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肿瘤(第二版)
45250600000017

第17章 淋巴癌肿类

(一)概述

淋巴癌肿是指发生于身体各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本书主要介绍颈淋巴结转移癌和恶性淋巴瘤二类。

颈淋巴结转移癌是颈淋巴结继发性癌肿。主要提示癌瘤原发灶已转移,或已属晚期。颈部淋巴结甚为丰富,临床上常根据转移癌之颈部所在部位、淋巴引流的方向来推断原发癌的发生部位。一般颈上1/3多来自头部,尤其是鼻咽及口腔部;颈中1/3来自喉、咽及甲状腺;颈下1/3多来自甲状腺及胸部之恶性肿瘤,如乳癌、肺癌、食管癌、胰腺癌等。临床表现为颈部皮下有大小不一的坚硬结节或肿块,推之不移,一般无疼痛。西医治疗主要是结合原发灶确定治疗方案,如化疗和放疗;除对肿大而明显者作手术切除外,一般不做局部处理。

恶性淋巴瘤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淋巴组织,根据组成肿瘤的主要细胞成份和组织结构可分为小结性淋巴瘤、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和皮肤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中以何杰金氏病占最多,约40%~45%,淋巴肉瘤次之,占25%~30%,网织细胞肉瘤占20%~25%。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多于女。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以淋巴结肿大、发热、皮肤搔痒、盗汗、纵膈、肝脾、骨髓、心包及心肌、脊髓或脑膜侵犯为主症,晚期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下降。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寒痰凝滞,毒陷阴分或寒凝气结,或风热血燥而引起。属于中医学“恶核”、“失荣”、“石疽”、“流痰”等范畴。

(二)名医妙方

1.陆孝夫天龙散

【方药】炙守宫300g。

【用法】研末,日服2次,每次5g。

【功效】祛风散结,解郁通络。

【案例】宋某某,女,35岁。右侧颈部肿块6月余,系鼻咽癌转移。曾于1年前因右侧淋巴结肿大行切除手术,次年5月发现同侧淋巴结肿块增多,伴头痛症状。今诊见右锁骨上淋巴结1.5cm×1cm,可活动。右耳后下4.5cm×4cm1枚,右颌下3.5cm×3.4cm和1.5cm×1.5cm2枚,右乳突旁1.5cm×1.5cm1枚,经穿刺病理检查为少量穿刺物和恶性肿瘤细胞。服上药6天后自觉癌块松驰,颈部活动较前灵活。1月后颈部癌肿松动,再予上方,2月后颈部及右耳后淋巴结癌肿4枚均消失,再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按语】守宫,又名壁虎、天龙,性味咸寒,有小毒。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守宫“主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历节风痛,及风痉惊痫,小儿疳痢,血积成痞,疠风瘰疬”。陆老运用天龙以毒攻毒,祛风散结,解郁通络,祛瘀化凝之功,治疗本病而获效,但陆老认为守宫有小毒,对阴虚舌光绛或继发性感染发热患者禁用。

2.段凤舞淋巴结转移癌溃破方

【方药】生黄芪45g,党参30g,何首乌30g,生甘草10g,银花30g,蒲公英15g,连翘10g,夏枯草15g,土茯苓30g,延胡索10g,徐长卿30g,白屈菜10g,细辛3g,花椒10g,竹茹10g,焦三仙各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气血,清热解毒。

【案例】甄某,男,51岁。患者10年前患黑色素瘤。1981年初左颈淋巴结肿大,同年6月初局部红肿、疼痛伴发热,旬日后热退,但局部溃破,流血水不止,血水中找见恶性裸核及恶性肿瘤细胞。诊见左颈肿胀,于左耳下有一肿块,皮色稍紫,溃破并流出血水清稀,量不多,疼痛难忍,牵及左胸,心烦、恶心欲吐,乏力,尿黄,苔薄脉细。此证本为阴证,现溃破流血水,局部发紫,乃半阴半阳之证,气血亏虚,托毒无力。内服上方,外用云南白药撒布疮面,以消肿止痛,以期收口。服上方24剂后,左颈疼痛减轻,伤口分泌物多,胬肉突出,肉芽不鲜。继续内服上方,外用化腐生肌丹粉以化腐生新,促使肉芽生长,使之愈合。8月25日就诊时,溃破处已封闭结痂,局部无分泌物,但肤色仍发紫,疼痛大减。继续用上方加减调理。

