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39

第39章 突破发展等级的方法(1)

(第一节深刻)

考点阐释

“深刻”,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而言,就是指思想有深度,见解深刻。表现在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

一、怎样使作文“深刻”

所谓“深刻”,就是挖掘生活底蕴,反映事物本质,它是思维质量的上佳标签。文章思想的深度,来源于作者对材料的不断提炼。鲁迅先生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见《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开掘应“深”是我们对提炼“主题”的一个根本要求。但是,困难在于(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事物的现象之中的,不能一眼望见;同时多事物的“本质”也是有层次的,不容易一下抓住。因此,我们必须往高处站一站,往深处想一想,让思维发散,将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由表及里(由外在深入内在)、由浅及深(从细微处发现深刻思想)、由近及远(由眼前到长远)、由点及面(从一点到全局)、由实到虚(由现象到本质)、由小到大(由一时到一世,由微观到宏观)、由此及彼(由此物认识彼物),将事物向纵深开掘,探索说理的内核。

1.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有现象,又有本质。现象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外在的表现,本质则是通过无数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现象入手,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理性概括。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事物内在隐蔽的、本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这个探究过程和结果就叫“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如果我们能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就能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在高考作文中,要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就必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立意时,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多方面对题材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找出题材的内在规律,把握其共性,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开掘出最有价值,最有本质意义的东西,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情操上的陶冶和灵魂上的净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篇中学生的优秀作文:

痛苦是一笔财富“痛苦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财富!一帆风顺的人们常常是浅薄的……而痛苦却可以令人沉思,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一段人生絮语再次向人们揭示了痛苦之中所蕴含的巨大内涵与价值--痛苦是一笔财富。痛苦是什么?实在难以给它下一个全面的定义。几十年工龄的老工人目睹工厂的倒闭,老师看见学生的失败,学生面对黑色的七月……不能说不是痛苦;被机器绞断双手,被车轮轧断两腿,被大火烧伤面容……这又是一种痛苦。因此概括而言:痛苦就是无情地肆虐、折磨人的肉体或精神的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痛苦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根源,有着内外的交替因素,即外在的给予和内在的感受相结合,于精神于肉体的痛苦就产生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对痛苦而活个酣畅明白,痛苦的到来和失落同样令人不悦。有人在痛苦的煎熬中哀叹,颓废,消极而亡,更有人于痛苦中昂起了不屈的头,笑迎沉甸甸的逆境。痛苦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不能使一个人停止思维的活动,使一个有志者停留寻觅的脚步!

痛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痛苦与孤独往往能使一个人日臻成熟和伟大。它让一个人的思想日趋高洁和完整,生命永远不会麻木。张海迪于痛苦之中成为跨世纪的一代先锋,成洁在失掉双手的痛苦之中成为“全国十佳”之一,更有曹雪芹失意着“红楼”,司马迁宫刑写《史记》凡此种种,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驾驭了痛苦,并于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

痛苦是一笔财富。

痛苦的经历并不能把一切人都引向真理。北大一学生发誓“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痛苦驾驭了他为初衷“誓言”而遗臭万年;留美博士生卢刚于痛苦之中将罪恶的枪口指向了同学、导师,又指向了自己,哀哉可叹人的坚强只有在与生活挑战的抗争中驾驭痛苦才能得以真正的检验,当发现人生的最大乐趣是“生活需要我”时,人就战胜了痛苦,就会明白:痛苦是一笔财富!

想起昔日的欢乐,我感到痛苦,因为欢乐已成为过去;想起昨日的痛苦,我感到欢乐,因为我已战胜了痛苦,悄悄地发现:痛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例文评析

本文作者在立意时,先引述先哲的话诠释“痛苦”,再列举种种“痛苦”的现象,进一步阐明“痛苦”的内涵,接着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这样透过现象,拨开层层迷雾,准确地揭示出“痛苦”的本质:“痛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然后又列举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全文立意新颖、深刻,因此论证有力,说服力极强。

2.要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要受其特定的条件(原因)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事物发展的一定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而某种特定结果的产生,必然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写作时,只有学会由果溯因,即学会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

着名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提炼过程,能够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

1940年以后,在河北西北部某地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在靠山的一个村庄,“奶奶庙”里有一“白毛仙姑”现世。她浑身白毛,昼伏夜出,经常“显圣”。曾指令村人初一(十五上供,“敬奉仙姑”,否则,当有“大灾大难”降临。村人相信非常,不敢怠慢。后远近闻名,香火不断。八路军解放此村后工作也很难开展。一次“村选”开会,因正逢“十五”,竟无人到会(都去给“仙姑”上供去了)。后区干部和锄奸组长决定捉“鬼”,一直追至深山,才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发现了“白毛仙姑”……原来,她是村里一个佃农的女儿,被地主恶霸以“讨租”为名,逼死老父,卖身为奴;先遭奸污,又欲谋害,只好在九年前逃至深山,靠“供品”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越传越广,也越传越“奇”。由于当时农村文化落后十分迷信,所以,特别是故事的前半段被渲染,描绘得有枝有叶,活灵活现,后面反而轻描淡写,不了了之。就这样,这个民间“传奇”在1944年传到了延安,并引起了不少文艺工作者的兴味。

