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55

第55章 炫示亮点的方法(7)

3.联想法

采用联想的方法,由此题目想到彼人、彼事、彼景、彼情,会使自己对命题的认识由空泛笼统变得具体清晰;还可由题目联想到有关的诗文名句、掌故逸闻,思维发散,便于立意。如2008年上海卷满分作文“他们”,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作者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文章的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和希望;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这篇文章不愧为上乘之作,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赢得70分满分。

4.虚实结合法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2008年安徽卷的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2007年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提篮春光看妈妈”、“有句话常挂在嘴边”,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等,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审题时我们要注意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

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注意“标志词”,明确文章的体裁,进而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一般的讲,凡是要求写人、事、景、物、时间、地点以及带有“记”、“忆”、访”、游”、传”、传说”、故事”、“见闻”等字样的,都是记叙文;另外,带有象征性的和具有抒情色彩的也多属记叙文。题目中有“说”、“读”、评”、议”、驳”、批”、析”、“有感”、“我见”、“启示”、“所想到的”以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都是议论文。凡用事物名称做题目以及带有“介绍”、“说明”等字样的,多要求写成说明文。有的文题允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属于一题多体,如“水”、“路”、“习惯”、“榜样”等。

6.比照法

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

比较时要找准比较点

(1)比较命题的关键词。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值得仔细思索。如再对其中的“神”着重评点议论几笔,这才是“新解”了。

2)比较命题中概念的关系。如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概念型命题是阐述一个概念;而关系型命题则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对比型则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它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以“安”为题,在立意时可以给它找一个比照概念“乱”,思路豁然开朗,社会安定人心所向,动乱时代百姓遭殃,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当然,“安”有着丰富的意义,若理解为“安于现状”,就要用“锐意进取”来比照;“安土重迁”,就要用“漂泊无定”来比照。

(3)比较题目的文体特征。通过比较,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等命题的细微差别,如评议型要求评事议理,引申型要求借题发挥,考证型要求查核证实,感想型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些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

(4)比较命题的类型。如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像“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等。象征型则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白杨礼赞”、“路标”等。

通过对相似题目的比较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懂得怎样排斥写那些不合题意的内容或材料,而且启发我们避开相似题目”的雷同构思,把握住写作重点,并有可能在文章中议论出别人未觉察出的新意来。

7.点面结合法

(1)整体把握

如全国卷I的作文题“摔了一跤”。考生首先要对漫画本身作全面观察和认真思考,孩子是踩了块西瓜皮摔的跤,三方的“出事了吧”的夸张行为和语言反映了什么?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自己又该怎么面对、如何调节?当今少年儿童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表现的逃避和脆弱的心理特征正反映了各方对孩子的溺爱问题的突出性。考生只有全面注意材料的每一个细节,审题立意才能准确。

(2)紧扣“题眼”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题有题眼,文有文眼。”这里所谓的“题眼”,就是关键词语,是揭示题目思想意义、写作重点、感情色彩的所在,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它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只有捕捉到题眼,构思和写作时才能很好地设置文眼。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就能够找到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如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这个词就很关键,“必须”强调了“坎”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坎”又具体指什么。

五、新命题作文的写作技巧“新命题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有很大区别!新命题作文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更能启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从多角度立意。

审新命题作文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与题目相结合

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都市和乡村,是我们的栖息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这类题目近年来逐渐成为了高考命题作文的主要形式!文题的第一自然段一般是写作提示部分,它能以简要的语言为我们开启了写作的思路,为我们的立意和选材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对选材和立意起到了限制作用!这样短短的一段话能包含无尽的内容,也暗示了我们写作的切入点和立意的角度!因此,在写作之前应仔细研读和分析,做到材料与题目。

2.明确提示语的指向

有的考生,只重视题目,忽视相关的提示语;只重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忽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如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反映了当前的一个热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渴望乡村的恬静与惬意,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向往城市的繁华与美丽!城市与农村,各有各的美丽,又各有各的局限!这篇作文较容易把握,考生在写这个题目时,开放空间比较大,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议可论,但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重视提示语,就自己生活的空间表达自己独到的感受!

