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大众体育运动与健身:休闲运动卷-太极
45238500000008

第8章 学练太极拳的步骤和方法(1)

太极拳学练的三个步骤

学习太极拳和学习其他技艺或知识一样,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练太极拳练到太极拳家所要求的深度并非易事;然而掌握一般要领达到医疗保健目的也不是很难的事。

1.学好基本练习

练习一说便知,一看便会,学起来是很容易的。各位爱好者按照动作说明及注意事项认真去练,并体会太极拳练拳时的一些要求,特别是动作表现的轻、柔、圆、缓、匀以及松肩、垂肘,放松臂部肌肉,含胸拔背放松胸、背肌肉,等等。这些基本练习稍加变化即可构成各种拳式动作。

2.学习单个拳式

一套拳路包含若干个拳式。每个拳式无非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动作的方法,一个是动作完成时的姿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把较复杂的拳式动作再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更简单的动作(也叫做分解动作),以便于学习。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学会后应该把它们再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连贯的拳式动作,避免把一个完整的拳式练成一些支离破碎的动作。一个拳式学会了,做正确了再练另一个拳式。这样扎扎实实地练下去一定会较快地练好的。初学者往往急于求成,囫囵吞枣,潦草从事,结果动作似是而非,积久成习,改正是很困难的。

3.学习一组或整套拳路

掌握了单个拳式,串联起来就是一个整组或整套拳路。一个拳式和另一个拳式的衔接应是不间断的。一个拳式完成时在似停非停的状态下应接练下一个动作。整套拳练下来就像“行云流水”一样,绵绵不断,一气呵成。

太极拳练习上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练法上的要求是就体疗而言,与太极拳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传统太极拳文献上的要求可能需要若干年才能练到。这当然不是我们一般大众所需要的。现在提出的要求是经常遇到而且能够很快解决的一些要求。

1.放松的要求

初学太极拳的人往往表现为动作僵硬,臂部僵直,有时全身都紧张。这是因为故意使劲的缘故。有时并不有意用力,但也表现紧张。这是因为还未学会放松。人们在日常的劳作中,肌肉总是不同程度地处于紧张状态,只有睡眠时才得以放松。人在拿东西时所用的力量往往大于东西本身的重量;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肌肉的收缩是多余的,这就是肌紧张。拮抗肌也不完全协调。如肢体做“伸”的动作时,屈肌并没有完全地放松;“屈”时伸肌也没有完全放松。这就是说也有多余的肌紧张存在。关节的伸直与动作的浮顿都能产生多余的肌肉紧张。分析出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这样很快就会找到放松的窍门了。

放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不要用力,所以要求轻柔。轻虽然没有绝对的重量标准,但可以这样去理解:用的力量将能使动作产生。如抬臂至平伸状态,只要能把臂抬起就够了,不要再多用力。这也需要练习和体会。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举重练习者,肌肉活动已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一动作就使大劲,很难做到轻柔。因此,练太极拳时必须“换劲”,就是把犟劲变成柔劲。

第二,关于伸肌、屈肌等拮抗肌的配合问题——一般拈抗肌是配合的,否则屈、伸动作就不能完成。但由于一部分肌肉并不太协调,一用力就有一小部分拮抗肌产生对抗,不配合。这要靠练习来解决。如臂部前推动作,前推时以下弧线推出,收回时以上弧线收回来,一推一收联接起来手在空间就划成个圆圈。如果轻柔地反复练习,多余的肌紧张就慢慢消除了。所以太极拳动作是弧线、划圆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练习达到配合协调慢慢就学会放松了。

