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轨道交通建设。2012年,发改委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无论是数量还是所涉线路长度都创历史新高。我们认为这源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解决城市当下的交通拥堵问题。虽然近些年我国各个城市都加大了公共交通建设力度,北京甚至推出了尾号限行制度,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型城市的交通拥堵形势依然严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城市规模过大和市区人口过于集中所致,根据国际经验和相关交通科学研究,这些大型城市发展地铁几乎已经成为必选。二是城镇化发展长远规划需要。一方面,虽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1.27%,但跟日本(66.8%)、德国(73.8%)和美国(82.3%)等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李克强副总理一直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并提出我国2030年的目标是65%,预期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将继续提高,大中城市的人口进一步增加,如果不先行进行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届时的公共交通压力会非常大,造成城市发展瓶颈,同时,高效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反过来也会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城市发展更健康也可吸引和容纳更多的非城市人口。三是稳定经济增长防止失控仍然需要投资托底,地铁项目是兼具长远公共效益和巨大经济拉动作用的上等选项。
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地铁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建设资金缺乏,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受限于传统建设模式。截至目前,北京、深圳和杭州已经在北京4号线、北京奥运支线、深圳4号线、深圳5号线、南京2号线和杭州1号线尝试BT、BOT和BDOT等新模式,这些新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资金问题,提高了建设效率,还与当下我国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相契合。经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这三种模式有望在部分在建和拟建项目中得到应用,为当下在建和拟建项目顺利建成提供保障。
地铁工程规模大,涉及行业众多,包括土建、机械制造、电力设备、通信设备、交运设备、设计、建筑和建材等,地铁项目的展开有望对这些行业的相关公司带来业绩的显著提升。
2)关注节能环保主题。由于经济增长模式过于粗放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环境安全事件。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透露,仅2005年以来,国家环保部直接处置的环境事件就有927起,其中重大事件72起,包括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5年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等。近年,环境安全事件发生率呈现逐步提高之势,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环境安全问题早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从民间到政府,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自2011年12月环保部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务院、发改委、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和能源局等部委相继发布矿产、固废、环保装备、工业清洁、能源科技、城镇污水处理和大气等环保子行业规划或配套政策,基本已经建立起完备的环保规划。十八大工作报告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十二五”期间“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由于多方面原因,2012年环保投资支出相对低于预期。环保行业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其投资主要受政府财政支出影响。据我们的分析,我国五年规划的投资高峰通常出现在第二、三年,在各项规划都已出台和十八大工作报告进一步强化建设目标的情况下,2013年环保行业的投资支出有望提速。
“十二五”环保相关政策业已基本出台完毕,相关标的估值总体不低,后续的价值提升需要盈利支持。根据我们的分析,环保企业的盈利模式大致分为政府买单、企业交付服务费和面向市场销售。第一类主要有废水处理和垃圾发电,其盈利受政府支出影响很大;第二类主要有废气处理,我们预期脱硫脱销相关标的2013年最为稳健,未来催化剂来自于脱销电价的继续上调;第三类则是固废处理,带有顺周期特点,弹性大。
3)关注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指出: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新兴朝阳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主要思路: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时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素质,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保持文化产业快速增长态势,占城乡居民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十八大工作报告专辟一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除强调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外,还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2012年已有广告产业和动漫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布,2013年是“十二五”第三年,我们预计将有其他子行业规划陆续发布。我们预期,公共文化事业的推进将主要使传统传媒产业受益,可挖掘确定性增长机会;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扶持则将催生新兴传媒领域中成长性标的的迅速成长。此外,2013年可能发生的行业整合也有大量机会值得挖掘。
PMI分裂症投射宏观经济弱势企稳
PMI是最常见的经济先行指标,但在中国有汇丰和中采两个PMI指标,它们有不同的经济意味。
