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女孩篇
4517100000027

第27章 好品德为女孩造就美丽人生(3)

女孩只有知足,才会拥有良好的心态,进而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挫折,真心拥抱成功的喜悦,全心感受花鸟虫鱼、四季轮回的大自然的秀美。知足的女孩,在待人处事中平静、真诚,对待自己的人生也会从容达观。

贪婪的女孩,注定是不快乐的。就像是衣橱里的衣服一样,买了那么多,但是总觉得自己还是少一件。女孩只有知足,才能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不慕虚荣,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毕竟欲望的肚子是填不满的,它永远不会满足,只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孩子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她的人生还有什么滋味?只能是百般煎熬!

因此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只有知足者才会常乐。如果你的女孩懂得了这个道理,必然会笑颜如花!

陈静家附近有一个大型超市,妈妈经常带她去那里买东西,所以陈静对那里也特别熟悉。

但是,陈静有一个坏毛病,只要去超市,她就要求妈妈给她买玩具。明明前一天刚买了新的洋娃娃,当时也和她商量好了,买了这个就够了,一个月之内再不买了,结果她第二天还是缠着妈妈要买新玩具。妈妈不答应,她就很郁闷,撇着小嘴说妈妈不是她的好妈妈。

妈妈终究还是不忍心看到女儿那可怜样,大多数时候也会选择妥协带她去买,可往往这个时候,女儿不知足的个性就暴露出来了。给她买了洋娃娃她还撅着嘴,因为她还想要买动画片,买了一张动画片她又想要另外一张。说她贪得无厌,她还会哭丧着小脸很委屈地说:“我真的很喜欢那些玩具和动画片啊!”“那也不能你想要什么就都买回来啊。”妈妈有点哭笑不得。“再说妈妈哪里有那么多的钱,宝贝女儿只能选一样,乖啊!”然后妈妈就看到陈静那个愁啊,拿拿这个,拿拿那个,犹豫不决,有时候走到门口了又要跑回去换,有时候付了账了她想换也没法换了就闹情绪。

除了这个,有时候爷爷奶奶看见陈静表现好,也会奖励她,就问她想要什么,那个时候是陈静最认真的时候,歪着小脑袋这边想想,那边想想,就是不知道要什么好,反正是什么都想要,陈静小小年纪就如此不知足,妈妈看了还真是苦恼。

知足常乐,应该是每个女孩追求的精神境界。“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古人知足常乐的典范。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卡耐基也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打扰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因为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或者是其他的任何物品,归根结底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些东西都只是暂时寄存在你这里,让你暂时使用,让你暂时保管而已,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都视为身外之物,而贪婪者把它们视为珍宝,到最后却往往是一无所获。

其实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父母要培养一个快乐知足的女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教女孩淡泊名利。

人活在世上,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不要过分追求,更不要去强求。父母要告诉女孩,淡泊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像老黄牛一样耕耘着,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有的人却是名利思想严重,得到了得意洋洋,得不到便心灰意懒;还有的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让人鄙视。父母千万要让女孩学习前者。

第二,带孩子接触“贫穷”。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会知足,总是忘情地向孩子讲述自己当年的辛苦生活,以此来告诉孩子,她们现在是多么的幸福。如果家长企图以自己的这些“老掉牙”的故事来感化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此只会增加孩子的厌烦,完全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家长不如来点“新鲜”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亲眼目睹社会下层人民穷苦的生活情景,可以收集些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关边远山区人民生活工作图片、报道和录像给孩子观看以此触动她们的心灵,这样通过对比,孩子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知足者才是真正的富有者,才会惬意享受生活中点滴喜悦和快乐。父母要让女孩学会知足,如此,她才能在充满纷扰的社会中遗世独立,绽放光彩。

女孩善良才可爱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暖的一缕阳光,虽然它是无形的,但它像春风拂过你的耳际,轻轻柔柔的,让你神清气爽。有了善良的存在,你才会觉得人生竟然如此美妙。

女孩本身就是善良的代名词,她可能会为一只受伤的猫落泪,为一朵经受暴风雨的花儿担心,这些表现倒不是说明女孩情感泛滥,而是女孩对于弱小者的一种同情,这种同情的最深处是以善良作为根本的。作为父母,在教育女儿的时候,一定要呵护她善良的天性,因为一颗善良的心最美!