第三,太极拳运动要求关节屈松,极少挺直。如臂部的前平举或侧平举肘关节不挺直,而是不同程度的弯曲,肘尖向下,名为垂时;肩关节避免上抬耸起是为沉肩或松肩。所以有“松肩垂肘”或“沉肩坠肘”之称。站立时两腿髋关节(胯关节)、膝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屈曲,极少挺直。“弓腰敛臀”可使腰、胯肌肉不同程度地放松。“含胸拔背”可使胸背肌肉放松。上体垂直,立身中正,可使躯干肌肉放松。上体左、右弯屈.对侧肌肉就会紧张,前俯时背、腰肌就会紧张,后仰时胸、腹肌就会紧张。按太极拳对姿势的要求去做,就可使全身肌肉适当地放松。第四,心情平静、舒畅有助于去除多余的肌紧张。所以练拳时要求注意“静”字。

2.保持稳定的重心

初学太极拳时,身体不容易保持稳定,常常晃动;而身体一摇摆,各有关部分肌肉也就会反射性地紧张起来。身体摇晃,会影响前进后退移动的均匀、平稳,破坏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要知道太极拳运动时多半是单腿支撑,就是人体重量大半落于一条腿上,另一条腿较少负担体重,只起辅助的支撑作用。起主要支持作用的是实脚,起辅助作用的是虚脚。运动时重心不停地移动于两腿之间,因此,要求虚实分明。在向前迈步或向后退步或左、右跨步时,都要求先把重心逐渐平稳地而不是突然地移到负主要支撑的那条腿上。重心稳定了再轻轻提起另一条腿向前迈出或向后退回。移动腿伸出后在落地之前身体重心不能跟着移动腿转移,而是等移动腿落地后,根据拳势的结构,成弓步或虚步再决定重心的转移或保持原状。脚向前迈出时支撑腿下蹲,迈出腿才能够远伸而着地。要脚跟先着地。如果成弓步,则重心移向前腿;前腿脚尖随重心移动而逐渐踏平至全脚掌着地。后退时移动腿后伸,脚尖先着地而后逐渐全脚掌着地成弓步。如果变虚步则重心再后移大部落于后腿,前脚尖抬起成虚步。这样重心才能稳定,脚步移动才会轻灵。

其次,胯、膝关节经常保持微屈,即使在直立时髋关节和膝关节也不能充分挺直。练太极拳两腿直立是很少的,多半是稍蹲、半蹲或深蹲。重心下降身体自然较稳定。髋、膝关节处于微屈状态容易调整重心的转移,减少身体晃动。

最后,两脚的相对关系即两脚的位置对保持重心的稳定关系亦极大,不可不予以注意。一般讲两脚一前一后站立,两脚的横距约与肩同宽即会感到稳定。如横距小于髋宽,则稳定性就会受影响。两脚一前一后站立时,如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大于两脚长度,如两脚不动,将重心移于任何一脚上都会发生困难;特别是后坐成虚步体重落于后腿时会更加感到困难。两脚移动不轻灵,撤前脚或提后脚就要用力蹬地以求助力,因而难于保持平稳。

我们都知道,视觉和听觉对保持身体平衡影响很大。闭眼做单腿独立比睁眼做困难得多。听觉常常把人的注意力引开,这是由于“探究反射”所引起的。精神不集中往往会造成练拳时动作散乱,不能保持身体的稳定,意守起来也很难。所以练拳时目光平视,不能闻声四顾,而要集中注意力于练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的稳定。

3.上、下相随,保持动作完整性的要求

初练太极拳的人在练拳时动作往往显得散乱,上、下肢动作不够协调。因此,在动作较熟练以后就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练拳时注意臂部和腿部动作的一致性。例如做“搂膝拗步”前推手时,要和重心前移、前腿弯屈成弓步同时进行,弓步完成时,手也刚巧推到点,搂膝手也正好搂完到达膝的外前方。三者不前不后互相照顾同时完成,这个拳式就表现出完整一气。又如做“云手”拳式时,当左腿向左跨步,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腰部随重心的左移而渐向左转,两手相应向左一上一下绕环做云手动作,三者之间速度不快不慢,不先不后,上下左右相互照应而同时到达左方。然后再向右也是一样。这样练之既久就体会到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了。

练太极拳提高协调性和节奏性不是为了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通过运动来提高大脑皮层某些部位之间的协调性使其机能恢复正常,从而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达到体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