【按语】本例为本虚邪实之证,宜补虚与祛邪并施,内托外消。若只顾补虚而不祛邪,则可能助长邪气使病情恶化;若只顾祛邪而不补虚,则使正气更虚,犯虚虚实实之戒,必须二者兼顾,方为周全。肉芽不鲜,一为气血仍弱,一为化腐无力,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故二诊时将外用药改为化腐力强的化腐生肌丹粉,促其新肉芽生长。经40余天治疗后封口。

附:化腐生肌丹

【药物】白降丹、乳香、没药、炉甘石、海螵蛸各9g,珍珠1g,梅花片3g,麝香1.5g。

【用法】先将白降丹、梅花片、麝香研细后兑入乳香、没药、炉甘石、海螵蛸共研匀。将珍珠放入挖好槽的豆腐内,置水内煮沸10min,待稍凉后取出珍珠研细末,再兑入其他药粉和匀。

【功效】散瘀去腐,生肌止痛。

3.张景述三生饮加减方

【方药】生天南星、生半夏、生川乌各9g,山慈菇、漏芦、当归、山豆根各12g,金银花15g,昆布18g,海藻18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解毒散结,化痰软坚。

【案例】刘某某,男,41岁,3年前自觉咽部不适,鼻塞,涕中带血,偏头痛,耳鸣,右眼视力减退。经活体组织检查,诊为鼻咽癌。经住院放疗及化疗后,病情显著好转,至2年前出现右侧偏头痛,右颈淋巴结肿硬作痛,经淋巴腺活检,证实鼻咽癌向颈淋巴结转移,再次进行放疗和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至0.2×109/L以下,失眠,食减,精神疲困,消瘦迅速,颈淋巴肿及偏头痛无减退,遂停止化疗及放疗,后就诊中医。诊见颈淋巴结肿硬不适,偏头痛,鼻寒通气困难,咯痰粘稠难出,右耳听力减退,左眼视物不明,贫血消瘦,面色萎黄,神疲失眠,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舌苔灰白厚腻,脉细数。用上方百余剂,并每天加服六神丸30粒,分2次服,病渐好转。又转服归脾汤培补正气,两方间隔轮服1年多,结果诸症消失,精神渐复。3年后复查,颈部淋巴结肿块全消,身体健康。

【按语】本例患者经化疗、放疗后,正气已大伤,而癌瘤未能抑制,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用攻毒解毒,散结软坚,抑制癌瘤发展。处方所用的三生饮、山慈菇和六神丸所含的蟾酥等均为了攻毒散结而设的。方中所用药物,根据近年国内外学者的实验研究,都证明有抑制癌瘤细胞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如只顾抗癌攻毒,不顾机体免疫力的提高,若有疗效,也是不能巩固的,故在病邪已去大半时,就要转用“扶正”药,所谓“缓则治其本”,故连用大剂量的归脾汤,长期地间隔使用,培补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性问题。

4.周世明守宫散

【方药】1.守宫(炙黄)90g,水蛭(炙)50g,桃仁(炒)30g,蟾酥3g。

【用法】研末,每次服6g,日服2次。

【方药】2.炙守宫300g,蜈蚣30g,水蛭150g,蟾酥3g。

【用法】研末,每次5g,日服3次。

【功效】活血化瘀,解毒抗癌。

【案例】刘某某,女,48岁。左侧颈部肿块半年余,系鼻咽癌转移。就诊时左锁骨上淋巴结1.7cm×1.1cm,左耳下肿物4.2cm×3cm1枚,右颌下肿物2.8cm×2.7cm和1.9cm×1.7cm2枚,右乳突旁肿物1.3cm×1.5cm2枚,经穿刺病理检查有恶性肿瘤细胞。患者精神紧张,舌质暗苔白,脉沉。证属痰血气滞之恶核,治拟去痰散结,予以上方(2)。1周后颈部核块松弛,颈活动较前灵活。以方(2)1个月后于方(2)又加人参100g,共研末,服法同前。1个半月后左耳后及右乳突旁恶核比原缩小1/3,质软,继服上药,3个月后,上述部位淋巴结肿物均消失。

【按语】壁虎、蟾酥、蜈蚣皆有抗癌作用,水蛭活血攻瘀,病久体虚,故加人参以大补元气,诸药合用,药简效宏,且服用方便,可作为颈淋巴结癌的专方使用。

5.冯友麒四君子汤加味方

【方药】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20g,象贝15g,延胡索10g,枳实10g,广木香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健脾,软坚消症,活血化瘀。