2013年5月,中国官方PMI指数及主要几个分项指数没有像市场预期的一样继续走弱,而是普遍出现了企稳或小幅反弹的迹象,显示当前宏观经济没有进一步恶化,而是已经进入弱势企稳的状态。其中,官方PMI指数50.8%,高于市场预期均值的50.1%,较4月提升0.2个百分点,历史同期来看5月PMI指数较4月往往会出现季节性的回落,2005—2012年平均回落2.7个百分点;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较4月也出现了类似超季节性的回升。其中,生产指数53.3%,较4月提升0.7个百分点,是5月PMI指数回暖的主要支撑,在2005—2012年之间5月较4月平均回落4.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51.8%,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而历史同期平均较4月回落4.4个百分点。我们理解中采PMI总指数与主要分项指数的超季节性反弹的原因可能来自:1)宽松政策延续下(降息潮),外围经济表现平稳,中国出口没有继续变差,并且可能有实质性增长;2)前四个月国内较为充裕的流动性状况对实体经济带来一定支持(滞后影响),特别对主导经济的大型、中型企业。
但是,从行业PMI指数来看,5月较4月出现明显上升的行业包括上游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油加工及炼焦以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中游偏周期行业及下游消费相关行业等的PMI指数与上月基本持平或下降,显示当前经济更多意义上只是弱势企稳,短期经济预计仍将在低位徘徊。这一点从PMI购进价格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等指标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5月中采PMI购进价格指数45.1%,较上月提升5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显著低于50枯荣线,显示实体经济供需关系总体仍然偏弱。与此同时,中采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两月显著回落,5月较4月回落3个百分点至56.3%。
与中采PMI指数的弱势企稳不同,汇丰PMI指数连续两月出现显著回落。5月汇丰PMI指数49.2%,较4月回落1.2个百分点,历史同期来看,回落的幅度仅次于2010年。其中,汇丰PMI新订单指数48.7%,2012年10月以来首次落在50枯荣线以下,较4月回落2.5个百分点;产出指数50.7%,较4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连续两月回落。
汇丰PMI指数与中采PMI指数的背离,与汇丰PMI指数的统计口径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有关,中小型企业是经济的神经末梢,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更高,在经济持续弱势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相对更大一些,这一点与中采公布的小型企业指数、就业指数等互相印证。5月中采PMI小型企业指数47.3%,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两月出现回落。另外,由于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主体,中小型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导致中采PMI就业指数连续两月出现回落。考虑到2013年空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这可能会对宏观刺激政策的出台产生一定的催化作用。不过我们仍然相信在反腐倡廉、治理整顿和顶层设计完成之前,不会有贸然加杠杆的举动。
5月PMI数据基本上同我们此前的观点能够契合,经济不会出现失速,短期也很难看到明显的反弹,总体维持不温不火的格局。从投资角度来看,房地产投资复苏后表现仍然较为平稳,总体看地产投资全年会出现平稳、缓慢下降的过程,对于经济的冲击不明显;其次,由于在一季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房地产行业融资储备较多,流动性相对充沛,未来几个月资金会逐步投向实体经济。而“涓流效应”应该也会使得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受益。从出口来看,此次公布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出现了小幅回升,但是仍然低于50%,说明外围经济在降息潮的带动下需求出现了一定恢复。
在经济乏善可陈、改革空窗期、IPO可能重启以及外围QE退出预期渐起(不过仍有反复)的环境下,短期我们对市场持谨慎态度,适当降低和调整仓位,建议配置地产产业链、代表转型方向成长股、原材料价格下跌受益者。首先地产产业链来看,短期上涨逻辑处于无法证伪阶段,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处于政策空白期,市场认为一方面不会有更多政策出台,另一方面,目前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建议关注地产、园林、家电等;其次,继续建议关注代表未来转型方向的稳定成长个股,虽然短期来看创业板估值明显升高,但创业板表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有业绩支撑的个股表现明显好于其他个股,因此短期的泡沫化现象并不能说特别严重,即便有回调也不妨精挑细选其中真正的“隐形冠军”作为中长期价值坚守的起点;此外,由于QE退出预期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因此第三条建议关注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跌的行业或个股,如电力设备等。主题方面,则建议关注新一轮系统性改革带来的如土地改革、要素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触发的主题性投资机会,我们确信这方面会有不少超预期的东西,中国正处于进步时代的入口,而秋天的改革预期会大幅提升估值。
流动性退潮下的裸泳
这篇市场策略判断文章,原载于华尔街日报2013/06/13@07:32:34,一周后震惊世界的6.20(2013年)钱荒发生了。
中国最新发布的5月进出口数据残酷地告诉了市场事实的真相,出口同比增长1%,显著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6.8%,进口同比增长-0.3%,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5.4%。2012年同期相对较高的基数与5月以来贸易数据挤水分,是导致5月出口数据出现显著回落的重要原因。特别是5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20号文要求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加强对前期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国内的热钱以及票据套利行为的监管力度。
几道金牌合击下,贸易中的不正常因素被平息了,这从对香港的出口数据中就可一目了然。5月对香港出口金额占比从上月的21%左右下降至约15%的历史正常水平,出口同比增速从上月的57%骤降至不足8%。而进口数据较4月显著回落,是国内需求疲弱与大宗商品价格总体继续呈现回落态势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事实就是──没了热钱就啥都没了。
与此同时,过去几天,中国银行间利率水平正在经历一次严峻考验,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涨幅:6月6—8日,隔夜银行间回购加权利率上涨了128.7BP、231.2BP、135.9BP,隔夜SHIBOR上涨了112.9BP、253.1BP、141.0BP;至6月8日收盘,隔夜银行间回购加权利率和隔夜SHIBOR分别攀升至9.807%和9.851%,创下历史新高;6月8日,隔夜银行间质押式回购盘中利率水平一度高达15%。
流动性如此紧张显然很难用季节性、存款准备金缴存和财政存款上缴等常规性因素来解释。传言中几家中型股份制银行之间头寸调度出现了困难,市场很自然就会去猜测部分银行在某些领域的集中信贷投放可能蕴含大量风险。其实目前最大的风险来自监管严格化以后,季末理财产品接续技术上的困难,这可能使得银行理财资金存在不小的兑付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