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45197600000008

第8章 唯物义理故事(8)

“枭将东迁”说明处境不利时,归咎于客观,这不对。

此典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说丛》:“我将东徒。”

有一天,枭碰着斑鸠,斑鸠见枭有些不高兴,就关心地问:“你为啥不高兴呢?”

枭闷声闷气地回答说:“我打算要搬家了。”

“你搬到哪里去呢?”斑鸠问。

枭不安地说:“我将东徙。”(意思是:

我将要搬到东边去。)斑鸠又问:“你为什么要东迁呢?”枭很无奈地说“乡下人都讨厌的我的叫声哪!我在那里实在住不下去了,因此才决定搬迁。”斑鸠说:“你改变一下叫声不就行了,又为什么搬家呢?假如你不改变自己的叫声,搬到东边去难道东边的人就不讨厌你么?”

枭沉默着,一句话也没有说,它可能是不愿改变自己的叫声吧。

校人烹鱼

比喻一切要心中有数,只听人说“得其所哉”是危险的事儿。

此典出自《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

从前,有一个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一个管理池沼的小吏把它放到池子里去。那小吏却煎着吃了,回来报告说:“刚才把它放到池塘里,它还半死不活的样子,可没过一小会儿,就变得欢欢的,一甩尾巴钻进深水里去了。”

子产说:“终于找到合适的地方了!终于找到合适的地方了!’”

那小吏走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早已煎着吃了,他还说:终于找到合适的地方了!终于找到合适的地方了!”

因此说,正人君子很有可能被人拿合乎情理的话诳住,难于被不合情理的话所蒙蔽。

效岳邀游

比喻只求表面相似,纯粹的模拟,会使人感到可笑也可惜。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遨游。于是群妪一起乱唾之,委顿而返。”

这段话意思是说:

潘岳的容貌非常漂亮,也非常潇洒。他年轻的时候,挟持着打猎的弹弓走出洛阳大道,妇女们遇到他,没有一个不手牵着手把他围起来的。

左太冲长得很丑,也想模仿潘岳出外猎游。可是却遇到一群妇女都朝着他乱吐唾沫,弄得他既困窘又疲乏地逃了回来。

邪不干正

“邪不干正”也作“邪不胜正”,它的意思是,邪气不会压倒正气。

此典出自《辽史·王鼎传》:“鼎宰县时,憩于庭,俄有暴风举卧榻空中。鼎无惧色,但觉忱榻俱高,乃曰:“吾中朝端士,邪无干正,可徐置之。”须臾,榻复故处,风遂止。”

辽道宗时期,辽国有一个大臣,叫王鼎,字虚中,涿州(今河北涿县)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于辽道宗清宁五年(公元1059年)考取了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王鼎当县官时,有一次在庭院里休息,突然刮起一阵暴风,把他的卧榻卷到空中。王鼎一点也没觉得害怕,只觉得睡枕和卧榻一起升高了,他说:“我是朝廷命官,不许妖邪冒犯正气,可把我慢慢放下来。”没过一会儿,卧榻真的落到原处,风也停止了。

星火燎原

“星星燎原”比喻小的事故可能酿成大祸,也可比喻力量虽然微小,但会迅速壮大。

此典出自《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又见《后汉书》:“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

窦宝是后汉和帝的母舅,和帝即位时,由于年幼由他母亲窦太后临朝,窦宝也从原来的虎贲中郎升为侍中的官。到后来窦宝因犯了法请求率兵反击匈奴侵略来赎罪,最终大破匈奴,回来后,封为大将军的官职,从此兄弟数人,执掌朝政大权,几乎满朝都是他的爪牙。和帝长大后,由于害怕他的权势,于是便设法治死了窦家兄弟。

只有一个弟弟名叫窦环的还侥幸地留在朝中。那时有个御史叫周纾的,素与窦家有怨,于是他怂恿和帝说:“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他极力劝告和帝斩草须除根,免生后患。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细小的水虽少,慢慢地也会汇成江河;一把火虽很小,最后也能烧遍原野。

熊鱼难兼

“熊鱼难兼”形容两种事物不可兼得。“舍生取义”也出于此,它的意思是,为正义而牺牲。

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时期,孟子说过:“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

生命,是我热爱的,义,也是我热爱的,假如不能同时拥有这二者,我就牺牲生命而不背信弃义。”

循名责实

“循名责实”比喻因名求实,使名实相副。

此典出自《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贵。”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有一次,他和别人谈到申不害与公孙鞅二人的言论时,有人问他道:“你觉得申不害和公孙鞅这两家的言论哪家于国家有益?”韩非子说:“申不害讲求术,公孙鞅讲求法。所谓术,就是君主要依据人的才能而授给适当的官职,依照他的职务来要求他的具体工作,让当官的人掌握杀、生之权,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考察群臣。而法呢,就是国家要建立一定的制度,让人们去遵守,好的则赏,奸佞则罚,做到赏罚严明。”有人又问:“术和法哪一个重要呢?”

