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论史纲
45190800000046

第46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5)

1、资本主义三阶段之晚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詹姆逊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与生产方式对应的文化有三种:市场期-现实主义;垄断期-现代主义;晚期(多国化资本主义)期-后现代主义。此三者代表的是不同的对世界和自我的体验的心理结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主要是:(1)深度模式削平。现实主义-对社会的倾向性看法;现代主义-焦虑、执着与对终极价值的渴望。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则削平了所有的深层模式,被消解而平面化了的模式至少有以下四种:①黑格尔式的本质与现象的辩证法模式;②弗洛伊德的表层与深层压抑模式;③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关系模式;④符号学关于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模式。由于消除了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间的对立,后现代主义把文本只是看作能指的无限滑动。(2)历史意识消失。作为一种时间意识的历史意识也是一种深度模式。现代主义的历史意识体现为,在承认当下碎片化的同时,又试图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渴望建构起历史的连续性。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只有纯粹的、孤立的现在,只有一连串纯粹的能指链,而不再有过去与现在的连续。由于语言链条断裂和时间概念紊乱,大量孤立断裂的物质性能指加剧了艺术表现之的历史感淡化,深度感、距离感消失。(3)主体零散化。主体是现代哲学得以确立的前提,也是现代艺术着力表现的主题。然而,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自我、理性等已经零散化,非中心化,成了一些空洞的指意符号。人面对的是变了形的外部世界和一个梦游者的幻觉性“非我”。从而表现在艺术中,就是追求对象的所谓纯客观再现,以一种极度的逼真性造成一种令人恐怖的非真实感。大规模的机械性复制与批量制作无个人风格的“类象”成为普遍。(4)距离感的消失。后现代美学颠覆了传统美学移情说、距离说、陌生化等强调艺术与生活之距离的努力,取消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等级秩序,机械性复制使距离感和现实感消失。

2、认知标识美学。非中心化的主体已经无法在一个原本可以标识的外在世界中以认知方式标绘出自己的位置,因此,一种新的文化攻略的可能形式就是提出“认知标识美学”,这种美学将增强个人主体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中对自己的位置意识,用一种总体化的方式正确地评价这个世界。如果说第一世界的文学文本是关于个人的神话,那么第三世界的文本则是关于民族的寓言。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现实的寓言,是对处身于这一异化现实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的总体观照。

3、基本语码“生产方式”兼顾共时与历时,可以获得对社会的总体把握。针对西方自由主义或后结构主义所信奉的相对主义或多元论立场,詹姆逊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所有文学批评和文化分析“不可超越的地平线”。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语码的“生产方式”是一个兼顾共时与历时的概念。因为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或在每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社会中,都共时地伴有几种生产方式同存,旧者降为结构上的从属者,从而使得现存体系内异质的、不平衡发展的各个层面相互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不一致或矛盾倾向,通过分析这些矛盾,就可以获得对社会的总体性把握,揭示历史发展的现实和真相。也就是说,社会形态作为多种生产方式非共时性的存在,可以为我们进行文化和文本分析提供有效的手段。

詹姆逊把这种非共时性或者说“元共时性”地看待历史的总体性思维称作“文化革命”,并认为能够洞识到文化革命或社会变革之历史时刻的历史主体,就是那些被压迫阶级。而且女性主义者、黑人、同性恋以及其他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受压迫团体的经验,都能为社会革命提供重要的观点或立场,可以导向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因而文化攻略的任务就是以清单列出被各式各样边缘的、受压迫的或被统治的团体所经验到的各种不同的“束缚”结构,并在保证其经验的差异性的同时,使它们结成文化和政治同盟。

詹姆逊以文学和文化阐释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诗学,是一种不停地颠覆和否定现存秩序的批判理论。无论是他在后现代语境中与其他各种理论话语所进行的深层的、具有“元共时性”意义的对抗性的对话,还是他对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作的精彩的症状分析,都为文学批评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的适用性提供了最佳的范例。

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用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对人文学科进行“解构”,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从工人运动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一种书斋式的学术研究。在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分别纳入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哲学文化思潮中予以解读、阐释和发挥时,形成了以卢卡契、法兰克福学派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潮和以阿尔都塞学派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以及以文化批判为特点的英美的“新马克思主义”。它们在研究现代西方文化艺术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意识形态、经济政治结构等的关联方面,尤其是在分析现代西方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等方面,有许多为现代西方其他文论所不可企及的创见。

(第十五章)思考题与答案要点

一、试论卢卡契的文艺理论的几个主要内容。

答:卢卡契的主要文论思想有:(一)艺术本质:审美反映。卢卡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作为一种审美反映,艺术的反映当有三点需要注意:它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它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它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也就是说,审美反映是以人为中心的。(二)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他认为“只有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手段,在这里才使问题根本地转向现实”。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二是因为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是与劳动密切相联的;三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也就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文艺的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又认识世界。首先,艺术的本质使得艺术具有情感激发作用。艺术的认识作用与主观性相联系,它所提供的有关社会和人生方面的知识要比科学多。(四)物化或异化理论。异化就是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商品关系替代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属人”关系,资本主义的一切非人特征已经成为了处于这种社会中的所有人的主观态度。异化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二、请概述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情况。

答:(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成立,60年代达到鼎盛。该派的理论观点可以概括地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哈贝马斯等。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二)该派共同的美学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劳动和享乐、需要和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异化,资本主义文化只会导致一种虚幻的美感和幸福感,并使人的审美能力变得千篇一律。强调艺术的社会职能,认为现存社会否定了人性,艺术就应当彻底否定和批判现存社会,参与拯救和恢复人性的活动,要求艺术成为反抗社会和解放人类的工具。

三、法兰克福学派几位代表人物的主要文论观点有哪些?

答:法兰克福学派几位代表人物的主要文论观点有:

(一)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美学理论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他对阿多尔诺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美学观点可以概括为艺术生产论,核心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具体表现为:1、艺术生产论。艺术创作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就是商品,而艺术创作则全面构成了艺术生产力。一方面,它冲击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意识形态”单向认识观念和体系,另-方面,它也给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伊格尔顿的综合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论提供了契机。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机械复制时代的电影使得以叙述性为主的古典艺术在走向终结。机械复制时代对艺术的具体影响主要在于:一是使艺术作品失去了惟一存在的真实性,即让艺术作品丧失了韵味。二是使艺术作品与大众的社会联系加强了。三是使传统艺术大崩溃。此外,本雅明分析了现代艺术,特别是电影的审美感受方式——震惊。

(二)阿多尔诺的否定艺术论。阿多尔诺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现存的社会是对人性的否定,人们应当全力拯救人性,艺术也应当参与这种拯救,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1、文化工业论。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成了操纵大众意识,扼杀个性和自由的工具,从而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集权主义的一种表现。他们指出了文化工业及其产品对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抑制。他们还揭露了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与艺术商品化倾向。2、否定性艺术的理论。他首先提出了否定性艺术的理论,要求艺术自负起拯救人类和社会的重任。他说:毫无疑问,艺术品只有在它们否定其根源的同时才能成为艺术作品。进而再由艺术的双重性格,就达到了艺术的反社会性,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3、艺术社会学。正因为阿多尔诺从艺术的内在辩证因素的分析而达到了艺术的反社会性,因此,他特别重视艺术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