【案例】陈某,男,50岁。农民。患者于1983年11月7日因右下腹疼痛,痞满拒按伴呕吐1天而收入某院住院治疗。诊为急性阑尾炎,拟行阑尾切除术。术中阑尾未见异常,探查发现右中腹膜后有一18cm×15cm×7cm大小之肿块,呈暗红色,表面弥漫性渗血,穿刺未见任何液体,腹腔内有少量渗出物。临台会诊,确诊为“腹膜后恶性淋巴肉瘤”。考虑条件未作任何处理。术后7天出院。嘱其回家调养。出院之日邀吾为治。诊见:患者形体消瘦、气息微弱,表情苦楚,实属恶病质。诉病延年余。近2月余腹痛、腹胀日渐加剧,痛处不移,痞硬拒按,伴头晕眼花,肢体软弱,失眠,自汗,烦躁不安,纳食渐减,生活不能自理,苦不堪言,切其脉沉细而涩,舌质淡红,边有齿痕瘀点,舌苔白而润,此乃饮食失调,脾胃损伤,气滞血瘀所致,病属症瘕无疑。治当调理脾胃,消瘀散结。但由于患者治不及时,拖延已久,邪实正虚,当务之急宜培其正气,寓攻于补。服上药后精神好转,腹胀痛减轻,痞硬感稍有缓解,头昏、眼花、失眠等症均有转机,且纳食稍增,情绪转佳,唯右下腹仍感硬满不适,腹痛绵绵。治当法随证变,改拟攻邪为主,寓补于攻之中,方选四君子汤、桂枝茯苓丸化裁:桂枝10g,茯苓20g,丹皮10g,桃仁0g,赤芍20g,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0g,薏苡仁20g,广木香5g。嘱服40剂,尔后腹胀腹痛,痞硬大减,按之不拒,且无明显压痛,惟右下腹仍感痞满不适。余思再三,病属症瘕大疾,非快药快治可取效,当以缓图为稳妥之策,效不更方,嘱守方隔日1剂,连服2月,以图缓治。同年10月追访,病痊愈,能参加生产劳动。经原手术医院复查,腹腔未见异常征象,各项理化检查亦属正常。

【按语】本例患者因腹痛腹胀,痞硬有块,经剖腹探查,发现肿块,诊为“腹壁后恶性淋巴肉瘤”。属祖国医学症瘕范畴。《原病式》谓:“是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乃指下腹部质硬之肿块而言。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侵,与脏气相搏结而成。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移,日久坚硬成块,症见腹胀而痛,痞硬而满。治当遵《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虚者补之”之旨,攻其有形之实邪。但本例患者邪实正虚,虚实挟杂,治宜攻补兼施,扶正为当务之急,先拟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为主,佐以软坚消症,寓攻于补;当气血渐复,继以桂枝茯苓丸合四君子汤化裁,活血化瘀消症为主,寓补于攻,法随证变,药随法建。

据现代药理研究,益气健脾类药物有提高人体免疫机制作用,尤其是白术、薏苡仁有较理想的抑制和抗肿瘤作用,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配伍,可促进症块软化吸收。

6.胡安邦化疗二方

【方药】鹿茸3g,人参10g,三七9g,紫河车10g,阿胶12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装入胶囊,每日早晚各服1.5~3g。

【功效】益气补血。

【案例】张某,1979年患恶性淋巴瘤,在某医院放疗1个疗程。放疗后又化疗2个疗程,出现造血功能障碍。白细胞持续在0.25×109/L~0.35×109/L之间,不能继续化疗。曾服化疗1方无效,改服本方(见附言),服药2个月,白细胞升至0.45×109/L~0.5×109/L,化疗结束1周后,白细胞恢复正常。

【按语】胡氏的化疗二方治疗因放、化疗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据胡氏经验,使用“1方”,若血小板降低,再加商陆15~30g,五味子10g。考商陆为攻水之品,用治血小板减少,较有新义。

附:化疗1方

黄芪、太子参、白术、陈皮、半夏、山药、当归、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黄精、知母、鸡血藤、石韦、三七、大枣。

7.胡玉琨右归丸和参附汤加减方

【方药】黄芪、肉苁蓉、党参、淮山药、熟地各15g,枸杞子、杜仲各12g、山茱萸、熟附子各10g,陈皮、肉桂(锔)、炙甘草各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多次温服。

