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含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说白了,就是谜作者尽量用回互其辞的手段,让猜谜者头脑昏迷,进入迷宫。谜贵别解,是其一大特征。谜味浓郁的好作品,无一不是利用了别解手法,使谜作者和猜谜者思想交融,最后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想不到的意境美的熏陶。记得在一次谜会上,见一谜面“梁山寨主”要求猜河流名。当时我就被“梁山”二字所迷惑,总在“水泊”上绕圈子。一谜友指出,梁山寨主是宋江,肯定与“江”有关系。我方恍然大悟,找出了该谜谜眼“江”字,于是猜中谜底“长江”。所以,猜谜者如果中了制谜者的圈套,走进了人家故意设置的陷阱,钻进牛角尖不知回头,是很难绕出迷宫达到目的的。这样的经验教训猜谜者都有。制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个“陷阱”须设置得巧妙,不显山不露水,不留斧凿痕迹,使猜谜者昏迷;而猜谜者则一定要独具慧眼,能识破机关绕开“陷阱”找出破谜的钥匙即“谜眼”,才能直捣黄龙一语破的。这是一对矛盾,而这矛盾的出现与解决的过程也正是制猜双方思维、感情交流并融合的过程。灯谜的最大乐趣与魅力也正在这里。因此,对灯谜的“陷阱”与“谜眼”,我们就很有必要做一点总结和探讨。
一般说来,制谜者设置“陷阱”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巧用借代。王少鹏先生以“逐渐离去”要求射******诗词句。作者巧妙地将“渐离”二字隐藏于谜面中,使猜谜者易入圈套。而猜谜者如能将“渐离”窥出,求出该谜的谜眼“高”字,就易得谜底“不要这高”了。刘子荫先生的“鸦片战争”射用物“烟斗”,刘凤俦先生的“意中人结意中缘”射影目“异国情结”,赵晓南先生的“报国离家去前沿”射名胜“法门寺”,苏德友先生的“木兰从军”射军事名词“摩托化部队”,亦是巧用借代设置陷阱的佳作。
2.巧用增损离合。如邓德源先生以“一贯负心品行低”要求射一字。作者有意将“品行低”做二一顿读使猜者进入迷宫。猜者如果将其改为一二顿读猜出“口”字,就容易增损组合出谜底“唤”了。再如,苏德友先生的“山谷一吼九星移”射中成药“黄氏响声丸”,吴新民先生的“留下一句报福音”射字“匐”等,都是此类谜作中的佳品。
3.巧用谜底中的断句顿读。石幼华先生以“津门存亡在此一战”要求射环保词,他就巧用谜底“卫生死角”的断句另读,本来的二二顿读改为一二一顿读,就能找出谜眼“卫”(天津借代)后,进一步思考就能射中谜底了。庄毓添先生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射数学名词“等边、平方、圆”,薛茂章先生的“更夫”射排球术语“打时间差”,武骝先生的“香港回归喜泪流”射农业词二“收割、地下水”,等等,都可做参考。
4.巧用反扣法。庄容川先生以“令正原来是瓦窑”这一典故要求射七言唐诗“不重生男重生女”,如果正面扣合,就很难走出误区;陈书法先生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射数学名词“长方体”;窦泉涌先生的“战争让女人走开”射数学名词“公共角”;刘天禄先生的“欢天喜地”射五言唐诗“斯人独憔悴”。这些都巧用了反扣机关。
5.巧用上下句诗文承启法。王长君先生以“桃花依旧笑春风”要求射成语“面无人色”,就是用此诗上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找出“人面”这一谜眼破底。此法运用甚广,所以猜射者须熟知诗文的上下句。当然要求灯谜爱好者博闻强记、博览群书。王春台先生的“白刀子进去”射经济名词“提取红利”,刘干臣先生的“感情浅喝一点”射股市用语“深交量大”,蔡芳先生的“忽然一阵无情棒”射交通词“打的、对开”,刘之侠先生的“嫦娥应悔偷灵药”射歌词句“何苦要上青天”也归此法则。
6.巧用典故。苏君湖先生以“老莱子戏彩娱亲”要求射成语“哄堂大笑”,就采用了老莱子为让母亲高兴故意穿出戏装调笑这一典故,熟悉该典的人则不难觅得“哄堂”二字这个谜眼。朱洪星先生的“三顾茅庐”射作家“张贤亮”,张俊先生的“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射词牌二“定西番、将进酒”也是用典。陈清泉先生的“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射地名二“卓资、平原”亦是。
7.巧用探骊。王文渊先生以“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射“早点·火烧”,武殿录先生以“纵使相逢应不识”射“视目·陌生人”,“战前动员”射“行当·鼓师”,“临去秋波那一转”射“视目·回头是爱”,都可称上乘之作。谜目设置巧妙,探骊很是有味。这类谜的谜眼关键在于找准谜目。如武殿录先生的“适当时候再剃度”用探骊,只要把握住“适当时候”射出“相机”这一谜目,破底就轻而易举了。
