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螃蟹
45193500000014

第14章 人工养殖技术

(第一节)螃蟹种培育

一、网箱培育螃蟹种

网箱培育螃蟹种就是将大眼幼体经20~25天的培育,蜕皮3~4次,成为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幼螃蟹。这种培育方法具有不占水面、管理方便,成活率高等优点。具体培育螃蟹苗技术和方法如下:(1)网箱结构和安装。选用02毫米单丝织成的聚乙烯网片,网目为15目,制成高1米、长5米、宽2米或者长4米、宽25米或长宽各为37米,总体积为10~13立方米的封闭式网箱,以免螃蟹苗爬出。网箱的中央或两个对角要设有一个长、宽各为08米的开口,便于投饲和检查螃蟹苗活动情况,开口处应接袋状网片,用麻绳扎紧。网箱设置的水体不限。湖泊、水库、池塘均可,但必须选择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浮游生物充足的水体,一般应选择面积在5亩以上、透明度25~30厘米的水体,最好具有微流水。网箱四角用竹竿固定,使网箱箱体4/5没入水中。

(2)螃蟹苗的放养密度。要想使每千克16万只的螃蟹苗经20~25天培育成为每千克3万只左右的幼螃蟹。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在8 000~15 000只/米3。10立方米大小的网箱可放养螃蟹苗1千克左右,成活率达60%~90%。

(3)饲料的种类和投饲。螃蟹苗阶段即大眼幼体阶段,食性较杂,略偏于动物性饲料。饲料种类为动物性饲料如枝角类、鱼肉、蚌肉、猪肉等。枝角类是螃蟹苗的优质饲料,可用筛绢在池塘中捞取。植物性饲料,如豆饼、小麦、米糠等。

培育螃蟹苗的饲料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尽量满足螃蟹苗频繁蜕皮的需要。投喂方法:将鱼肉、蚌肉经绞肉机充分绞碎,再与磨碎后的豆饼、小麦等混合在一起,充分搅拌均匀。投饲在第一周是每日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其后每日二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投喂量占螃蟹苗体重的10%。投饲时尽量做到将饲料分散,避免螃蟹苗摄食不均。

(4)螃蟹苗附着物的设置。刚孵出的螃蟹苗,漂游生活能力很弱,加上螃蟹苗蜕皮勤,必须有固着生活、附着蜕皮的地方。于是,在网箱中必须创造一种适宜螃蟹苗生长的环境。办法是:把柳树根洗净、晒干,再用盐水浸泡2~3小时后,用清水慢慢淡化,然后穿上线,吊在网箱内,下排柳树根距网箱10~20厘米,柳树根的优点是保持时间较长,无异味;也可用水花生、水葫芦,只要注意保持新鲜即可。

(5)日常管理。每天检查饲料,记录螃蟹苗摄食情况,对于没有吃完的残饲,要抖动箱内的附着物,使其从网箱内滤出,以免污染箱内的水质,箱内附着物每周更换一次。

在螃蟹苗的培育过程中,要经常洗刷网箱,保证网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必须注意:螃蟹苗网箱的洗刷与养鱼网箱的洗刷不同,一定要细心,动作要轻,洗刷时要先轻轻拍动箱体,再用软质刷子一片一片地刷,以免将附着物上的幼嫩螃蟹刷死。培育过程中,要经常观察网箱内的水色,观察螃蟹苗活动情况,如发现螃蟹苗大批爬在高出水面的网箱壁上,则表明箱内缺氧,要采取措施,立即进行倒箱或往箱内泼水。螃蟹苗经过20~25天培育成幼螃蟹后,要及时放养到池塘或大水面中,否则由于幼螃蟹密度大,水体有限,影响幼螃蟹的生长发育。

二、土池培育螃蟹种

(1)培育池要求。每个单池水面为2~3亩,如利用旧池可多至5亩,最大不超过10亩。培育池底质以选择壤土或粘壤土为宜,池形要求长方形、东西向,池塘深度至少保证水深12米,可调水位0~15米。培育池四周开深,中间留滩面,占地约为池底的2/3,滩面可上水02~05米,有时可潮湿无水。池底平坦,并有一定坡降,以使进水可满,排水可干,池埂内坡要夯实,坡比1∶3左右,池两端设进、排水管,加锥形网和软管水龙。如建进排水闸,应开水槽、网槽各1个。进水管下口不低于15米,排水管下口为02米。如引用地下水,应加长露天流程使之暴气并增氧,水管直接入池的,管头要加一定长度的喷淋装置,增补氧气。排水闸板的底部和内侧要装订胶皮,减小缝隙。

