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颜色有白色半透明,也有粉红色和绿玉色。每当起风的时候,一串串风铃就会摇曳生姿,叮当作响,美妙至极。尤其是它能发出独特的、清脆悦耳的声音,颇有金属的质感,真是余音绕梁,耐人回味。
在台卡利还有一处珍贵的“石头”,就是位于镇中心的修道院石头骨架。1540年,西班牙的圣方济会修士们来到此地,修建起一座修道院。后由于教区和大主教之间的矛盾,这座耗费29年辛劳才完工的经典建筑于1643年被弃置。时至今日,这座修道院的宗教意义和木质建筑部分早已不复存在,只有石头骨架还傲然挺立,向人们诉说着这段沉浮的历史,展示着16世纪建筑的辉煌。
这个修道院是16世纪建筑大师克劳迪斯·德·阿兰聂卡的作品。
它正面布局平衡,高耸的钟楼、精致的锻铁风标、对称的主体建筑以及火炬般耸立的石柱造型,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让人叹为观止。当你走进这座修道院,如同推开一扇通向历史的大门,厚重腐朽的木门生动地演示着岁月的痕迹,一根根骨架般的石柱,虽历尽风雨却高高挺立,但是却再也不知道在支撑什么,显出强者的孤独。华丽的石雕和彩石镶嵌的痕迹彰显了石头城的特色。
时光飞逝,而艺术则是永恒的,这座见证历史的石骨架已经成为台卡利,乃至墨西哥的一座宝贵的石雕作品,永远矗立在那里,供人欣赏、思考和回味。
6.满城尽披白银缎——“银都”塔斯克
塔斯克城位于墨西哥城西南方向170千米处,是个只有10万人口、依山而建的袖珍城市。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来自法国的矿工博尔达率领一支勘探队在此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银矿,随后,世界各地的掘银者纷至沓来。于是,塔斯克小城一夜成名,成为中北美洲地区最早靠银矿繁荣起来的城市,18世纪的塔斯克富丽堂皇、建筑林立。
由于塔城海拔比墨城低了将近500米,如今归隐山野的小城已经完全褪去了18世纪的浮华,犹存的是别样风格的殖民时期的复古容颜。
沿着去往“银都”的小路上,只见银制品的店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小道两侧这里多是一些红顶白漆的私家作坊,瀑布般飘落的九重葛缠绕在墙上,别有趣味。传承了数百年制银工艺的店铺内,银匠技艺高超、银制品巧夺天工。悠闲自在地漫步于城内各个作坊,与其说是选购商品,不如说是各个精美绝伦的银制品所带来的视觉饕餮盛宴。
在塔斯克城的市中心是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圣普里斯卡教堂。当地人告诉我们,“银都”的开辟者——博尔达把“神赐予博尔达财富,博尔达以此供奉神灵”当做家训,并付诸于行动,建造了这座教堂。奢华、繁冗的正面造型与两侧古老、沧桑的钟楼的强烈对比,仿佛是这座墨西哥“银都”几个世纪来从富贵至没落的忠实写照。
秀美景色外,塔城人民淳朴、直爽的民风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一个别致的私人小作坊里,简约、精致的纯银手链成为大家的“抢手货”。
有人问作坊里工作的一个小女孩儿:“姑娘,这个手链怎么卖?”女孩儿会用带有朴实墨西哥口音的西班牙语回答:“先生,50比索一个,这是我们的成本价了。”“这样吧,我们一共买5个,40比索一个行吗?”女孩儿紧缩了眉头,清澈的黑眸不解地望着我们,低声说道:“先生,我们家从没叫过高价。如果40比索,你们买得越多,我们不是就亏损得越多了吗?”大家愕然而感动。
黄昏时分,华灯初上,这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小城在满城白银烁光的点缀下显得更加令人心醉。叠嶂山谷中,俯瞰小城,迷人的塔斯克“满城尽披白银缎”。
第二节世界遗产不胜枚举
作为包括玛雅文明在内的诸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墨西哥有着诉说不完的历史故事。这里有众多闻名于世的世界遗产,这些建筑或结构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威严不减。据统计,墨西哥有世界遗产29处,在世界历史遗产排名上仅次于西班牙和中国。这里我们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共同感受墨西哥厚重的历史气息。