韩非子说:“一个君主没有控制和使用群众的办法,那君位就要发生危险;如果不讲法治,那下面的群臣就要乱套。因此,术和法都是统治者不可缺少的手段。”

夜光之珠

意思是说“富则骄,骄则暴,暴则乱,乱则危,危则大坏。”

此典出自《宋文宪公集遗编》:“雍丘有北宫殖,操舟捕鱼蚌自给。夜宿河滨,忽获夜光之珠,明照百步外。”

在雍丘那个地方有个名叫北宫殖的人,他以撑船、捕捉鱼蚌为生。有一天夜里,他在河边睡觉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颗夜中放光的珠子,它的光亮可以照到百步以外。雍丘的人们,都以为北宫殖得一了奇珍异宝,争相杀猪宰羊去庆贺他说:“自从你住雍丘以来,出门便撑船,进家便离船,穿的衣裳破破烂烂,吃的东西随随便便。宋国最贫寒的人,也没有像你的了。你现在却一下得到了现在奇宝,这件奇宝,是世人所珍贵的东西,你还有什么欲望不能满足呢!”

宋国的大夫听说了,也去祝贺说:“宋国国君想要寻求照亮车乘的宝珠十枚,现在已经有了九枚,在宋国的疆土到处下诏令去找寻,但总没有回音。没想到你竟在河岸边上获得了。你应当把宝珠用细布包裹起来,然后藏在一个宝匣子里,我带领你去向国君进献。到那时候,你的富贵就不必说了!”

北宫殖将要起行,他父亲刚从秦国回家来,北宫殖便把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父亲听了哭泣说:“我家住在雍丘,已经是十代人了,一直安于一条船的家资。现在把这颗宝珠献给国君,必定会发家致富;家境富贵了,便会骄纵傲慢;骄纵傲慢了,就会凶暴起来;凶暴了,就要行为不轨;行为不轨,就会陷入危境,就会遭致大祸而告终。到那个时候,就算你想要再像今日撑船为生,还能做到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于是他便把夜光珠砸碎了。

一目之罗

比喻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

此典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一只鸟就要飞来,张开鸟网等待着它。可是捕得了鸟的,只是鸟网的一个洞眼。

然而如果现在便去制作一个只有一个洞眼的鸟网,那就根本没有机会再捕到鸟了。

一日千里

“一日千里”比喻在学习中或工作中进步得快,或是一件事物发展得很快。

此典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东汉时,山西太原有一个叫王允的人,字子师,他从少年时便以聪敏称于乡里,那时,他同乡的大学问家郭泰(字林宗)和他见面相谈之下,也很佩服他的才华,事后尊崇地对人说:“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意思是说:王允的学问进步得很快,真是一日千里,将来必定是辅助帝王成大事业的人!从此以后,郭泰便和他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汉献帝时,王允曾做过司徒这个官职。那时,适值董卓专权,挟持了献帝,荒淫凶暴,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老百姓也十分痛苦。王允表面上附和他,而暗中结交吕布(董卓的义子,勇武过人),密谋除掉他。最后终于将董卓刺死。可是王允却因不听从吕布除恶务尽的劝告,结果被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所杀。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指自己虽然不懂,却要教别人懂得,也可用它形容外行人胡乱指挥。

此典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意思是说,贤人在教导别人时,一定先让自己彻底了解之后,才能使别人明白、了解;可是今天教导别人的人,自己还稀里糊涂的,却要用自己的糊涂愚昧使别人清醒明白。这怎么能够做得到呢?

庸医止风

说明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了解患者病情,这就叫对症下药。否则那是十分荒唐的。

此典出自《雪涛谐史》。

有和尚、道士、医生三个人一块过河,在中途遇见大风,渡船的处境十分危急。

船夫就向和尚、道士叩拜着说:“两位大师,请赶快祷告神灵制止大风好吗?”

和尚便念咒道:“念观世音菩萨的威力,风浪马上就停息。”

道士念咒道:“风神雨神,各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急急如律令!”

医生也跟着念道:“荆芥、薄荷、金奶花、苦楝子!”

船夫问道:“这些是干什么用的?”

医生答道:“我这几味药,都是用做止风的药!”

