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暗点”,则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结尾,“此所以战胜从于朝廷”一句就从侧面含蓄地点出了“纳谏”以后的效果。
2.从位置分,点题有标题点明题意,开头点明题意,篇中点明题意,结尾点明,题意及通篇点题。
(1)标题点明题意
除了命题作文外,话题或材料作文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我们就可以在标题上点明中心。如我们学过的课文,白杨礼赞》,反对党八股》等,再如2007年全国卷!标题中明确有“学会帮助”、“学会感因”等等。
(2)开头点明题意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突现文章的中心。我们所学的苏洵,六国论》开头就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中心论点。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开头写道:“我将我们的学习改造一下,其理由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写出了内心苦闷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来到荷塘排遣烦恼!再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也是这样开篇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清”、一个“静”便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全文浓厚抒情的基调。
(3)篇中点明题意
这类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中的照应、过渡而言,又根据不同的文体有所不同。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在写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赔项链而十年苦斗、备尝艰辛时,作者描述了玛蒂尔德的向往并进行了评论:“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点睛之笔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确定性。
写议论文可以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小观点,放置于每段醒目位置,强化文章的主题,也强化阅卷教师对文章中心的印象,如《六国论》,首段提出总论点,接用两个分论点。再如,2005年高考湖南考生写的《放飞孩子》一文,首段先从自然界与起: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地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材料,其中暗含着作者对“家庭教育”这一话题的看法,但毕竟没有“点明”题意。聪明的考生在第二自然段写道: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孩子必须独自去面对人生航程中的风浪,独自去闯人生的暗夜,独自承担人生的苦难,有力地诠释了“放飞孩子”这个形象性标题的内涵,点明了文章的题旨。先用形象的比喻抓住读者心,紧接着便用气势逼人的排比段揭示文章主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点题方式。
(4)结尾点明题意
这种技巧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再点上几笔。这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全文中心主题,而且也可以在结构上起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收拢全文的作用。如贾谊的,过秦论》结尾形式就是典型。再如2005年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的作文,甘肃考生中有一篇优秀作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数百年的沧桑,数百年的遗忘与铭记的更替。在这个时代,我成熟了,我终于明白了“不耻使命”的唐雎说过的一句话:“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这段话可谓点睛之笔。
(5)通篇点题
如朱自清的《背影》,从开头到结尾四次提到“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留了下来”、“我看见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流里,再找不到了,我便坐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通篇点题,把父子间浓浓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3.从写作表达方式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都可以点题,其中能有力凸现中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和抒情。
(1)描写点题。如孙犁的《荷花淀》开头对白洋淀美景的描写,既表现了白洋淀的美丽白洋淀人的勤劳和善良,又引人入胜,让人思考,这美好的生活环境决不让外族的侵略由谁来保护的问题。这段描写点染了全文的环境色彩,预示了故事的结局,为人物出场设置了美好的背景。又如,空气里弥漫着氤氲的气息,淅淅沥沥的雨像是酝酿了整整一个季节的泪水。浮现在眼前的是她那沟壑纵横紧锁不开的眉头,鬓白的双角,翩跹的思绪在漫天翻飞。偶尔一阵凉风徐徐吹来,拂至脸庞竟有几丝冰凉,回忆像一口打磨得很光滑的古井,无数的琐事遗落在井中像一粒粒珠子无法再用线将它串起来,却越沉越重,如久酿的醇酒。……如同春日里扁舟中的放歌,仲夏亭榭中的弄弦,深秋山林中的独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只有将那些生命中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忘却了,才能将生命中那些深切的爱永恒的爱铭记于心,才不愧于生命的美丽和意义。”(2005年高考四川考生《铭记与忘记》)
这是一篇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以理解母亲铭记母恩为中心的考场作文,而考生凭着艺术描写的超人功力,描写阴雨天气,渲染气氛,再现母亲的典型特征,抒写情感,引起回忆,点明主旨,在精细的描写中切入“铭记与忘记”这个话题。
(2)叙述点题。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借叙述直接点题,引出回忆,吸引读者。再如.“皓皓明月,淡淡清风。我坐在庭院的一隅,思绪不知不觉地飘远了。依稀记得屈原投下汨罗江,人们用粽子纪念他;牛郎织女的感人爱情,人们用七夕纪念他;中秋节,人们用月饼纪念它。可是,那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仍然是原来的样子吗?(2005年高考广东考生《纪念》)考生先将自己置于一个美丽的境界之中,然后用徐舒的叙述追忆三个传统节日,于叙述中点明“纪念”的题旨,又能避免斧凿之痕。
(3)抒情点题。例如,“天空包容了游荡的云,在云朵的映衬下更加明亮。大海包容了激荡的浪花,在浪花的跳跃中更加迷人。云朵浪花在天空与大海中相互辉映,光彩熠熠。这,便是双赢的智慧。”(2005年高考山东考生《双赢,你我共辉煌》)“云朵浪花在天空与大海中相互辉映,光彩熠熠。”在这唯美的画面之中,寻绎出它们共同的美--包容映衬之美,由此点明“这,便是双赢的智慧”,既抠歌了美好事物美好品格,也点明了题意。
(4)议论点题。如《石钟山记》中先探究石钟山得命的缘由,最后引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议论。还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的两段议论均属议论点题!再如高考优秀作文,“时代让竞争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们可以用双赢的智慧削去竞争的锋芒,微笑竞争,携手同行。海尔集团真诚到永远的承诺,群雄逐鹿的中国家电握手的峰会,让我们明白,竞争不一定是弱肉强食,带着淋漓的鲜血。运用双赢的智慧,微笑着竞争,携手同行,竞争可以如一条小溪,涓涓而来去。”(2005年高考山东考生《微笑竞争携手同行》)
