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44

第44章 突破发展等级的方法(6)

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

例文评析

文章开头便用“残阳、焦黑”等色彩浓艳的词语和“长戈零落”、“死亡的气息弥漫”、“楚军将士战栗”等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性的词语描写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渲染气氛,为英雄的活动铺设相得益彰的背景。

(2)细腻描绘,情景交融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注重画面的诗意美。写作时,要创造深远的意境,需要写景状物时,做到寓情于景、寓理于形。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一段景物描写和沿荷塘踱步时的心理描写就是范例!

(3)多用修辞,化理为象

通过比拟性的联想,采用比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人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移注到描写对象之中去,造成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形象地表达思想,委婉、曲折、含蓄地体现深刻的哲理,寄寓长远的旨意!它可以用于构思全篇文章,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象征中华民族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也可以用于局部,如鲁迅的(药)的结尾,以坟上的花环象征革命的前景与希望。中学课文里选用象征手法的还有高尔基的《海燕》、巴金的《灯》、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

(4)虚实相生,象外传神象”和“境”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

“象”指的是作品中具体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是实指;“境”指的是产生于具体意象之外的东西,比如传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以及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象等,是虚指。深刻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要能达到意境美,还必须用力刻画好意象,写好实境。与此同时,要寓哲理于描写抒情。能否达到意境美,重要的不在于逼真无误地刻画实境,而在于实中蕴虚,在意象之外传达意境,含蓄地抒发感情。“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要使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例如,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有幻想的情趣,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与向往。

优秀例文:

仰望生命站在生命的某一个高度,寻觅着应该属于生命的极致,我仰望......

我竭力仰望着,原本没有边缘的生命却在不经意间显现出若干种近乎答案的制高点或者称之为至低点......

那是一株“悬崖之松”!

松将其仅有的根深深地、坚实地扎入崖的边缘,树干已经枯萎到看不到半点清新,枝条上再也找不出一粒果实,但松却依然如呵护孩子般呵护着他仅存的一切。他很快活,俯瞰着崖下流淌的溪水,倾听着溪水丁冬的歌唱,沉浸于别人的幸福之中。

他很艰难,在时间与空间的来往中挣扎、奔跑,迎着晨光,带着星光,想把一切一齐引向明天,艰辛地延续着属于他的生命。

那是一朵“迎霜之菊”。秋天将尽,生命不止。孤傲的秋菊依然昂首挺胸,去迎接寒冷的冰霜,无畏无惧,无怨无悔。

她在落红之际,带给人们关于秋的最后一段思念,虽然一切终将成为往事,但正是这过眼烟云,使她更显得灿烂几分,她很满足。

她无声无息,有霜的季节到了,白色的冰粒严实地裹着不再饱满的身躯,但那是冰粒,没有一颗泪珠,她很刚强。

那是一条“竭泽之鱼”。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一摊即将干涸的淤泥上,蒸气不再缭绕,些许有那么几缕,早已干瘪的鱼鳞在嘎嘎吱吱地作响,同时夹杂着喘息声……他还活着,逃脱了盘中餐的厄运,他宁愿凭自己的力量去争得最后的一分一秒,一点一滴,但并未乞求哀怜,从骨子里流露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坚毅与悲壮,她依然活着……

那是一根“风中之草”,在纷乱中把持着自己的根……

那是一片“浪中之叶”,依然在欢快中荡漾着扁舟……

我仰望着,泪水充盈着眼眶,但却注满了全身。

生命并不只是单纯地延续,在延续中往往散发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那种力将冲出天宇,响彻九霄......

我仰望生命......

例文评析

这是一篇采用“借象传意法”写成的颇具特色的考场佳作。你看,“悬崖之松”、“迎霜之菊”、“竭泽之鱼”、“风中之草”、“浪中之叶”等看似平常的意象,在作者全新视角的观照下,不仅赋予了它们伟岸的品格,展示了它们生命的张力,而且发现了它们独特的个性,讴歌了它们可贵的禀赋。这正是换个角度观察事物的结果。

当然,写作的高手还善于通过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诗意美、音乐性,形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是酿造文章意境的关键所在。做到了这些,就能使文章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构成文章的亮点。

名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景色之谜,许多人不知其所以然,然而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那是199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瀬于破裂的边缘。为了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妻子发现了这一奇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少顷,两人突然明白了什么,拥抱在一起。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文体和题目。

拟题参考!

低头是另一种坚强,学会弯曲,柔韧人生、能“曲”才能“升”。

选材参考!

