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主要考虑对信息资源的保护。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信息安全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信息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信息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状态和信息技术体系不受威胁和侵害;狭义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数据、内容等不被破坏或泄露,不被非法更改,信息系统保持连续可靠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的一种状态。信息安全状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机密性,即指保证信息与信息系统不被非授权者所获取与使用。二是完整性,即指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其发布者不被冒充,来源不被伪造,内容不被篡改。三是可认证性,即能够核实和信赖一个合法的传输、消息或消息源的真实性。四是不可否认性,即保证信息发送者提供的交付证据和接收者提供的发送者的证据一致,使其以后不能否认信息过程。五是可控性,即能够阻止未授权的访问。六是可用性,即指保证信息与信息系统可被授权人正常使用。人们对信息安全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前,信息安全往往是指通信保密;80到90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展开,人们更多提到的是信息保护;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Internet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单纯被动的保护不能适应全球化网络数字环境的安全需求,提出了信息保障的概念和“保护—检测—响应—恢复”的纵深防御思想。信息安全是任何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安全战略。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各方面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并要求大容量、高效率地传输这些信息。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通信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发展。目前,除有线通信外,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等无线电通信也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为了窃取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秘密信息,运用侦察台、侦察船、侦察机、卫星等手段,形成固定与移动、远距离与近距离、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立体侦察网,截取我国通信传输中的信息,信息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九)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时代关切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指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强调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从范围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等若干层次。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即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态意义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质是要求自然资源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稳定、协调、有序和永续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加剧。尽管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生态安全战略建设上已取得不小成就,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逆向演化的趋势;由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没有得到减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与迅速扩大,及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本身安全的生态问题,一次次向人类敲响警钟。因此,不管作为个人、聚落、住区,还是作为区域和国家的安全,都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
(十)资源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关切
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资源安全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又可分为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包括石油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包括基因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资源就是资财的来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自然物质。资源安全距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国际和国内燃油价格的变化、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质量不断下降,都可以归结为资源安全方面出现了问题。资源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方面,并与环境安全、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及经济安全有着密切联系。综观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依靠本国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这是由全球资源的非均衡分布所决定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是应对战略资源安全和保证本国短缺资源稳定供应的基本战略。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受国内资源禀赋和供应能力制约的影响逐渐显著,这是大国经济崛起中必然经历的发展中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必须从利用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向基于全球资源的利用,建立起基于国内外资源的、实现资源安全永续利用的长期战略。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大趋势下,只有建立开放的、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供应体系,才能缓解资源瓶颈,真正保证我国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供应,同时也节约了国内资源,避免对某些国内短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同时仍然要大力节约资源,积极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加合理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此中国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安全政策。
(十一)核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关切
广义的核安全是指涉及核材料及放射性核素相关的安全问题,目前包括放射性物质管理、前端核资源开采利用设施安全、核电站安全运行、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及全过程的防核扩散等议题。狭义的核安全是指在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期间,为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可能的放射性危害所采取的技术和组织上的措施的综合。该措施包括:确保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限制可能的事故后果。国际社会议题的核安全主要是指防核扩散及核裁军等。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全民关注的重大问题。做好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要按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不断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加强科技支撑和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质量保证,完善监管机制和应急体系,严格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2014年3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阐述了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提出“核安全观”,也是在世界各国中第一个提出“核安全观”。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安全理念的时代创新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整体的、全面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来思考和把握国家安全问题。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是深刻总结我们党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安全稳定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我国国家安全理念的重大创新。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结晶。国家安全问题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坚持从总体上思考和把握国家安全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江泽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牢固树立综合安全观念。可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我们党关于国家安全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环境新变化导致人们安全理念发展的必然反映。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中国赶上和超过他们,不断加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力度,加紧策划“颜色革命”,千方百计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我国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更加凸显,在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各种敌对势力遥相呼应,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有所抬头,不断向内陆地区滋生蔓延,范围不断扩大;我国长期形成的外向型经济还没有根本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经济摩擦日益增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状况极不乐观;我国能源消耗较多,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能源安全风险加大;我国是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而且周边几个国家都拥有核技术或核生产能力,核威胁阴云重重;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面临的境外网络攻击和威胁十分严重,已成为黑客攻击的最大受害国;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频发多发,影响着社会稳定和谐,等等。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以确保整个安全机构能够协调高效运转。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民生幸福的必然追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讲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这个标准来看,以往片面强调GDP这类反映经济发展的理念对于全面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状况是很不充分的,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社会政策选择上的舍本求末。而极富人性化的民生幸福崇尚的人文关怀的发展理念,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GDP崇拜的片面和不足,而且可以衡量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文明程度。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一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幸福的提升并行不悖、平衡发展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下滑,这个社会发展就可能失衡,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阻碍经济发展。努力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同时也要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相得益彰,这才是社会主义发展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和民生幸福是社会主义发展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人的幸福的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因为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幸福来实现的,同时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幸福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人的幸福是社会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幸福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是衡量总体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