(2)清池与施肥。凡有淤泥的培育池要彻底清淤。使用前,各池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灭害。用生石灰清池,可先进水10~20厘米,每亩水面用生石灰60~70千克,用水溶化,均匀泼洒于水面及全池各角落,5~7天后进水。然后施入腐熟发酵后的鸡粪、牛粪或人粪尿,每亩200~300千克。螃蟹苗入池后,培育过程中的前期,随时根据水的清瘦,酌量施入化肥,以维持适度的自然饲料生物量,但培育池水要始终掌握不可过肥。

(3)栽植和敷设隐蔽物(附着物)。螃蟹苗入池前,在培育池滩面或水位线下,均栽植密度不等的水生维管束植物。

所用插设材料和外来水草均要用5%盐水消毒,并定期更换。隐蔽物的设置要沿岸分放,疏密适当,以供幼螃蟹蜕壳时回避敌害和同类残食。

(4)防逃、防害设施。池的四周应插设好塑料板或其他光滑挡板,最好以一池围一圈。防逃板插设方法是在池埂外每一定距离锲柱入土,将板加固其上,使板与板镶接紧密。

夜间要加强巡塘,查害防盗。

(5)放苗方法与数量。凡计划入池的螃蟹苗,首先严格区分强弱苗,不是同步育出的苗,严禁同入一池。暂养可用40目封闭网箱,内放水草等附着物,置于深水微流处暂养10天左右,暂养密度为3万只/立方米。无此条件的可以在培养池一端用塑板或苇箔加塑膜隔成小水面,经肥水后暂养。正式培育时,以每亩水面16万~20万只螃蟹苗计算入池。经过暂养后的幼螃蟹为每亩10万~15万只。

(6)投饲入池苗。最初给以蛋羹、红虫(枝角类),随后交叉投以打浆粉碎后的杂鱼虾、肉食品下脚料、血料、豆饼、蔬菜等,每日二次,早晚各一次。中后期统一使用合成饲料,傍晚投喂1次。投饲点定于池岸水位线下和滩面四周,设饲台。投喂量早期为螃蟹苗体重的100%,继后为50%、40%……5%。定量的原则是通过观察,以头一天的余缺,确定第二次给饲量,并考虑到池内天然饲料量。饲料粒型由初期的浆状,逐次改为糊状和颗粒状,颗粒饲料先细后粗。蜕壳阶段适当加喂动物性饲料和蛋壳粉。

(7)水质管理。培育池引水前,首先要选择好水源。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pH75~85。螃蟹苗和幼螃蟹入池后要适时补充新水,一般每3~5天加新水1次,使每升水溶解氧经常保持在4毫克以上,最低时不低于3毫克,有条件的培育池组搞限制性流水,使池水每日处于微流状态。

8~9月份烈日高温,池水环境会呈渐劣趋势,必须调整池中水草的分布,使其疏密适当,或在池中放水花生、水浮莲等大叶水生植物,用以调节降低水温。水草少时,用箔片(苇箔)平铺水面,以竹竿固定。

(5)控制螃蟹病。如发现水霉病,用碱性绿或孔雀石绿(02毫克/升)或菖蒲(每亩5千克,煮水)全池泼洒,3~5天后重复一次。发现软壳病时,增喂鱼粉、贝壳粉,池内增施钙肥,或少量施入生石灰,8天后重复一次。发现螃蟹奴、薮枝螅、苔藓虫、藤壶等寄生虫病,以8毫克/升硫酸铜浸洗病螃蟹10~20分钟,或以05毫克/升硫酸铜全池泼洒。发现纤毛虫病,用07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亦可用30%的福尔马林5~10毫克/升全池泼洒,必要时重复1~2次。

三、水泥池培育螃蟹种

水泥池以椭圆或圆形为好。面积不宜过大,池深120厘米左右。进、排水设施分离。池上方宜架设玻璃钢棚架。放养前,用10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池冲洗消毒,新建池需经1个月以上的浸泡和多次冲洗去碱,使用前2~3天按常用池消毒法进行冲刷消毒。然后注入经40目网布过滤的新水80~100厘米,并放入经煮透晒干的棕榈片、柳树根等悬挂或沉入水底,培育池水中还可放些浮萍、水浮莲、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但覆盖面应控制在水面的1/3以内,螃蟹苗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2万~3万只,每立方米超过5万只的,要采取机械增氧,或每平方米放置1枚气石,连续送气。

在培育期间,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每天应定时、定量、多点投喂饲料,螃蟹苗阶段以投水蚤、丝蚯蚓为主,重量为螃蟹苗重的2~3倍,螃蟹苗育成幼螃蟹后,可改投鱼粉、麦粉、蚕蛹粉、豆粉以及人工合成的配合饲料等。用这种方法培育,一般经10~20天螃蟹苗就可出池分养。