庸医开方治病,大多都像此人。

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意思是说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此典出自《论语·子路》:“子夏为莒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期卫国人,是孔子很得意的一个学生。莒父,是鲁国的一个县,如今已经不能确切地知道它的所处的位置,据《山东通志》说,大概在今山东省高密县东南。

子夏当上了莒父县的县令,他向老师孔子请教,怎样处理好县政、事务。孔子回答说:“不要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韩非子》中也记载了一个欲速则不达的故事。

春秋末期,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正在海边游玩,忽然接到侍者的报告:“相国晏婴病了,非常危险!”晏婴是长期帮助景公治理国家的功臣,有很高听威望。景公得到这个消息,十分着急,马上下令火速返回都城。他挑选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最好的马拉车。在车上,他不住的催促:

“快点跑!快点跑!”虽然马车跑得飞快,可是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他把驭手推到一边,自己拿起鞭子赶车。这样跑了一阵,他还是觉得不够快。他心急如焚,干脆跳下车子奔跑起来。跑了一会儿,便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景公哪里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哪,他一心想快,但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更慢了,根本达不到他的预期目的。

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不救近火”比喻舍近求远,是要误事的。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鲁穆公为了结交晋楚两个大国,将有的公子派到晋国做官,有的派到楚国做官。

犁鉏说:“孩子掉到水里了,却跑到越国去请人来搭救,越国人虽然擅长游水,孩子一定活不了。家里已经失火了,却跑到海边取水回来灭火,海水再多,一定救不了火,这叫远水不救近火。现在晋楚虽然强大,然而齐国离我们最近,你却不联合,鲁国的祸患大概无救了吧?”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意思是月亮周围出现圆晕就要刮风,础石湿润了就要下雨。后人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事故或事情发生前都会有征兆。

此典出自宋代苏洵《辩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唯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南宋初年,官僚大地主集团为了推卸北宋灭亡的责任,就说北宋亡于金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还在王安石变法时就竭力攻击新法的保守派人物邵伯温,配合当时官僚集团反对政治的需要,假冒苏洵之名炮制了《辨奸论》,从性格、生活、行为等方面,对王安石进行了诋毁与丑化。由于是苏洵死后三年,王安石才入朝执政,因此邵伯温把苏洵打扮成一个预言家,在《辨奸论》中说:早就知道王安石当政会造成祸害。月亮周围起了圆晕,就意味着要刮大风了;屋柱的石座湿润了,就意味着要下大雨了。从王安石不讲究吃穿,不剃头洗脸,就能看出他做事不近人情,是个大奸大恶。

臧谷亡羊

比喻凡事如果心不在焉,各事所好,就会把事情办糟。

此典出自《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臧和谷两个孩子一块去放羊,两个人全都把羊丢了。于是主人问臧在干什么去了?

原来他是夹着羊鞭子在读书;又问谷在干些什么?原来他掷骰子玩去了。虽然两个人的行动有所不同,可是对于跑丢了羊这件事却是一样的。

毡帽当扇

“毡帽当扇”告诉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把帮倒忙的当成帮忙。

此典出自《笑赞》。

有个人在炎炎夏日戴着一顶毡帽赶路,后来被热得满头大汗。一会他看到路旁有棵大树,于是便坐下乘凉歇息,顺手拿下毡帽当做扇子扇起来。嘴里还欣慰地说道:“今天如果没有这顶毡帽,准得热死我哩!”

郑人买鞋

“郑人买鞋”讽喻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人。“郑人买鞋”,也作“郑人买履”。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国有一个人到集市上准备去买鞋。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丈量了一下,并做了一个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买鞋时忘了拿上它。鞋子拿到手里,他才想起来,于是就说:“我忘记带尺寸来了”。他便立即回家去取。等到取回尺寸时,集市早已散了,所以他没有买到鞋。于是有人问他:“你为何不用脚试鞋子呢?”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脚啊。”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全面分析问题。

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刘邦消灭了各地的势力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朝,于是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刘邦说:“你们大家不要隐晦,请坦白地说,为何我能胜利,项羽为什么失败呢?”有高起、王陵两个大臣说:“您为人傲慢又常常侮辱人,而项羽却对部下仁厚爱恤。然而,您对部下中不论是谁攻占了城、地,您就让他统管他占领的地方,因此人们愿意为此而努力。而项羽妒贤忌能,有功的人他忌狠,有才能的人他猜疑,战胜时他不给人记功,占领了城池他不让人自行管理,因此失去人心,因此您才能战胜他啊!”刘邦说:“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国家、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信任他们,因此我能一统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是杰出人才。他却不信任,因此他被我战胜!”

知一不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