产品很快被消费掉,就需要不断生产出新的产品来供应消费,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又为生产创造出动力;相反,如果消费阻滞,商品卖不出,则会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总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体,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生产时,生产资料必须和劳动者结合,才能开始生产过程。在生产开始前,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些生产资料为个体劳动者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为个体劳动者占有,个人有权把这些产品出卖或消费,其生产就是小商品经济性质的。如果这些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的产品就由资本家支配,其生产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如果这些生产资料为劳动者所公有,由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公共机构和领导者去分配,其生产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并决定着生产的社会性质,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为生产关系的基础。

1.3.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在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在这些经济现象背后,存在着共同的、普遍的、经常起作用的本质的东西,各种经济现象都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所谓“内在的”,指经济规律不是外部的表面现象,不能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所谓“本质的”,指经济规律不是人们的感性认识所能把握的,而必须过理性认识,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才能认识和把握;所谓“必然的”,指经济规律具有不可违背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最重要的性质是它的客观性,即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客观性表现在:①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如果经济条件改变了,或消失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也会改变或消失;如果产生了新的经济条件,新的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②不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会按其本身的要求发挥作用。③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或改造某种经济规律。④当人们在工作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时,社会经济就会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其次,经济规律大多不是长久不变的。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因为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再次,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所以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同的。

本章小结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体系,它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存在着反作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为人类谋利益。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鲜明阶级性和高度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

拓展阅读

经济学研究什么?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

由此似乎可以推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仅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不研究社会资源配置问题,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层认识。

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经济运行是经济学的表层内容,生产关系是经济学的本质内容。当代主流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其主要任务是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的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注重经济关系运动规律的分析。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抓住经济学的本质,从而创立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经济学。如果单纯地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就无法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批判的武器。当然,偏重经济运行分析的西方经济学,也会涉及经济制度的分析,但它把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永恒的前提而分析具体的制度或体制,从总体上说它着重研究的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偏重生产关系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会分析经济运行,但它对经济运行分析的重点是各种生产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调整。

习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怎样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