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45314100000011

第11章 对权力的思考

曹操的这番话让司马懿深深陷入到关于权力的思考中去了。籍由这一思考,他终于明白了孔融为什么会死的真正原因。

司马懿对于权力的思考,可以归纳为“权力三问”——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拥有?要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权力?获得权力后要如何行使权力才能保住权力?

孔融之所以空负盛名,却在屠刀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就是因为他没有掌握真正的权力。曹操之所以可以对这么多人生杀予夺,就是因为他掌握了真正的权力。可是,为什么权力只为曹操、董卓这样的少数人所拥有呢?

而更关键的是,不论是董卓,还是曹操,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拥有权力的。董卓最初是凉州刺史,只是独霸一方。如果不是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势力而宣召他入京,董卓根本没有机会攫取最高权力。而曹操的起点更低,当初要不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推荐他当县尉,曹操的权力之路就无从起步。那么,他们又是怎样一步步获得了生杀予夺的最高权力的呢?

更进一步,当这些人获得了权力之后,又是如何行使权力以保住自己的权力的呢?何进曾经很有权力,最后却死于宦官之手。董卓曾经很有权力,最后却死于义子吕布之手。他们到底是怎么失去权力的呢?要如何做,才能确保权力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

曹操关于自己拥兵自卫必要性的阐述,让司马懿顿然领悟到了权力运作的奥秘。

结合曹操这一路走来的权力之旅,司马总结出了很多权力心得,也更深地了解了曹操的内心隐秘。

一个人在没有获得绝对权力之前,是不能为所欲为的。一直以来,曹操对于很多反对者的宽恕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比如张绣,害死了他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曹操怎么会不对他恨之入骨?但当时曹操的权力根基未稳,只能压抑仇恨,接受张绣的投降,以化敌为友,增强自身实力。同时,曹操还有一些宽恕之举是在情势绝对可控的前提下而为之的。比如陈琳,在檄文中将曹操祖宗几代骂得很惨,但袁绍既灭,放过陈琳,根本无伤大局,反而能赢得宽仁名声,何乐而不为?至于那些可能对自己掌控权力带来隐患的人,比如袁绍的三个儿子,那是决不能放过的。同样,孔融因为名声极盛,影响力极大,如果任由他发表反对言论,势必对曹操日后的布局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这样的孔融,当然是非死不可的。而曹操敢于诛杀孔融,也足以证明他确实已经获得了绝对的权力。

司马懿进一步想到,真正有效的权力,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军权(兵权)。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确实是说出了大实话。在这乱世之中,唯有拥兵自重,才能掌控一切。而要想维护权力,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铲除一切可能对权力造成威胁的人。在掌权者的字典中,根本没有“残忍”二字。在他们看来,那些令人惨不忍睹的杀戮,都是维护权力的必然之举。何进不够残忍,结果身死名裂。董卓不够残忍,结果身首异处。而比何进、董卓都要残忍的曹操,却依然好好地活着。

司马懿突然醒悟到,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必然还会继续残忍下去。这个想法顿时让司马懿不寒而栗,冷汗涔涔而下!

司马懿很清楚曹操对自己的印象很坏。曹操对他“鹰视狼顾”的负面评价早已广为人知。曹操连孔融都敢杀了,凭什么不会对至今无足轻重的司马懿下手?

司马懿经由“权力三问”的思考,顿时明白了自己看似平静的生活,其实危机四伏。如果自己行为稍有不慎,被曹操逮到了把柄,恐怕很难逃过一死。

司马懿怀才未遇,怎么会甘心赴死?而要在大鳄曹操身旁活下去,就决不能有任何忤逆他的言行举止。当然,司马懿也绝不会甘心只是像行尸走肉般活着。他和所有胸怀壮志的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功立业。或者说的更直白些,司马懿也想要拥有实现雄心所必不可少的权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人物还是曹操。司马懿只有努力改变曹操对自己的不良印象,赢得他的信任与欢心,才有可能得到重用而大展宏图。

司马懿这样的想法,对于他此前的价值观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是,业已内心分裂的他,在坚忍的性格特质的护航下,成功地压制了自相矛盾的内心纠结而体现出了外表上的平静似水。

他凭着直觉,做出了一个决定:绝不参与任何可能招致曹操不满的活动!这当然包括他本来最应该参加的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

司马懿打定了这个主意之后,从此以后就像成了一个闲云野鹤般的局外人一样,每天任身边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只是埋头于具体事物,着力于个人的才干提升。