浙江省高考阅卷组2007年提出了“套话作文”这一概念,对学生在作文中大量出现的李白、苏轼、居里夫人等素材以及作文结构三段论、作文缺少真情实感提出了质疑。2008年的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就是一根极好的指挥棒,目的是让学生避开“套话作文”的圈子,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平时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在生活的点滴中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内涵。

3.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

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例如,2007年上海语文卷要求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时,选择什么样的“坎”至关重要,而“跨过这道坎”为什么要“必须”,这虽与个人的处境和经历有关,又同社会的需要有关。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冲破个人的“坎”,从关心社会发展、时代风云的角度去写种种必须跨过的“坎”,作文就有切题了。

热点训练

1.白雪覆盖,大地一片沉寂,忽而春风涌起,一片灰黑的土地转眼间绿意盎然,让人不能相信,那冬天里,这些种子曾怎样在黑暗的地下舞蹈过呢?平静的湖面如镜般明澈,也会一瞬即风生水起,巨浪滔天,这种力量它如何孕育?世界上许多静止的事物从未停止过运动。

请以“静止就是舞蹈”为题,体裁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国语》中有“和实生物”的说法。自古以来,“和”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和”字含有和蔼)和睦)和顺)和美)和谐)和约)和平)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和相互协调)融合,最终得到发展,生生不息等许许多多的意思,可谓内涵丰富,意蕴充盈。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了解“和”的真谛,弄清“和”的奥秘,把握“和”的本质,让“和”文化发扬光大。

参照以上文字,请以“和”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提示:

1.(1)这个话题具有思辨色彩,以写议论文为佳。首先,我们从“静止”可联想到生命的一个停顿)一种安静,人为什么要安静,想和尚面壁是为了什么,一是反省,一是破禅。那么我们人生安静也是为了求得自己的更新,道德的进步;是为了在寂寞中苦心而求孤诣,为了学术的成果,为了事业的前进,多少人在暄嚣红尘中默然孤坐,而这样的安静其实是为了等待一个惊世的爆发,一个绝世的舞蹈。而“舞蹈”是生命更新的动力,是美的韵律的呈现。再读材料联想,这世界运动是永恒的,万物静止是个假象,其实都在生生不息,如蛹化蝶,如沙砾变成珍珠,如种子在黑暗的地下怒涨的生命,这样就可联系科学家)思想家等人来论证论题。还可联想到静止的文字与涌动的思想,多少哲人伟人已逝,而透过发黄的纸张,我们依稀可见他们的铮铮铁骨,他们的谆谆善诱,他们的悲天悯人,他们的积极入世,他们的舍我其谁等。

(2)立意:“静止”可以理解为长期的积累)平凡努力)勤奋付出等;“舞蹈”可以理解为惊世爆发)一鸣惊人)成就人生、取得成功等。

2.(1)“和”含有和蔼、和睦、和顺、和美、和谐、和约、和平、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意思,也有相互协调、融合,最终得到发展,生生不息之意。审题立意可以围绕这些含义展开,写自然万物之间的“和”,也可以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还可以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文化与文化的“和”……说具体一些,可写自然万物,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天人之和;齐家之道,家和事兴;与人交际,以和为贵;经营之道,和气生财;政通人和,社会和谐;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兼容并包,文化融合……无论写什么内容,都要着眼于“发展”和“和谐”。

(2)所写内容必须从“和”字的意义引发,围绕“和”字展开,着重展现“和”字的真谛、奥秘、本质,体现人们对“和”字的认识。写作时要围绕一个中心或内容展开,选其一点,深入下去,深刻挖掘,不要泛泛而谈。例如可以选择“和”字的和平之意,围绕“和平”,写和平的价值、意义以及怎样实现和平等;不可以选择了“和平”却又写“和谐”“和睦”等,使所写内容显得散乱。

(3)审题立意: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谐之美、和谐铸辉煌。

(第二节材料作文及其写作技巧)

一、材料作文的基本特点

1.概念及发展

材料作文,又称给材料作文、供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一个典故,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呈逐渐递增。1978年至1997年这二十年的高考作文,加大了材料作文的比重。这其中,真正的命题作文只有三次(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的“习惯”、1994年的尝试)),其他十七年都是材料作文。从数量看,材料作文作为主要命题形式的地位已经确定,反映出材料作文的强劲生命力以及命题作文难以比拟的长处。2004年材料作文跌到“低谷”,2005年、2006年、2007年材料作文卷土重来,而且强势猛增,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又进行了改革,由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变成了只给学生材料,不再给出话题,让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含义后进行写作,有专家称这是命意作文或“新材料作文”。

2.材料作文的特点

材料作文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它与命题作文的区别是命题作文只提供一个题目,而与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话题作文只提供一个话题,材料只引出话题,与写作无关。而材料作文则提供一定的材料,并要求基于所提供的材料,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规定的思路导向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

3.提供材料,选取一个侧面,自拟题目(新材料作文)。

二、材料作文的类型

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根据材料和要求可分为五种形式:

1.材料式全命题作文命题者先是提供一些材料,然后请考生以某个题目作文,考生在写作时必须整个题目照抄不误。如1989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