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既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更是一个有待长期研究、发展与完善的课题。
这里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历史的问题,那是因为自从农村信用社营销第一笔贷款之日起,贷款之风险便相伴而生,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或时期的不同,其风险的程度与表现形式亦有所不同罢了。
这里之所以说它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那是因为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贷款风险不仅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而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而且,贷款风险至今依然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人们,如履薄冰,步履维艰。
这里之所以说它更是一个有待长期研究、发展与完善的课题,那是因为有关贷款风险控制的研究,目前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逐渐付诸实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贷款风险控制也必将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有关贷款风险控制的探索与研究就不会停步;有关贷款风险控制的理论,就需要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用停滞不前的、静止不变的、绝对肯定的观点看待贷款风险控制问题,决不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不同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这是由其性质与贷款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村居民自愿入股、依法经中国人民银行(现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地方合作性金融组织,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三农”)。因此,其贷款具有额小、面广、风险相对分散的特点;而商业银行则是经中国人民银行(现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成立的商业性质的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其贷款具有额度较大、项目性强、相对较为集中的特点。其次,农村信用社贷款方式比较单一,且可供选择的抵(质)押物的对象范围相对较小;而商业银行贷款方式则丰富多样,可用以担保、抵(质)押的对象范围比较宽广,且安全系数较大。第三,农村信用社信息不畅,对贷款风险有效监控的手段比较原始;而商业银行则具有信息通畅、贷款风险监控手段比较先进、贷款风险监控功能相对比较完善及多样化。所以,农村信用社在贷款风险控制问题上,既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中的先进经验与科学做法,做到洋为中用、他为我用,极大地丰富、完善和提升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功能与质量,又切忌,不可完全照搬照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监控办法。否则,将会招致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因此,这就为农村信用合作理论研究者和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者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必须强化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的系统研究。历史的重担也就毫不吝啬地、责无旁贷地落到了那些挚爱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人们的肩上。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农村信用合作领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在内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就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作专门的、系统的研究的不多,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贷款风险控制系统研究的尤为不多。这也是之所以选中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这一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者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工龄,一贯钟爱、忠诚于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一线管理人员与理论探索者,虽然头上没有诸多的政治光环,也没有什么博导、教授之类的显赫头衔,但是,笔者坚信并认定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此项使命,实现为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留一份精神财富的夙愿。基于此,就促成了本书的诞生。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研究》以数十年贷款管理的辛勤实践为基础,以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为指导,以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为佐证,以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前瞻性为目标,立足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的实际,瞄准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的前沿,满足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所急需,借鉴国际国内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监控的先进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具有农村信用社特点的贷款风险监控的思路、方式方法与措施。
同时,《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研究》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铺垫,坚持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创作风格,竭力追求系统完整、至善至美,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使之达到有利实践、便于操作之目的。所以,《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研究》尽管谈不上是什么经典之作,但是,笔者完全有理由相信,它应该能够成为指导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实践的一部力作。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亦即第一编,农村信用社贷款之基本问题。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与阐述了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性质、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原则与制度、农村信用社贷款种类、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问题,这些都是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风险控制所应了解和把握的基本问题。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商业银行。有关法律、法规,界定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性质与地位,而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同时又界定了其贷款的性质,显然不能等同于商业银行贷款。这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的现实基础。所以,很有必要作为基本问题提出来,以引起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于贷款风险监控工作中的注意。
第二部分,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研究。以十三章的篇幅,从贷款对象风险控制入手,着重探讨和研究贷款对象风险控制、贷款方式风险控制、贷款期限风险控制、贷款风险程序控制、贷款风险分类控制、贷款风险量度控制、贷款利率风险控制、借款合同风险控制、贷款道德风险控制、贷款环境风险控制、破产企业贷款风险控制、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及其贷款风险控制成果评价等问题。从而多角度、较为系统、较为完整地介绍和阐释了成就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若干重要因素,及其贷款风险控制的原则、方法与对策,特别是其理论上、技术上的前瞻性创新,更为农村信用社切实有效地控制其贷款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三部分,相关法律、法规选录。本书此间有选择地选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节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等四部法律与一部规章,其目的是为了使贷款风险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为之提供必要的佐证。所以,实乃本书所必需。
以上三部分,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浑然一体,为本书之第一特色;本书之第二特色,则是其系统性与完整性的高度统一。既然称之谓系统,就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断的分析与描述;既然称之为完整,就不是零零星星的、断面式的分析与描述。自前面的介绍中,便可由一斑而窥其全豹。本书之第三特色,亦即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其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首次明确地提出贷款利率风险控制、贷款道德风险控制、贷款环境风险控制、破产企业贷款风险控制问题,并且将贷款溢价覆盖补偿机制作为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予以郑重推出,这也是首开先河,是其他有关教材或著述中所没有的。
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贷款风险无所惧,只要农村信用社对其贷款风险监控有力、措施到位、补偿及时,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坚之以求,必有所得。最后,愿农村信用社之贷款风险监控,化阴霾为灿烂;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化积重为大成;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明天,化平凡为辉煌。
任金海
2004年10月于宛西菊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