尽管如此,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心理却突然增强了。这倒不是因为司马懿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曹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有一次,曹操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马槽中吃食,醒来后心有不豫。曹操是个机警多疑的人,他由此联想到,槽与曹同音,应是暗指曹氏。三马同食于槽,可能是指三个姓马的人或者姓名中有“马”的人会对曹氏不利。

曹操这么一想,司马氏三兄弟立即就从脑海中浮现了出来了。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此刻都在为曹操效力,合起来正好是“三马”。当然,曹操这么快就想到了司马氏三兄弟,首先要“归功”于司马懿。曹操从一开始就对司马懿抱有负面印象,司马懿的迥异于常人的“鹰视狼顾”更是加添了曹操对他的偏见。

曹操的梦其实是一种神奇的预感。所谓预感,是指一种以梦境或远程感应的形式警告人们危险即将来临的直觉。虽然现今的科学并未将预感置于自己的领域之内,但世界范围内的预感研究早已开始。在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预感案例收藏库。这个预感案例库就是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达拉谟莱茵研究中心,其中有很多个精准预测未来,并让当事人趋吉避凶的成功案例。

从事后的历史进程来看,曹操的预感是非常准确的,只不过他对预感的解读出现了偏差。他所梦见的“三马”其实不是司马朗、司马懿和司马孚,而应该是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但这时,司马师刚刚三岁,司马昭还在娘肚子里,尚未出生。曹操只能用他最合理的想象,将三马推断为司马朗、司马懿和司马孚,而尤以司马懿为重点怀疑对象。

自从做了这个“三马同槽”的梦后,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之心就更加强烈了。他考虑到司马懿主要在为曹丕服务,于是多次提醒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看上去,不像人臣之相,将来恐怕会干预我们曹家的内事,你不要太轻信于他。”

可是,司马懿的诚恳奉公,早已赢得了曹丕的认可。司马懿突出的行政才干也让曹丕对司马懿颇为倚重。曹丕一听父亲对司马懿流露微词,急忙帮司马懿说好话。幸亏曹丕从中周旋,曹操对司马懿的负面情绪才没有进一步激化。否则,以曹操的猜忌多疑与杀人成性,司马懿就是有九条命,也不够他杀的。

不过,曹丕多次为司马懿辩护后,信用透支,反而导致了曹操的担心。曹操唯恐曹丕被司马懿迷惑而坏了大事,于是将司马懿调任为黄门侍郎,从此不再担任曹丕的辅导老师。

后来,司马懿又先后被安排担任议郎、丞相府东曹属、丞相府主簿等职务。但兜兜转转下来,司马懿的职位品秩并未升高,所担任的都是芝麻绿豆般的小官。

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对司马懿始终存在防范心理。而曹操率性而为的做法以及此前口无遮拦的评价,早已向外界发出了一个鲜明的信号:司马懿是不受欢迎的人,你们最好和他保持距离!

这等于是将司马懿推入了“社会孤立”的悲惨境地之中。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不开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些被剥夺了社会情感联接或者遭到其他个体排斥而陷入孤立状况的人,往往在心灵上备受伤害。

基普·威廉斯设计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一名被试,告诉他将要进行一个实验,但是事实上实验早已开始。在房间中,实验助手们私下里已经提前结好了联盟。当一名实验助手拿起房间里的篮球四处投掷后,他的同盟者们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热烈的评价。而当真正的被试也拿起篮球投掷后,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搭理他。这个被无视的被试顿时感到很不开心。接下来的实验安排是在电脑上完成游戏任务。同样,这名被试也被其他人忽视了。就在这个程度极为轻微的社会排斥中,这名被试事后被检测出了很高程度的抑郁、愤怒与悲伤的情绪。

司马懿已经被曹操用言行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了,他所遭受的社会排斥程度自然要严重得多,社会排斥对他心灵的伤害自然也要严重得多。

处于类似情境下的人,往往会在私下里大肆抱怨来发泄不满。但是,司马懿却紧紧地闭上了嘴,没有吐露任何的情绪波动。因为他早已洞悉曹操的内心隐秘,他深知,只要自己稍有轻举妄言,立即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懿唯一能够赖恃的武器就是坚忍。他渴望用自己的坚忍来融化曹操的残忍,从而为另觅生天。

心理感悟:每一个人生的低谷,都有可能成就思想的巅峰。

预感一种以梦境或远程感应的形式警告人们危险即将来临的直觉。

社会排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不开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些被剥夺了社会情感联接或者遭到其他个体排斥而陷入孤立状况的人,往往在心灵上备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