【功效】助阳散寒,健脾益气。

【案例】纪某某,女,49岁,干部,1979年6月20日初诊。胸骨后痛,食则呕吐,甚则咽水难下已10天。曾于1969年因上腹部疼痛,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胃癌,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网状细胞瘤(何杰金氏病)。1979年5月复见上腹部疼痛,胸骨后痛伴进行吞咽困难,近10天来明显加剧。吞钡摄片显示:食管中段狭窄,钡剂滞留于狭窄上部。诊断为何杰金氏病复发,浸润到食管中段,病者拒绝化疗,要求服用中药。患者近年来间歇性发热,喜凉饮,上腹部及胸骨后隐痛,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来,只能进流质食物,近10天上症明显加重,流质食物难以咽下。形体消瘦,面色晄白,精神困倦,气息低微,肌肤微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略数。证属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格阳。治宜助阳散寒、健脾益气。服上方,另柿霜饼60g,嚼服,徐徐咽下。7剂后精神稍有好转,可进食牛奶等流质食物。守上方加减服药3个月后,上腹部及胸骨后无明显疼痛,可慢慢进吃普通食物。吞钡摄片显示,食管中段狭窄仍然存在,但能通过钡剂。后隔天服药1剂,病情未见明显反复。追访5年,活动如常,并能料理家务。

【按语】脾主运化,输布营养精微,升清降浊,为营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养。《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温五脏”。脾阳不足,运化无权,水湿停留,不受水谷。命门火衰,气化失司,阴寒内盛,甚则虚阳外越,故本例脉细舌淡,反见发热喜冷饮。《医宗金鉴》说:“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下”。予投右归饮合参附汤加减,温经回阳,益火之源。重用肉苁蓉,取其质润而降,《本草正义》谓其“性本温润,益阴通阳,故通腑而无伤津液”。柿霜饼润滑,取其滑润食管,使药液能缓缓下胃。

8.姚越健土茯苓汤加减方

【方药】鲜土茯苓、生地榆各60g,鲜杏香兔耳风根70g,土牛膝15g,全当归、威灵仙各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案例】周某某,男,61岁,农民,1982年8月23日初诊。患者于1981年6月7日突然恶寒发热,13日发现右颌下及右颈部淋巴结肿大,如蚕豆大数枚,10月25日发现右肘关节内上方淋巴结肿大,如鸽蛋大2枚,11月6日又发现右腋下淋巴结肿大,如鸽蛋大1枚,均不痛。7日右肘关节内上方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淋巴细胞性淋巴肉瘤(浙江医科大学病理检验号81-5855)。11月23日左腋下及两侧腹股沟发现淋巴结肿大如鸡蛋大数枚。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时有微热,胸闷盗汗,倦怠乏力,食欲减退。12月27日起采用长春新硷,环磷酰胺,强的松等治疗,6个疗程后疗效欠满意。1982年7月5日起发热增高,体温38.5℃,且增咳嗽。17日下肢发麻。8月18日下肢严重乏力,至20日不能支撑身体,排尿困难。21日腰以下截瘫,大便秘结,尿液潴留。周围血象: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总数0.38×109/L,血小板60×109/L,血沉26mm/n。血清钾5mmol/L。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白细胞9,潘氏试验阴性,糖定量50%。X线胸部透视:心肺无明显病变。胸腰椎正侧位片:椎体未见明显异常。骨髓造影:提示腰椎脊髓第1节肿瘤侵犯(本院X线片号7718)。证见如前述,且口苦不渴,小腹胀满,肌肉弛缓,皮肤感觉消失,舌苔黄厚腻,脉弦细数。用上方治疗,便秘时加制大黄9~12g。尿潴留时留置导尿管。卧床期间配合下肢按摩和适当运动锻炼,注意增加营养,加强褥疮护理。服药3个月,能自行站立和大小便。6个月后能徒步行走,浅表淋巴结缩小。于1983年下半年参加轻便劳动。1984年1月及1985年3月访视病人,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身体基本恢复健康,能挑50kg以下担子。

【按语】本例似属中医“瘤”、“痈”、的范围。人身的气血相辅而行,循环不息。湿热邪毒,凝结成痰,使经络气血阻滞。方中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生地榆、土牛膝凉血解毒;杏香兔耳风根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威灵仙除湿通络;当归补血活血。此方重剂土茯苓、地榆用治淋巴肉瘤,其思路较新颖,临床时应予重视。

