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45191000000011

第11章 宗教综合编(10)

我们之所以历述宗教发展史上宗教改革的实例,就是想要说明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宗教改革伴随着宗教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从这一进程中究竟应该得出什么启示呢?第一,宗教的改革、革新、探索、突破是宗教发展史上带有规律性的运动,并不是可变也可不变的,而是必须如此也确实如此,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永恒的,谁也不能改变这个规律。第二,宗教的改革是以保持宗教的基本信仰、基本教义为前提的,如果触动了最基本的、最本质的东西,那就不是改革而是摧毁。在这个前提下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种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自我革新和调整,它不要求放弃宗教的基本特征。第三,社会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动力。宗教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的大背景是宗教产生与发展的基础。由于宗教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宗教的改革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宗教改革,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每当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激化时,宗教界就会主张宗教改革。这一点,从前文我们对基督教的发展变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比较明晰。第四,宗教逐步向世俗化演变。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给人类文化以新的生机,给宗教以猛烈的冲击,使它从神圣天国降至人类现实生活的尘世,日益具有社会生活的气息,古老而神秘的宗教变得亲切而实在,人间宗教或时代宗教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过去,伊斯兰教法(阿拉伯语称“沙里亚”)规定了穆斯林的全部行为准则,严格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而自19世纪以后,“沙里亚”开始演变,一些戒规开始被废除,一些礼仪开始向现代化转移,教权与政权分离,宗教地产收归国有,学校教育普遍兴起,人们脱去了昔日的长袍而穿上了西装,一些穆斯林试图从《古兰经》以外的知识中寻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据,宗教信仰也开始成为个人的私事而无碍社会生活,“沙里亚”被限制在有限范围之内。在科学时代,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无一例外地朝着伦理化、实用化、思辨化方向变革,都深深打上了世俗的烙印。第五,宗教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适应社会进步的新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思想的指导,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和思想的指导,而去盲目地改革、创新,既不可能丰富和发展宗教理论和神学思想,还有可能引起社会动乱。第六,改革如果没有具大智慧、众望所归的宗教领袖去倡导、去带领,如果没有广大信仰者的参与和认可,这种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我国宗教改革的条件是基本成熟的。这是因为: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宗教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符合包括广大宗教信仰者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广大宗教徒的热烈响应和坚决拥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我们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许各宗教的合法存在。同时,我们与宗教信仰者共同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并要求宗教界做到“四个维护”。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发展的时代,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变革都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改革也受到鼓励和提倡,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信仰者的宗教观念都应当适应新的时代而改革创新。所有这些,为宗教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大好机遇。宗教界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紧紧抓住机遇,从宗教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胆探索和创新,在保持宗教基本特性不变的前提下,对宗教神学、宗教制度、宗教仪式、宗教管理等方面做出具有时代特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诠释,充实和完善现有宗教在这方面的不足,为丰富和发展宗教理论和宗教思想作出新的贡献,使各种宗教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要搞社会主义宗教或宗教社会主义,也不是挑起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论战,而是要求宗教不但不反对社会主义,而且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合拍。

(二)当前宗教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适当的改革来解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宗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迈出了积极步伐,但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之处,在新的形势下宗教方面又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在甘肃宗教中,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制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秩序的事也时有发生;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原则受到挑战,个别宗教中的一些势力仍受外国势力支配;信教群众的政策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些人仍然奉行“教法大于国法”的原则;一些宗教活动场所中封建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与民主管理、民主办教的原则相违背;一些宗教中陈旧的教条、教规和落后的宗教观念仍然存在,与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客观上抑制了信教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不利于信教群众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些地方和一些宗教中,自养事业发展缓慢,群众的宗教负担过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再生产,影响群众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相适应的一面。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除了进一步加强宗教工作外,还需要宗教内部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抑制和消除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弘扬和发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不断提高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能力。

(二)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需要自身的改革。衡量一个宗教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的标准,就看这个宗教有无自我调整、变革、完善的勇气、能力和信心。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能够存在和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这个标准。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根源、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依然存在,宗教也将长期存在,加上我国宗教还有“五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是,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条,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做到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和“四个维护”。这些要求对宗教界而言,既是起码的、基本的,又应当是关系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决定着今后宗教演变的方向。如果党和政府不实行信仰自由的政策,或者宗教界做不到以上几点,都会发生冲突。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长期的、一贯的,并不会发生改变,而宗教界要做到党和政府的要求,就必然应当对宗教的某些内容做适当调整,避免冲突,从而实现宗教的健康发展。

(四)以往在各宗教中进行的改革和几十年来的宗教工作实践为现时期的宗教改革提供了经验。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各宗教都开展了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主要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实现了独立自主自办,解决了宗教的领导权问题。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中,主要是开展了反封建斗争,废除了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各宗教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加强宗教事务的内部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一些宗教界和一些宗教领袖,在宗教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丁光训倡导改造基督教神学等。这一方面说明改革有前例可循,另一方面表明了宗教界有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呼声,这为现时期的宗教改革打下了群众基础。所有这些改革和实践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当注意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一条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有时代特征的新路子。