这是一段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字,考生从竞争入手提出了“用双赢的智慧削去竞争的锋芒,微笑竞争,携手同行”的观点,接着摆出海尔集团成功的典型例证,紧随其后的则是有力的论证并点题的笔墨,显得层次清晰,观点明确。
4.从修辞角度上分,又有比喻、拟人点题,排比、设问、反问点题等。
(1)比喻点题!如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的飞翔!”用比喻抒发了北大这扇神奇充满活力的窗子带给人的清新自由的感受。
(2)拟人点题。如海伦·凯勒《我的老师》,“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在叙述爬树的惊险经历后,用拟人手法点明独特的感受,形象生动,恰到好处。
(3)排比点题。如陶行知《创新宣言》:“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前面列举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逐一分析后得出结论,用排比的句式表达出来,文句自然、紧凑、醒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4)设问点题。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部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直接点题,引出典型事例的叙写。
(5)反问点题。如杨朔《茶花赋》结尾:“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祖国的面貌!”且呼应开头,恰到好处。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点题和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点题有时位于篇首、篇中或篇末,此时也就可以说成是篇首、篇中或篇末点题了。
点题的方法多种多样,点题的位置自由灵活,学生要根据文章自身的特点和表达主题的需要恰当安排。
佳作示例
2005年江西满分作文:
读脸
脸是会说话的,在现实生活中,我喜欢读形形色色的脸。
一、爱国者的脸诉说崇高
忧国忧民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誓死抗日的杨靖宇;血洒疆场的人民子弟兵……
我读懂了他们的脸,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习夷长技以制夷”,“还我国土,振兴中华”……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华夏儿女殷殷的赤子心,看到了龙的传人浓浓的爱国情。
呵,爱国的脸,好可爱。
一曲“莫须有”的悲剧让忠魂被害于风波亭,佞臣秦桧遗臭万年;一块块沃土被瓜分,一次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丑恶慈禧恶名远扬;叛国投敌,卖国求荣,汪精卫为世人所不齿……
我读懂了他们的脸,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卖国屈服”的无耻,阿谀讨好的无赖,见风使舵的丑恶……从他们的脸上,我明白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让我知道了失去灵魂只剩下躯壳的行尸走肉的脸有多么丑陋,多么肮脏。
唉,卑微的脸,好肮脏。
三、奋斗者的脸诠释坚强
司马迁遭受宫刑,《史记》流传于世;越王卧薪尝胆,百二秦关终属楚国;史铁生下身瘫痪,却把轮椅上的梦演绎得多姿多彩;贝多芬双耳失聪,《生命交响曲+振人心扉……
我读懂了他们的脸,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有志者,事竟成”,“胜不骄,败不馁”,“奋斗是成功的阶梯”,“身残志不残”……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跋涉者洒下的汗水和希望,看到了奋斗者跌倒了再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壮观。
啊,奋斗者的脸,好坚强。
四、失意者的脸阐述惆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衬托尽古人不得志的感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抒发尽少年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尽爱国诗人陆游忧国忧民的惆怅我读懂了他们的脸,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国家分裂、祖国破裂的惆怅,从他们的脸上,我明白了古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凉和辛酸。
噢,失意者的脸,好感伤。
读脸,让我去赞美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读脸的过程里,我明白,要努力为自己塑造一张可爱的脸,坚强的脸。
例文评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开篇点题,以“我喜欢读形形色色的脸”入题,以“在读脸的过程……”作结,谈读脸的意义,首尾照应)中间四个部分中按“中心--举例--读懂--看到--抒情”的线索,写了四类脸,照应“形形色色”,也突出了结尾的“我明白……”的内容,分四个小标题和每节的抒情是点题之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全文结构严谨,布局精巧,中心突出。
总之,点题方法很灵活,只有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六节“文化作文”,彰显内力充实“猪肚”,是作文又有一大亮点)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士兵”。“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是作文“基础等级”对作文材料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文化作文”彰显厚重的内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自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风靡以来,这种“以古典的方阵,熟悉的名人”为材料的作文确实在高考甚或高中阶段学习中有欣欣向荣之势。从近几年的高分、满分作文来看,揭示文化内涵的作文占很大的比例!文化底蕴类作文,以其扑面而来的文化芬芳与鲜姘,在考场频取高分,一时间全国争相仿效,成为一种时尚!因此,熟悉历史文化名人、了解他们在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地位成为关注的重点,并将他们的事迹和名篇名句加以运用,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品位!让我们先看下列作文的满分理由:
从2001年全国高考压轴之作《赤兔之死》开始,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逐渐成为新宠r!2002年以后,在高考作文中,文化作文比例渐增!
2002年甘肃高考作文《吊屈原赋》、北京高考作文《转折》等,以古文为底蕴的作文被竞相传颂!
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高考作文《儒兵辨》,以浑厚的古文功底,技压群雄以满分获得殊荣。
“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的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我们就把这种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称为“文化作文”。这并不是说其他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
“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
“文化作文”按其内涵的文化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
“文化作文”满分技法很多:诗词引用法、情景再现法、文化审视法、故事新编法、典型人物法、文言仿篇法等都是常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