9.杨济民大柴胡汤加减方

【方药】柴胡、赤芍、黄芩各12g,枳壳、黄芪、地龙各15g,大黄4g,水蛭3~6g(酥研末吞),蛴螬、土元各6g,半枝莲15~30g,黄药子10g,藤梨根15~20g,虻虫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空腹服。

【功效】和解少阳,疏通胃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破症消积。

【案例】左某某,男,43岁,1980年10月10日入院。上腹隐痛不适,纳差,大便燥结,重坠已半年。此次腹痛便秘十余天,加重1天。体检:右上腹可扪及7cm×6cm包块,质硬,边界清楚,压痛,移动性小。一周后行剖腹探查,见腹腔6cm×8cm×8cm巨大包块,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包块与后腹膜广泛粘连,不能分离,系膜附近淋巴结肿大,手术无法切除,仅取系膜附近一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即关闭腹腔。病理诊断报告:“横结肠系膜淋巴结恶性淋巴瘤(淋巴母细胞型)。”10月21日转来中医科。症见腹痛有包块,便秘,阵发性绞痛,脉弦大,苔黄腻,舌质红。诊断为症积。用上方治疗,至翌年1月20日,服药10剂后,腹痛及腹部包块消失,饮食,二便,舌脉恢复正常。遂停药观察3月,健康如常人,仍拟前方加减服20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仍健在。

【按语】该患者病位在中焦脾胃,属少阳、阳明同病。热、毒、瘀是本病的主因,气血不调则为症块滋生的条件。症积形成后又加重气血阻滞,故致腹痛;血不调则津液枯涸,故见便秘燥结的阳明见证;腑气不行则食欲不振;脉弦为少阳病之主脉,苔黄腻乃热毒蕴结之征。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枢机;赤芍活血定痛;枳壳、三棱、莪术行气活血;大黄泻阳明胃实;半枝莲、黄药子、藤梨根,配黄芩清热解毒;黄芪配莪术、三棱行血气,破积止痛,以生新血;水蛭、地龙、虻虫、土元、蛴螬等多种虫类药入血络以搜剔其热毒瘀结。

10.周岱翰恶性淋巴瘤方

【方药】海藻10g,昆布10g,象贝10g,夏枯草15g,石上柏12g,丹参15g,白芍12g,生南星10g,生半夏10g,守宫10g,蜜糖合犀黄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化瘀软坚,活血解毒。

【案例】余某某,男,34岁,工人,1983年4月12日就诊。诉年余前因颈部肿块,发热,纳呆,经外院病理检查为淋巴肉瘤,曾用化学药物治疗后肿物稍缩小,近半年用氮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等药治疗,肿块仍继续增大。现感颈部胀痛,口干有痰,胸闷短气,午后烦热,夜间汗多,胃纳稍呆,二便正常,舌质瘀红、苔厚浊,脉滑弦略数。体查左、右颈肿物分别为2cm×3cm,1.5cm×2cm,双侧颌下淋巴结1cm×1cm,双锁骨上三处淋巴结肿大为1.5cm×1.5cm,1cm×1.5cm及1cm×1cm,左腋下肿块2cm×2cm,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成串如葡萄,质地皆硬实,诊为恶核石疽,属痰热蓄瘀型。用上方治疗2年余,每月服20剂,症状逐渐消失,肿块明显缩小,精神好,体重较前增加,舌苔薄白,脉缓,体查左颈及右颈淋巴肿块缩小为1.5cm×1cm及1cm×1cm,颌下、锁骨上及腋下淋巴肿块皆消失,双侧腹股沟可摸及数粒花生大淋巴结,现每周服药2~3剂,已恢复正常工作。

【按语】恶性淋巴瘤的病机为痰结与内虚,故祛痰与补虚为辩证论治的关键,临床种种病状与不同预后,皆源于“痰”、“虚”两途。

辨痰:痰的概念较为广泛,狭义的痰指咳嗽咯出的痰液(外痰);广义的痰除了有形的痰之外,还包括无形之痰(内痰),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在恶性淋巴瘤的临症中,常见痰热相搏与痰瘀交结,治热痰宜用葶苈子、生薏苡仁、鱼腥草、败酱草,尤以生大黄为清热逐痰之要药,《药性论》谓:“破痰实冷热积聚”;痰挟瘀血较难消除,称为顽痰,恶性淋巴瘤的淋巴肿块多属痰湿与瘀血胶结凝聚,《丹溪心法》谓:“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等顽痰,非用生天南星、生半夏、守宫、露蜂房、白僵蚕、土元等攻坚破积之属,无法直达窠囊。