我们说宗教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并不意味着这一改革实践会是一帆风顺的,就没有困难和挫折了。应当看到,无论改革的内容如何,力度大小,毕竟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会触及到一些宗教的深层次的问题,必然会触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遇到来自各宗教中一些保守力量的反对和抵制,因而宗教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相关的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

宗教改革究竟改什么,是宗教改革的焦点问题。我们认为,宗教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各宗教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很难规定改革的具体内容。我们在本文中试图把纷繁复杂的改革内容归纳为几个要点,作为指导宗教改革的方向性意见列述于下。

(一)构建以爱国爱教、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神学思想体系。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是我国宗教界提出的响亮口号,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应当在神学思想中突出体现出来。(1)把各宗教中爱国是信仰的组成部分,爱教必须首先爱国的内容进一步提炼、升华和大力弘扬,在各宗教中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爱国爱教神学思想,使爱国和爱教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神学上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爱国和爱教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的认识,消除人们信仰上的思想顾虑。(2)倡导爱人、爱社会的宗教思想,不强调或不过分强调“因信称义”,不制造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矛盾和争论,在有神论与无神论者之间可以在和平友好共处和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开展各自的宗教实践活动和宣教活动。(3)鼓励各宗教、各教派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反对唯我独尊、诽谤和排挤他人的做法,融洽宗教之间、教派之间的关系,加强团结,不搞分裂,不闹矛盾,建立起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一律平等、加强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宗教关系和教派关系。(4)积极推进宗教世俗化的进程。宗教的世俗化,“说到底,就是宗教从其神圣天国降落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尘世,它的内容、职能、性质日益具有社会生活的气息。”0要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的变化,对各宗教的神学思想做适应现代化、适应社会生活的发挥和引申,使古老的神学思想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要逐步建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群众现世幸福的神学观念,引导信教群众把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投入到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现世命运的活动中来。(5)抑制和打击异端神学。从历史上看,异端神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一种打着宗教旗号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它曾经在反对传统神学和世俗政治统治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宗教本身的局限使得异端神学不易被人民群众看清社会矛盾的本质。同时,由于异端神学往往在挑战正统宗教的过程中引发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乱。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要坚决抑制和打击那些以正统宗教自居、攻击现行宗教、制造社会动乱和矛盾的异端神学,如邪教、法轮功和以宗教名义办的气功或以气功名义办的宗教。(6)确立不断发展的神学观。一般而言,宗教教义是宗教内在形态的核心,是宗教一切要素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具有固定性、永恒性等特点,是不可以也不能轻易去触动和改变的,而宗教神学一般是指论述神的学科或关于神的理论或论述,它是经常发展变化着的,在一些大的宗教中都有神学的分支,观点也不尽相同。由此可知,神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思想或理论。要通过大量工作,改变宗教界关于神学思想一成不变的认识误区,研究神学,发展和丰富神学思想,使各宗教的神学思想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社会的需要而改革。在现时期,宗教神学要树立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思想,努力研究和解决各宗教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冲突的内容,或者废弃,或者抑制,或者做出新的阐释。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宗教组织与制度。“宗教的组织是宗教徒在其中过宗教生活并通过它进行宗教活动的机构、团体、会社、社区或其他形式的群体。宗教的制度是维系这种群体,规范宗教生活、指导宗教活动的规章、教法、体制、惯例和传统等的总称。”它是宗教构成的诸要素之一,是宗教本质的外在体现,随宗教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从我国宗教的实际出发,宗教组织与制度的改革应当侧重4个方面。

1.建立健全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爱国宗教组织。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的宗教中,必须有全国性的宗教组织,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县(市、旗、区)有影响的宗教中,也应当建立相应级别的地方性宗教组织。建立爱国宗教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掌握宗教的领导权,为此,爱国宗教组织的职能和任务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在保留现有职能和任务的同时,要肩负起抵制和反对境内外宗教敌对势力对我国宗教的颠覆、渗透、控制的历史重任,坚定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原则,牢牢掌握我国宗教的领导权和对宗教事务的主导权。为了适应职能和任务变化的要求,必须加强爱国宗教组织的自身建设,选拔那些政治上坚定、有一定宗教学识的信徒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有的宗教中,还可以选拔在职或离退休的中共党员,通过合法的渠道进入各级宗教组织的领导机构,以掌握宗教组织的政治方向。宗教组织形式上应当也只能是民办的,但政府应当在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帮助,必要时,可参照对民主党派及有关群团的做法,列入事业编制序列和政府的财政预算,并安排好其领导人的生活和政治待遇。爱国宗教组织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应当是透明的而不是神秘的,是开明的而不是排它的,要向世界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信教群众开放,以便于开展国际交往,便于为社会所接受,便于信教群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