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真性的表现。可惜,孩子最纯真的善良之心可能不知不觉被渐渐“抹杀”。在有些父母的眼里,他们觉得只有让孩子从小养成“不吃亏”的习惯,孩子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所以经常会灌输孩子“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的观念。家长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很有可能是受了“人善被人欺”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这些父母就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

父母的这种表现完全是出于对女孩的保护,父母对女孩的担心和关注往往要比男孩多得多,总是为女孩的安全担惊受怕,所以为了能够让女孩更好地保护自己,他们往往给女孩灌输“社会是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是如何钩心斗角”等观念。实际上,告诉女孩这些观念,并不是让女孩学会奸诈与钩心斗角,父母的本意是让女孩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一旦这种教育没有把握好尺度,给予女孩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那女孩心中善良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少。

善良是一种美德,它对孩子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可以说,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善良的品质,那么,这个孩子在道德上就会有缺陷。所以父母在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不要将孩子的善良给抹杀掉。

星期天,小雅和几个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大家你追我赶的,玩得好不热闹。玩累了,几个小伙伴就坐在石凳上七嘴八舌的,这时,有人看见了李爷爷家屋檐下的燕子窝,便起哄说:“谁能瞄准打中李爷爷家屋檐下的燕子窝?”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都没有说话。正在踢球的小雅大喊了一声:“我!”随后用力一踢……“砰”的一声,燕窝里的两只雏燕随着球一起滚落到地上,可能是燕子太弱小了,掉在地上就痛苦地拍动着羽翼未丰的翅膀。小朋友们兴奋地围上去,拿起小石块扔雏燕玩。没有一个人为小燕子感到心疼。

这时小雅的妈妈正好从楼上下来,看到这一幕,吃惊得不得了,赶快过来捧起小燕子,并批评孩子们说:“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这样对待它,太残忍了!你看这个小燕子才出生没多久,自己什么都干不了,正等着燕妈妈回来给它喂食呢,就像你们小时候,妈妈喂你们吃饭一样。想想,如果你被无缘无故地伤害,也许留下什么残疾,甚至都活不了命,你会好受吗?你的妈妈会答应吗?”

小雅和小伙伴们听了妈妈的话,都惭愧地低下了头。也为那两个小燕子感到心疼。待小雅的妈妈检查后,看小燕子没有受伤,就让小雅小心地将两只小燕子重新放回窝中。小雅也从中知道了要善待动物、善待他人。

父母要知道,善良教育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对弱者要给予同情和帮助,创造机会让女孩帮助有困难的人;包容他人,有宽容心;唾弃暴力。善良不仅是行为举止、待人处世的外在表现,更是包括了丰富的爱心、由衷的同情心、坦率的宽容心以及坚定的抗恶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从小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是强化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那父母要怎样做,善良才会在孩子的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呢?

第一,为孩子提供互助、友爱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而父母充当了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的第一任老师,这两个因素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孩子就像白纸一样,父母不仅可在上面画下美丽的风景,也有可能留下脏脏的污迹。其实,这张白纸究竟能变成什么样,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父母手上。父母要想让孩子学会善良,那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多做榜样,孩子自然就会耳濡目染,模仿学习。同时,父母也要注意纠正自己的不良言行,避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孩子往往也会成为一个那样的人,具备那样的行为。不然怎么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呢?这话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所以父母要想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就要给孩子一个互助、友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自然产生善良的品质和关爱他人的行为。

第二,让孩子学会关心弱者。

父母要让女孩明白,那些真正的强者,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不会冷眼旁观弱者和一些有困难的人,总是倾尽一己之力给弱者以帮助。如果在生活中,看见残疾人、不幸的人,就嘲笑和鄙视,这样的女孩不但品格低下,而且还不招人喜欢。

父母只有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上考虑问题,孩子才会理解别人的想法与行为,才会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从而做出善良的举动。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只是埋藏得太深,或者说孩子自己没有能力去将这份善良挖掘出来。所以,父母要正确引导,这样孩子的善良才会在心底茁壮成长。

第三,让孩子体验善良。

孩子年龄小,思考东西的程度有限。有些东西只要她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己便会对这件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当然孩子在区分好坏的能力上还是有些欠缺的,所以,家长平时可以找一些关于善良的故事给孩子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善良。也可以带着孩子走进社会,关注身边的事情。遇到关于善良的人和事时,引导孩子自主作出抉择,然后告诉孩子她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体验活动,让善良扎根于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善良,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真实;善良,会让孩子更具有爱心;善良,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美丽。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灌输善良的理念,培养孩子善良、无私的品德,这样孩子将一生受用无穷!

用责任心为自己撑腰

有些孩子在家中受宠惯了,做起事情来也毫无顾忌,反正自己做错了后面有爸爸妈妈撑腰呢!如果爸爸妈妈放手不管,那还有爷爷奶奶呢。这样还有什么好怕的。面对孩子的这种思想,父母会很生气,但是这也怨不得别人,因为孩子这种想法的源头来自于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