辨虚:人体脏腑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可以导致癌瘤的产生,恶性淋巴瘤之虚在于脾与肾。明代张景岳指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肾亏损则正气虚弱,而后邪气踞之。另外,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有关,特别是脾肾虚弱。补脾常用四君子汤、鸡内金、黄芪类;补肾常用左归丸、女贞子、桑椹子、黑大豆类。在恶性淋巴瘤各型的辨证论治中,时时顾及补益脾肾,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11.易菊清网织细胞肉瘤方

【方药】沙参15g,玄参15g,生牡蛎15g,山慈姑15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山豆根15g,枸杞子15g,赤芍15g,丹参15g,蚤休15g,天葵子15g,川贝母12g,地丁12g,板兰根12g,射干12g,夏枯草12g,丹皮9g,白花蛇舌草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养阴增液。

【案例】刘金福,男,34岁,干部。病人于1976年10月发现两耳下有2cm×2cm之肿块,推之可移,经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细胞学诊断:网织细胞肉瘤。10天后,右侧为5cm×5cm,左侧为4cm×5cm,并在肿瘤医院放疗。由于咽喉、口腔重度糜烂溃疡,鼻衄量多而停止放疗,遂就诊湖北省咸宁地区中医院易菊清主任。患者于1976年12月28日初诊,症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口腔两颊及咽喉溃烂多处,食欲不振,两耳下肿块右为2cm×2cm,左为3cm×2cm,质硬,不痛。舌红无苔脉细数。证属热毒痰浊互结,阻滞经络,凝结成癌,又因放疗耗伤阴液。病人服药30剂后,肿瘤稍有缩小,质变软,续服前方,同时用独角莲外敷病灶。胜利丹每日1次,每次5~8粒。上药用1个月后,肿块基本消失。6个月后原发病灶又复发3枚指头大淋巴结,并有低热,食欲减退,舌苔薄黄,脉细数。上方白花蛇舌草加至60g。犀黄丸1日12g,分2次服。小金丸1日6g,分2次服。胜利丹每日服0.5g。患者坚持服药1年余,临床症状消失,1978年5月职工医院复查:颈部肿块消失,肝、脾、肺、纵膈等脏器未见异常。至1983年10月已有6年10个月未复发。病人获得痊愈。

【按语】本例瘤发两耳下,属中医“失荣”证范畴。由于放疗反应大,转求中医治疗。易氏认为,该患者因忧怒气郁,痰火凝结,又因放疗伤阴耗液,毒火深重,故以山慈菇、蒲公英、金银花、山豆根、蚤休、天葵子、地丁、板蓝根、射干、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沙参、玄参、贝母、枸杞子、生牡蛎养阴增液,软坚散结。再用独角莲捣泥外敷,加强局部祛邪消瘤之力,内外合治而愈。治疗中所用胜利丹,为抚顺挖掘机厂职工医院经验方,药物组成为雄黄9g,全蝎9g,大黄9g,乳香4.5g,没药4.5g,山甲珠4.5g,石膏3g,白芷3g,蜈蚣3条,蜗牛6g朱砂6g,冰片6g,蟾酥6g,硼砂6g,轻粉1.5g,麝香0.3g,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1次,每次5至8粒,饭后服。独角莲敷剂以鲜药为佳,去粗皮捣成泥状,敷于肿瘤部位,或用干品磨成细粉,用温水(忌开水)调成糊状贴肿瘤处。

(三)述评

淋巴系癌肿,中医一般从瘰疬、流注、失荣、积聚等辨析。临床辨治,病机分型极为复杂,各家论述不一。其主要病机为毒壅气结、痰凝血瘀。周岱翰主张本病分为脾虚痰凝、痰结蓄瘀、痰毒虚损三型。在治疗方面,结合各学者意见,仍不外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杂合以治等方法。“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则是不可偏离的治疗总原则。由于本病的特点在于“毒”和“结”。故治疗时,应抓住攻毒与散结的关系。如段凤舞所治甄案与周岱翰所治余案等,都证明治疗癌肿需毒与结兼顾。

在选用药物方面,解毒药、疏肝药、化痰药、软坚药、养阴药,学者较为重视。也有一些单、验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值得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