1.墨西哥城赫霍奇米尔科区
墨西哥城赫霍奇米尔科位于阿纳瓦克(Anahuac)山谷中部,被高耸的火山顶峰所包围,海拔约2250米。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马约尔神庙以及赫霍奇米尔科的历史和考古地点。16世纪,西班牙人在特诺奇蒂特兰的废墟上建造了阿兹台克首都。这个城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除了五座阿兹台克庙宇之外,这里还有大教堂,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建造的大厦,如精美艺术品之宫。赫霍奇米尔科在城南28千米,那里密集的运河和人造岛屿说明,阿兹台克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了一个居住的地方。
阿兹台克人于公元14世纪在墨西哥山谷定居,并于公元1325年建立了他们的首都,就是知名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当今墨西哥城),城市位于特斯科科泄湖岛屿和沼泽的中部。神圣的城市用城墙环绕全体成为一个整体,并且把运河和漂浮公园构置成网络形状。
阿兹台克部落的全盛时期是在公元15世纪,其帝国主义达到它的极限,控制了伸展到墨西哥湾的贸易路线,这也是历史上的宗教改革时期。
1519年,考尔特(Cort)和他的部队跨过关口来到山谷寻找黄金。
在这个时候,莫克特朱马二世的城市是新世界最有声望的中心。在宗教改革之后,考尔特与阿兹台克人敌对的部落合作,于1521年攻陷并洗劫了特诺奇蒂特兰城。
西班牙人在特诺奇蒂特兰城胜利后保证了新首都墨西哥城市的建立,泄湖的水直到18世纪才流尽。墨西哥城历史中心,四边形的广场佐卡罗邻近马约尔神庙,建在特诺奇蒂特兰城早期的城市广场基础之上,霍奇米尔科公园见证了阿兹台克人湖上的工作。墨西哥城根据直线坐标图而规划,在早期的堤坝上勾勒出要道的外形。西班牙人的新城市没有城墙而用水环绕城市提供防御。
墨西哥城中心的殖民地建筑呈现出连贯的整体性,而且使用“tontle”提高,这是一种火山原料。
建筑物的外观邻近佐卡罗平坦的空地在风格上改变从巴洛克到新古典风格。马约尔神庙附近的废墟见证了特诺奇蒂特兰成不同阶段的扩展,也见证了阿兹台克人的过去。
14世纪~19世纪之间,特诺奇蒂特兰城和墨西哥城在建筑的发展和不朽的艺术、空间的组织上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马约尔神庙展现了失去的文明传统。新墨西哥的首都,由于它的线性计划,广场和街道的整齐匀称、市民和宗教建筑的光彩亮丽,是新世界西班牙人建立的杰出典范,霍奇米尔科的湖上景观组成了仅存的西班牙人占领之前的文明的证据。
2.历史名城——普埃布拉
普埃布拉是墨西哥中东部的一个州,面积3.39万平方千米。西北为东马德雷山,中部为火山带,海拔1500~2400米,只有南部巴尔萨斯谷地和东北部比较平坦。山脉东坡和巴尔萨斯谷地气候湿热,内地气候干燥温凉。农业盛产甘蔗、咖啡、玉米、苜蓿等。工业以纺织、汽车制造、制糖、水泥等为主,并有金、铅、锌、银等矿产。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
普埃布拉全称“普埃布拉德萨拉戈萨”。普埃布拉是墨西哥普埃布拉州首府,是该州中部地区商业、工业和农业中心。市内多殖民时期建筑,有教堂约60座。1973年,曾遭强烈地震破坏。普埃布拉城建于1535年,1847年被美国军队占领,1863年曾被法国军队占领,为历史上的战略重镇。
普埃布拉城面积不大,但建筑宏伟的教堂却有60座之多。许多教堂拥有彩釉瓷砖的圆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风采迷人。这些教堂有机地融合了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和印第安的艺术特色,看上去美观大方,别具一格。建筑华美的大教堂,矗立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双塔式钟楼并立的天主教堂,建于16世纪,教堂内部以大理石铺地,四周围墙饰以木雕,并以金叶镶嵌,门框上下饰以石雕和图案。从顶楼上可俯眺全城景色以及东北方带有雪冠的火山。
