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女孩篇
4517100000014

第14章 交际能力强的女孩有福气(2)

古丽的家庭氛围特别和谐融洽,爸爸妈妈都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说话也很幽默,欢声笑语总停留在她的家里,不肯离去。古丽在爸爸妈妈的熏陶下也变得非常有幽默气质,小小年纪就常常语惊四座,让人开心不已。

妈妈下班回家非常疲惫,做饭的时候有点心不在焉,便没有把米淘干净。所以,古丽在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往桌子上吐沙粒。妈妈见女儿吃得那么费事,觉得自己对不住女儿就说:“古丽,是不是沙子太多了?要不妈妈重新帮你弄碗面吧!”古丽冲着妈妈摆摆手说:“妈妈不用了,今天你太累了要好好休息,再说也不都是沙子,还是有米饭的。”说完古丽冲着妈妈做了个鬼脸。古丽这话一语双关,让妈妈哭笑不得,浑身的疲劳也瞬时烟消云散了。

妈妈每天上班都得挤公交车,古丽看了觉得很心疼就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一定要买一辆车,每天接送你上下班,这样你就不用辛苦地坐公交车了。”妈妈听了很是欣慰。于是就逗她:“你买什么车?”古丽说:“我想好了,我要买的那款车叫做‘老师爱死你’。”妈妈当时一愣,努力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女儿说的到底是什么车,古丽见妈妈疑惑不解,就解释说:“妈妈啊,这是一款车的牌子。就是——劳斯莱斯啊。”妈妈一听大笑不已,先前上班的烦闷与不快都不见了。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太过于较真,轻松地去看待问题,你会发现自己烦恼的根本不是什么大事,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幽默中轻松化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女儿去运用幽默的方法面对问题,这样,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钻进死胡同。

幽默是一个人思想、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家研究,人的幽默感大约有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第一,让孩子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幽默的心理基础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惧怕失败,要在失败中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悲观失望。

真正幽默的人,不但不怕受人嘲笑,而且非常善于自嘲,这种自嘲实际上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建立自信,特别是一些内向的孩子,要经常引导孩子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看到自身的力量,这样孩子才会积极乐观,才会有幽默的资本。

第二,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幽默氛围。

孩子只有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会心生好奇发问,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接受外部的知识信息。正如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幽默感的发展和培养也适用这个原则,一个认同并支持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很重要。很多研究证明,孩子的幽默感来自父母。孩子的身体是父母授之的,那孩子的大脑幽默区域当然也是父母遗传的。长期生活在充满幽默、遍布欢声笑语的环境中,孩子的幽默感自然也会得到培养。

第三,多给孩子看或读幽默轻松的故事。

孩子大都喜欢听故事,更喜欢追随故事中的主人公。幽默有趣的小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上阅读,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同时,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乐天派,他们虽然遇到各种各样奇怪的困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继续乐观地对待人生。多给孩子读或看这样的故事,可以培养孩子对乐观情绪的向往。

孩子的幽默感一旦形成,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家长要知道,懂得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业,也会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让女孩走出害羞的牢笼

人类,尤其是孩童,在面对新环境以及陌生人时,往往会腼腆,甚至有的孩子容易受惊从而出现过分沉默。这些表现就是所谓的害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属于人类的一种自卫策略。

关于害羞,大家众说纷纭。像是西方有些哲学家、艺术家会把害羞看做是一种美德;在我们身边也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沉默是金”、“听话就是乖”、“孩子有耳无嘴”,等等。因此,家长有时对孩子的这种害羞会过于忽视。但是事实上,孩子害羞会对他的生活造成很多影响。孩子一旦害羞,就会不愿意与人接触,也不愿意去了解社会。渐渐地,孩子的心里就会主动隔绝朋友,内心也会变得孤独痛苦。

针对孩子腼腆、害羞的问题,国外的一些儿童心理学家曾在多所小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5个小学生中就有2个腼腆的孩子,程度会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别,而这其中60%以上为女孩。