8.巧用排比句。武骝先生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要求射七言唐诗“尽日君王看不足”。这里“君王”就是谜眼。武先生又以“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射文化用品冠量“四张中国地图”,猜此谜的钥匙就在于觅出“四张”这一谜眼。郭少敏先生则以“秋叶半落,渔歌互答,闻有霍声起,此何声也?似鹤鸣,又若狐音”猜字“和”;蔡芳先生用“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作面,要求射体育项目“三级跳远”。这类词味谜须猜者反复吟诵,仔细琢磨,才能揣摸出其“庐山真面目”。
9.巧用谜格。谜界大都主张“无格胜有格”。很多作者都巧设机关,将谜格藏匿于谜面中。敖耀寰先生以“心挂两头急死人”射二字词语“憔悴”,以“下放林场共患难”射贵州地名“桐梓”;唐盛才先生以“百万孩子去造林”射干果“核桃”。都是将原徐妃格隐藏于谜面,让射手去着力发现。蔡芳先生的“一贯反对四处贴金”射化学元素四“铑钚铜镱”;郭少敏先生的“小两口如影相随,真似天生一对,地造一双”射成语“吞吞吐吐”。二谜也可谓是此类作法的典范。也有将秋千、遥对、求凰、卷帘、上楼、下楼等谜格化解隐匿在谜面中的,这里不做赘述。
灯谜的“陷阱”中,最巧者莫过于字词的别解。这已有大量文章剖析。但须提醒猜射者关注的是一些词字较少用的歧义。制谜者如将较少用的字词歧义设置在谜中,就很可能出现让射手颇费心机的佳作。李志新先生以“当官不当配角”为面,要求射影视用语“领衔主演”,谜面中的“官”“衔”就较少用;李玉成先生以“书中自有颜如玉”为面,要求射“美籍华人”,其中的“书”“籍”互换也一般不受人重视。所以,射手还得有尽量多的文字知识,不致因忽略一些字词的个别用法而在一些谜面前一筹莫展。
猜谜者认破“陷阱”,觅得灯谜“谜眼”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先从增损离合入手,找出“谜眼”。如王安钢先生以“三十上下一枝花”要猜一字,射手只要用三个十拼成“卉”,正与“一枝花”对应,就可中底。
2.从谜目着眼寻觅谜眼。苏德友先生以“胡子眉毛一抹糊”为面,要求射宁夏名胜。胡子在谜中常用来射“须”字,而以须字领头的宁夏名胜只有须弥山,再回应谜面就猜中了;赵晓南先生的“高高兴兴别上当”要求射央视栏目,也须由谜目着眼找出谜眼“辞典”,跟踪追击就能射出正底“开心辞典”了。
3.将谜面文字另做顿读处理找出谜眼。吴新民先生以“快闭嘴”为面,要求射四字口语。若将其谜面作一二顿读,“闭嘴”可射出“不出口”这一谜眼,再将“快”用通假字,“说”通“悦”觅出“说”字,就可得到全底“说不出口”了。
4.正扣不得其解,尝试用反扣法觅出谜眼。如李学忠先生的“晚间不搞设计”射成语“白费心机”,李忠福先生的“说与旁人浑不解”射歌名“不是我不明白”,李忠海先生的“体育广告”射七字影目“人生没有单行道”,李志新先生的“不着天,不着地”射法律名词“自然人”以及杨洪起先生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射市招“减肥中心”……这几谜例都可以给谜手一些启迪。
5.看该谜是否采用了借代法,以便找出谜眼。如纪清华先生的“裙带风”射医务用语“服时摇动”,就暗藏机关,只有将“裙”借代射出“服”字作为谜眼,才可破底。
6.识别并找出谜作者有意回避的字词作为谜眼。孙培祯先生以“口道善哉双掌合”为面,要求猜影目。显然在谜面中,作者有意回避“手”字,将“手”字作为谜眼就能射中谜底“说好不分手”。苏君湖先生以“走歪门邪道一事不成”为面,要求射五言唐诗。若找出作者有意回避的“无”字,顺着这一思路,就不难猜出谜底“无为在歧路”了。
7.从谜面中的释义字句上考虑,找出谜眼来。这类用法多在字谜。如敖耀寰先生以“有人夜夜高消费”为面,要求射一字。谜面中的后三字是释义性的,前四字猜的“侈”,正是后三字表达的意思。
8.寻觅出隐藏在谜面中的谜格,找出破谜的钥匙。如张建先生以“黄昏惜别泪双流”为面,要求射饮料名。如果将“泪双流”作为徐妃格处理,就能轻松地射中谜底“汾酒”了。而张立先生的“垓下之地,刀剑林立,刀光剑影,逃之何去”射食品“核桃”也可用此法破之。
9.从作者采用的典故入手,找出谜眼。敖耀寰先生以“子建何以成高才”为谜面,要求猜叶圣陶作品。这里就用了曹操曾夸其子曹植“才高八斗”的典故。如果熟悉这一典故,就可轻而易举地猜中“多收了三五斗”这一谜底了。
总而言之,创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巧设陷阱,就能创作出引人入胜的好谜。猜射者只要多学善谋,勇于实践,就会练成慧眼,识破谜作者设置的陷阱,掌握解谜的奥秘,从而逐渐成为神射手。奇思设陷阱,谜作须创新;“无为在歧路”,徘徊在谜宫。谜坛上需要制、猜双方的辛勤耕耘,才能永葆繁花似锦的青春风采。
(此文2003年荣获“中国·银川谜会”优秀灯谜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