四、稻田培育螃蟹种

养螃蟹稻田要求靠近水源,选择河水能直接提入稻田而自成体系的田块。田内构造可参照稻田养鱼种的要求设置,在田的四周及田中开挖宽、深各40~50厘米的螃蟹沟,用开出的土加高田埂,或堆放于田中形或“螃蟹堤”。螃蟹沟一般开成“田”字形或“井”字形,要求沟沟相通。田中央设螃蟹塘1个,面积8~10平方米,深1米左右,并与螃蟹沟相通,用作搁田或夏季水温过高时螃蟹的栖息场所。田周埂宽40~50厘米,高50厘米以上,压实,用塑料薄膜围栏防逃。一般选用直立型,薄膜一端埋至田底“生土”层,上端高50厘米以上,也可用玻璃围插四周。进、排水口用网片接塑料薄膜,或用竹栅加盖网防逃。

以培育幼螃蟹为主的稻田,放养密度可高些,一般每亩放螃蟹苗5~8千克,放养前应将田中黄鳝捕尽。稻田内平时应保持30厘米以上的水深,水温高达30℃以上时应及时换水。需搁田时,应事先疏通螃蟹沟,搁田时螃蟹沟及螃蟹塘内不能断水。一般提倡养螃蟹稻田要少搁田、轻搁田,尽量减少稻田的断水时间。

为增加螃蟹的植物性饲料,养螃蟹稻田可适当放养萍类。

培育期间每天还要投喂少量小杂鱼或蚕蛹、米糠、鱼粉混合成的颗粒饲料等。

养螃蟹稻田种植的水稻,要选择耐肥强、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的丰产良种。一般采用宽行密株种植,并可适当增加沟塘边的种植密度。

养螃蟹稻田应尽量避免使用农药,也注意不要让周围农田的药剂水流入。农药不得不使用时,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或在田中先灌深水,后喷药。养螃蟹稻田最好先施足基肥,追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使用化肥要慎重。

(第二节)提高螃蟹幼体成活率

一、控制温度

控制池水温度在20~25℃。升温时,控制温度上升速度每小时不超过1℃,螃蟹苗出池的前3天,不再升温,使水温逐渐降至与自然水温一致。

二、管好水质

掌握投饵数量,不要剩余,以免残饵影响水质。向水中泼洒少量络合物及微量元素,并掌握换水次数,及时换水。

三、科学投饲

在蚤状体I期,主要喂单胞藻,补充喂一些豆浆、蛋黄等;蚤状幼体Ⅱ期,主要投喂轮虫,补充投喂烫死的卤虫无节幼体;Ⅲ、Ⅳ期蚤状幼体,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V期摄食量增加,主要投喂大规格的卤虫,无节幼体大眼幼体期,主要投喂卤虫成虫,并投喂一定量的豆饼和花生饼颗粒,投喂数量应灵活掌握,投喂方法上要少量多次,全池泼洒。

(第三节)成蟹养殖密度

人工养螃蟹放养密度应根据水域的类型、理化性状、饵料生物、水源水质及水位、池塘环境、管理等因素决定。精养水面和面积小的水面都可以适当多放螃蟹,流水养螃蟹的地方密度还可以加大,面积大的水面应适当稀放。放养密度与水质调节、投饲管理要相互协调合拍,不能人为造成过稀过密的现象。假若过稀,浪费水体,产量低,效益差;密度过大,又容易导致螃蟹相互争食、咬斗,争水体空间;由于密度过大、螃蟹的排泄物增多,容易造成水中溶氧不足,水体污染,抑制了螃蟹生长。

不同的水域类型,对放养的幼螃蟹规格要求也不同,如面积较大的湖泊,由于饵料生物丰富,自然生态条件适宜,水面开阔,溶氧量高,放养的幼螃蟹规格宜小。在河沟养螃蟹,幼螃蟹放养的规格要适当提高,以每千克300~400只为宜。一般水库水较深,水温低,对螃蟹生长很不利,对幼螃蟹规格要求高于湖泊、河沟,以每千克200~300只为好。精养水面,1~2亩的面积以每平方米放3~4只为宜,一亩放20~26千克幼螃蟹数量是2 000~2 600只;3~5亩面积,每平方米放3只,亩放20千克幼螃蟹数量是2 000只。流水养螃蟹的池塘,在保证饲料投喂的基础上,每平方米可放幼螃蟹7只,亩放幼螃蟹50~60千克,数量是5 000~6 000只。小面积精养,幼螃蟹放养的规格以每千克60~80只的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