①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与地的距离有多高?”他回答!“三尺。”“三尺可我们许多人都在五尺以上啊。”

②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仍忍辱偷生。前者拜将封侯,建功立业后者完成《史记》,彪炳史册。

③唐朝柳宗元严正刚直,抨击官场丑恶,锋芒四射,结果招致种种打击,在事业上遭到严重挫折,还被逐出京师长安,流放到南方边境。到了晚期,他方才有所感悟,在总结回顾自己一生处境时曾这样说道!“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可退也。

④周恩来总理在“文革”期间,同林彪“四人帮”巧妙周旋,使多少真正革命功臣得以保存)邓小平“三进三出”,终成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利在当今,功在千秋。

佳作示例1:

天与地的距离

李亦蕾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与地的距离有多高?”他回答!“三尺。”“三尺?可我们许多人都在五尺以上啊。他们感到疑惑。苏格拉底一语道破!“所以人要学会低头啊。”

是啊,学会低头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品格。一个人取得一点成绩,是该大肆宣扬还是寻找自己的不足?正如地里的麦穗,挺着笔直的腰杆、抬头看天的都是少产的相反,在夕阳下害羞地低下头、随风摇摆的才是颗粒饱满的。而今就有一些人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就会目空一切,整天看着自己头上的光环,却忘了继续看好脚下的路。

学会低头是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塔尖很小。但人们总是仰望它,幻想平步青云,跻身上层。于是有些人不择手段,或许得偿所愿。不料好景不长,一个筋斗翻身落地。俗语说!“爬得越高跌得越惨”,还不如脚踏实地做人,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一分耕転一分收获。

学会低头更是人类的一种智慧。卡耐基说!“每当我看到天上的星星,看着那些一百万年前射来的光,我就会感到人类的渺小。”鲁迅说!“尼采说他是太阳,光热无穷,所以他疯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是自然的恩惠,所以我们的先人早就学会了向天地低头,甚至顶礼膜拜。中国古人追求顺其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华夏子孙繁衍不息。老子主张人处“下位”,真是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却被一些急功近利者践踏,于是我们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种智慧被日本人学去了,他们遇人鞠躬,低头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他们进步了,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日本军国主义至今不肯为自己犯下的罪行低头认错,那是得不到亚洲人民原谅的。清朝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不知和世界有多大的差距,鸦片战争,我们败得一塌涂地。改革开放,我们重新低头学习世界一切先进的技术,中华民族迎来腾飞,发展的速度令世界瞠目。

天与地的距离,抑或就是那一低头的高度?

例文点评

本文由三个分论点多层面地构成论证的主体。主要特点是论据丰富,论证充分。

佳作示例2:

学会低头

佚名

记得曾有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的高度怎么会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苏格拉底可谓是深得人生的真谛:懂得低头。

美国着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导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痛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着低头。”从此,富兰克林牢牢铭记着导师的教诲,并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虽然我们都是凡人,与苏格拉底,与富兰克林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应该时时处处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

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我们每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在一生之中,都不可能不说错话,不办错事,因为谁也不是完人,不是“足赤的金子”,不是“无瑕的白璧”。既然谁也无法避免犯错,那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学会低头而后知道自省,就能避免铸成大错以致抱憾终身。

战国时赵国的一段“将相和”曾传为佳话。上卿蔺相如就是因为学会了“低头”,才会对老将廉颇的傲慢与轻视一再礼让甚至谦避。而老将廉颇也是学会了“低头”,才敢于去正视自己的错误,才会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这告诉我们一个处世做人的道理:一味的刚强,一味的硬撑,目空一切而从不懂得“低头”看路的人不懂得弯腰的人,总会撞上挫折的“门框”而弄得头破血流,终有一天难免要摔跟头,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落入陷阱或误入歧途。只有学会低头懂得低头并且敢于低头的人,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例文点评

本文选取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别人的回答富兰克林在和一前辈的交往“将相和”这一美谈,材料丰富而充分。

热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引述了一项英国科学家进行的实验,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柱码,有的几克,有的几十克,有的几百克,有的几千克,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了几百斤,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着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锯开,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于丹说,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实验”,面对这样使人瞠目结舌的实验结果,“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关键词扫描:压力加压加砝码承受压力强度生命的实验竞争压力提前成熟。

因果勾连:南瓜因加压变得无比强硬(表)。

由表及里:人生因压力更有价值,压力使生命更精彩,压力铸就成功路,关于压力的诸多生命思考,等等。生命因压力而更加坚强(里)。

发生联想: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思想压力,政治压力,心理压力,竞争压力,正视压力,勇于面对压力,敢于挑战压力,善于利用压力,感受和体验压力,等等,人生的砝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辩证思维:加压与减压,压力要适度,变压力为动力,关于南瓜的科学实验没有缺陷吗,等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西方某个国家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凋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想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它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了他们自己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花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牧师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构思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抄袭,不要套作。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材料有关。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现在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的作文题目。作文材料带有明显的“寓言”特征,全面理解材料含义是立意的关键,杰达是这样理解的:

一、可以从新任牧师的智慧之举联想到现在公德教育的说教弊端:牧师面对学童的摘花请求,没有简单地大声训斥,没有把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大讲道理,而是从学童心理的需要出发,完全是商量的口吻,讲清利害让孩子做决定。就这一点,中国的父母!老师和其他社会成员有多少能做到?许多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我们总是行政命令式的“堵”得多疏导得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