开始,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荒诞离奇”的神怪故事,根本不值得一写;后来,有些人认为,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正可以把这个“荒诞”材料作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处理,针对当时广大农村“敬神拜鬼”的落后现象,好好宣传一下“无神论”;还有的人提出,只这样单纯地宣传“破除迷信”的主题还不够深刻,应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这两个思想结合起来,处理在同一题材里,使它的这一“主题”更有思想意义;最后,经过了对这一“素材”的反复讨论(研究之后,他们感到,上述种种认识虽然逐步有所深入,确有不少前进,但仍然未能准确地发掘并抓住它的“本质”,仍然是很不够的。那么,这个“传奇”故事真正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它到底能够说明(反映什么问题,什么道理呢?人们若根据这一故事进行文学创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一是表现破除迷信的主题,告诉人们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神存在。

三是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上述三种立意,哪一种最深刻(最能激发人的爱憎感情呢?对这一问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的贺敬之(丁毅等根据这一传说创作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时,经过反复研究,深刻挖掘最后选择了第三种立意。为什么第三种立意最深刻透彻呢?因为它揭示了白毛女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昭示人们,要使白毛女由鬼变成人,就必须推翻这一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新社会。这一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揭示了影响白毛女命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社会制度。所以,该剧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和其他政治斗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你看,这个“主题”和事件的本来面目是多么契合,和事件的本质意义是多么一致啊!

显然,这个最后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是揭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的。因此,要做到深刻,必须在平时勤于思考,不浅尝辄止,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再如,1983年高考的作文题是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有一考生这样写道:

看了这幅漫画,使我想起了(荀子)中这样两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画中的挖井人,为什么一连挖了五次都没有成功呢?

这位考生,由“挖井人连挖五次都没有成功”这一“果”来溯“因”:

就是因为他没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耐心和毅力,因而就不会达到所要求的深度,更不会获得成功。这幅漫画深刻地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小到挖一口井,大到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这种精神,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通过分析,这位考生找到了挖井人失败的原因之所在,即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写到这里,大多数同学就会匆匆收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只能达到基础等级中的中上水平。而本文的作者非常聪明,他由果溯因,不仅探究出了产生挖井“失败”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而且穷追不舍,又问了个“为什么的为什么”,探究出了产生原因的原因。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又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探寻到了根源:

锲而不舍的精神,来自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来自于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来自于严肃认真、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来自于尊重科学、尊重客观实际的求实精神。

这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加上这几笔,文章的立意立刻就更深了一层。文章也就因此而升档,进入了满分卷的行列。

从这一典型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作文中只有这样层层溯因、步步深入地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使认识逐层深入,使立意深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夏丐尊与叶圣陶两位先生合着的(文心·触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作文贵在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这里所说的“触发的工夫”,实际上就是文章的启发作用。所谓启发,就是指阐述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领悟。文章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是文章立意深刻的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样的观点才具有启发作用呢?

一般说来,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才会收到奖善惩恶、激浊扬清的效果,才会达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其次,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必须揭示“三理”,即揭示哲理!伦理!艺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为读者的人生导航;阐述艺理,能给读者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那么,如何使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呢?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王安石有句诗说得好:“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要做好哲理!伦理!艺理等方面的积累工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厚积才能薄发。

(3)要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善于变换角度,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去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请看下文:

记忆移植之后这几次考试,我各科都没有考好,由先前班上的前三名掉到班上的后三名,不仅老师和家长惊诧,我也感到惊诧。老师和父母一起仔细分析,结论是我的记忆太差了。我也默认了。

为了能够使我成龙,父母让我喝这营养液那营养液,还买了助记忆器,但效果不佳,成绩虽有提高,但不明显。听说能够移植记忆,父母便多方打听,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以后,把我送进医院做了记忆移植手术。

手术后,由于我移植了高中全部教材以及相关工具书的记忆,《新华字典》我能从头到尾流利地背诵,《历史》也能从原始社会一直背到现代,数学能说出公式的页数,物理能记住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所有论述……父母和老师都夸我了不起,同学们也惊叹于我的记忆。在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老师关于知识的提问,我对答如流,同学们惊诧我连一个语气词也没有漏掉;课间十分钟,同学们故意让我背诵“!”的小数点后的一千位数,直到老师走进教室后,他们才知道上课了,听得太专注了。

这下子父母和老师都为我而高兴,认为我一定能够成才,而我认为凭着我的记忆一流,谁也赶不上我,期中考试全校第一,非我莫属。

可考试时,题目综合性较强,凭记忆答题的题目很少,结果考试很糟糕。语文我只能把与题有关的内容一点不漏地抄了一遍,我无法筛选,只能把该答不该答的一股脑儿地全答上,作文也只能照抄课本上的例文。数学更惨,只能把有关公式抄上去。其余的几门也好不到哪儿去。

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考了全校最后一名。我灰心丧气地拿着成绩单回到家。父母以为我能考个好成绩,看了成绩单,都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只好把考试时的情况细细地说给他们听,最后得出结论)光靠记忆是不能够用好知识的,要培养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是学习诸环节中最关键的环节;离开思考的任何活动,都不能算学习活动。由于这移植后的记忆影响了我的学习,第二天早晨我和父母再一次到医院做了手术!我又恢复了原来的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高考我,我要靠自己的努力,也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成才!

例文评析

移植记忆,属于一种尖端的医学技术!这种高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抑或利弊参半?要对此作出正确的判断,谈何容易本文的作者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通过对一位考生一“我”的亲身经历的生动叙述,艺术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趋向和结果,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篇文章给人的启示是:要提高学习成绩,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记忆的移植是行不通的!形象准确,合情合理,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立意正确、新颖、深刻,逻辑严密。

二、分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