女孩更易害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想必很多女孩家长们对此也深有体会。父母自己也会觉得迷惑不解,平常孩子在家中活泼大方、能说会道,可一旦见到生人,或者是离开家,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胆怯怕生。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正常的害羞期是在1~2岁,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出现害羞,是属于一种正常现象。但当孩子过了这段害羞期,甚至到了学龄期仍然过分害羞腼腆,父母就应对此多加关注、多加引导了。孩子独来独往、逃避现实、不善于社交的行为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时间积聚而成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基础有准备才会慢慢成型。孩子的害羞最终会把孩子推向孤独的深渊。没有人想当一个“孤家寡人”。

害羞、不愿交流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不会主动地告诉父母她们很抑郁、很孤独,她们的情绪往往会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要靠父母的一双慧眼来发现。

敏敏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孩子,她总是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不爱说话,有什么讨论她也不参加,老师和同学们有时竟然会感觉不到她的存在。敏敏不知道该怎么样与人相处,所以她也没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自由活动时间或午餐时间里,总会看到她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吃饭、玩耍,也许敏敏已经习惯了自娱自乐,觉得身边没有人自己很安全。遇到陌生人和她讲话,她就会满脸通红,好像是要快哭出来的样子,躲到妈妈的身后,那模样就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她的妹妹珠珠尽管比她小两岁,但性格正好与她相反,她能和第一次见面的人打成一片,在大人面前也非常活泼。

敏敏的妈妈以前觉得敏敏可能是因为年龄小,害怕与人说话,倒也没觉得什么。但是现在她已经开始担心敏敏的性格了,她希望孩子如果有不知道的问题,就举手提问,有需要的就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但是不管妈妈说了多少遍,敏敏总是静静地坐着。

有一次,妈妈领着姐妹俩去了快餐店,两个孩子都想再要一杯可乐,于是妈妈就让敏敏到柜台买,但是敏敏不愿意,和妈妈争执了20多分钟,最后经过一番练习以及妈妈的鼓励之后,敏敏才走到柜台前说出了她的台词,但是由于敏敏的声音太小,服务员没有听清楚,敏敏当即哭了出来。

看到敏敏这样,妈妈也很困惑:敏敏虽然害羞,性格内向,但是在家里也挺放得开的,可为什么一见到陌生人就成这样子了呢?

造成孩子胆小内向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也不准孩子单独外出等,这些都会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有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这样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还有些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害怕自己做错事被父母批评甚至打骂。另外有一些孩子因为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比如因为上课答错题被人羞辱,而一蹶不振,自我封闭。

总之,孩子的害羞与内向不是一天造成的,是由很多家长平时不在意的细节慢慢影响而来的,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让孩子走出害羞的牢笼,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第一,鼓励孩子多与人接触交往。

当今社会,没有人可以脱离别人而存活下来。如果孩子过于害羞,不会与人交往,这会对她的成长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让孩子多听到一些别人赞赏她的话,别人对孩子的友好尊重和夸奖能使她感到快乐,尝到了甜头,孩子会逐渐喜欢上与人交往。家长有一点要注意,最主要的还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可以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孩子自己做个小主人,亲自招呼这些小客人。平时父母也要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家里来客人了,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参与谈话,消除孩子的陌生感、拘束感,增长孩子待人接客的经验和知识。

第二,让孩子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准备的够充分,那底气就会足,成功的概率也就会大一点。所以家长要知道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孩子事先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对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自己心中有一个了解,那么她就不会紧张、焦虑和不安,怕羞的情绪也会减少许多。

比如带孩子一起参加聚会,父母应该事先让孩子知道要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家里有陌生的客人到访,父母可以先告诉孩子客人是做什么的、客人来后应该怎样打招呼;遇上老师要求孩子公开发言或演讲,父母可以事先在家里对孩子多加辅导和演练,让孩子熟悉整个程序,准备做的充分了,便可以减少临场的慌乱与失误;而对于生性胆小、敏感害羞的孩子,家长要尽量避免陌生人的突然接近,以免孩子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受到惊吓。

第三,提高孩子的自我评价。

大多数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孩子,心里都会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腼腆的孩子大都自我感觉差,在社会活动中有一种“被抛弃”感。因此,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闪光的一面,腼腆的孩子却总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自己不爱自己,也不让别人接近自己。这时父母就要帮助孩子把腼腆、害羞这层保护膜揭掉,把孩子闪光的一面开发出来。当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时,害羞腼腆自然会被开朗自信取代。

害羞,称得上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这样的孩子总会与人保持着距离。长此以往,孩子会因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内向。家长要明白,只有让孩子克服害羞,才能拥抱灿烂的人生。

背后莫论人是非

现在的孩子往往会语出惊人,她们的一些思想有时会让大人觉得惊讶。很多原本不该在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却硬生生地刺痛了父母的眼睛。对于背后议论别人的人,大家总会敬而远之。因为这样的人总给人一种阴险、狡诈,不够真诚的感觉。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放学后,乐此不疲地向你贬低自己朋友、同学,甚至出言不逊。你还会觉得孩子天真可爱吗?

孩子如果染上了搬弄是非的恶习,那家长可就要注意了。搬弄是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背后说人坏话,也叫非议,非议是一种恶习,也是一种社交疾病,有人说,中国人深受“面子文化”的影响,这种疾病尤甚。如果父母或者孩子身边交往的人讲话不注意,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染上这种坏习惯。而孩子一旦有了在背后议论别人的坏毛病,会对她自身的成长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女孩大都比较敏感,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团体,没事几个人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都说女孩天生爱嫉妒,也爱比较,如果把握不好分寸的话,这种比较就会衍生出恶意攻击。这样的女孩子又怎么会招人喜欢呢?

“闲谈莫论人非”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金科玉律。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保证说过还不被当事人知道,那就选择不要说。人的意识和思想时刻都在变化之中,也许你说的是这个意思,但是到别人的嘴中却成为了另外一个意思,这是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呢。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人生的路是很长的,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世间万物都是在不停变化的,没有什么是静止不变的。要让孩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人,而且要看得长远一些。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某一位同学成绩差,便心生鄙视。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如果这位同学刻苦努力,经过一段时间,成绩很可能会赶上来,甚至超过自己。因此千万不要小看人。

当孩子随意指责别人缺点的时候,父母觉得没什么,孩子只是无心的,嘴上说说罢了。其实家长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你不对孩子的这种想法及时纠正,孩子就会认为你的想法和她是一样的。觉得自己说的没有错。以后说话就会更加口无遮拦。家长更不该让孩子随意在外面说别人的缺点。要知道,那是说别人的坏话。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不会随意说别人的缺点的。

下午放学后,心然回到家里,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拿起水咕咚咕咚地一饮而尽。然后,又气呼呼地坐在椅子上,似乎这样还不解气,心然的嘴里开始念念有词。

妈妈看到心然这样,就坐在她的身边询问:“女儿,怎么啦?”“哼,安安简直就是个笨蛋,今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我们和另外一个班比赛接力。谁知道安安跑的时候居然摔了一脚,起来以后就不跑了,害得我们班输了。真是讨厌!”心然狠狠地说道。妈妈刚想安慰她,心然又继续说道:“妈妈,你知道吗?安安其实脑袋有问题,她爸妈还离婚了,一看她就是弱智……所以爸爸妈妈才不愿意要她,不然她怎么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呢,还有……”

“心然,住口!”妈妈大声打断了滔滔不绝的心然,然后说:“心然,妈妈什么时候允许你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了?你这样说你的同学,难道就不觉得惭愧吗?你的表现真让妈妈失望!”

妈妈被心然气得浑身发抖,停了停,妈妈又继续说:“安安摔倒了,你作为同学不但没有帮助她,还在这边议论她,把失败的不快都发泄到安安身上了。你关心的不应该是安安摔倒受没受伤吗?”心然见此情景,感觉到自己刚才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说了安安那么多的坏话,实在是不应该。想到这,心然脸红了,头慢慢地低下来了。当即,心然就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现在就去看看安安,我再也不会这样了,以后绝对不会在背后说人坏话了。”

从那以后,心然很少在背后议论别人了。

若想让孩子远离背后非议别人的恶习,父母首先要做到不议论别人,如果一时无法做到,最起码应该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别人。孩子小的时候并无这种社交疾病,但由于受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等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会议论别人。所以,要想斩断这条恶性循环的链条,父母们必须从自我做起,让孩子免受污染。

所以如果听到孩子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这时候作为父母绝对不能放任不管,要及时地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更要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恶习。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家长要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