关于这座大教堂,在墨西哥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在建造大教堂之初,不知何种原因,刚砌好的墙壁第二天早上就会倒塌,这样反复多次,致使工程无法继续进行。之后,两位天使闻讯降临,每天晚上守卫着教堂,使工人砌好的墙壁再未倒塌,宏伟的大教堂终于落成。人们为了感谢两位天使,便把普埃布拉称为“天使之城”。
普埃布拉的其他教堂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圣玛丽亚·德·托南特辛特拉教堂以出自印第安人之手的栩栩如生的雕塑、线条明朗的人物与神像闻名。而弗朗西斯科德·阿卡特佩克教堂则以印第安人高超的彩绘着称。拉孔帕尼亚教堂更是一座引人注目的耶稣会教堂,教堂内埋葬着一位中国公主,在圣器收藏室里悬挂的一块匾上记载了她曲折的经历。这位少女不幸被海盗劫持到墨西哥,她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生活下来,渐渐地和当地人民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公主心灵手巧,她亲手做的色彩协调、红绿相衬的衣服,深受墨西哥人民的喜爱,从此这种服装便开始流行,成为地方服装。这位少女与墨西哥人民的情谊,成为中墨友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现在在普埃布拉城的一条公路上还矗立着这位中国公主的巨型雕像。
普埃布拉城内有座占地宽阔的“5月5日广场”,广场上矗立着用整块巨石雕成的贝尼托·华雷斯像。广场四周有瓜达卢佩堡和洛雷托堡。
1862年5月5日,在这两个古堡坐落的地方,华雷斯率领的2000名战士一举击溃了傀儡皇帝马克西米连的6000名殖民军。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人们将广场命名为“5月5日广场”,并在广场上竖立了华雷斯的塑像。
城内还有许多博物馆,圣塔罗萨博物馆收藏有16世纪珍贵的艺术瓷砖,砖上有五彩图案和人像,被称为塔拉韦拉瓷砖。城东部有建于1790年的美洲最古老的剧院和建于1537年的普埃布拉大学。城南15千米处有一座动物园。城西17千米处有座城镇——乔卢拉镇。16世纪西班牙入侵前,它是一座有着10万人口的宗教祭祖中心,共有400多座神庙,至今仍留有阿兹台克人建造的金字塔、祭坛和广场的遗迹。
金字塔每边长300米,有整齐的六七十层石阶和三层高台。
3.帕伦克古城及历史公园
帕伦克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城布局沿平缓的坡地自东向西展开,奥托罗姆河缓缓流过城市中心。帕伦克的主要建筑是1座宫殿和5座神庙。宫殿建在梯形土台上,建筑物排列在4个四方的中庭四周,建筑物之间有走廊或地下通道相连。帕伦克宫殿的一角还有一座高耸的塔楼,被称为“天体观测塔”,塔楼高15米,共4层,是玛雅建筑仅有的塔楼式建筑。帕伦克宫殿内部装饰有风格华丽、技巧精湛的壁画和浮雕。宫殿通道上的浮雕描绘了帕伦克国工巴加尔加冕的场景。画面上,巴加尔的母亲萨克·库克将王冠交给了这位风华正茂的君主。从碑文得知,这个重大事件发生于公元615年。此外在宫殿中东面的中庭有大量描绘巴加尔国工生年事迹的浮雕。
帕伦克神庙群坐落在奥托罗姆河西岸,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太阳神庙内壁刻有146个玛雅象形文字,至今保存完整。
铭文神庙是一座9层的金字塔,底基边长65米,高21米,于公元675年起动工,于公元683年建成。神庙正面阶梯顶部有并排5座门的神殿,门侧均分布有雕刻,神殿内壁刻有600多个玛雅象形文字。玛雅考古史上最大的收获——巴加尔国王的石棺就在铭文神庙底部的墓室中被发现。
冯·德尼肯使用墨迹的方法,把帕伦克玛雅遗迹碑铭庙石棺上的图像解释为戴着天线和氧气面罩的宇航员正通过望远镜凝视,并且控制着一枚火箭。玛雅考古学家倾向于把这一场景放在玛雅宇宙观里来解释,及平衡于生与死之间的国王,正在走向来世的旅途中。壮观的碑铭庙,是帕伦克的统治者帕卡尔的长眠之处。帕卡尔之墓与其着名的石棺盖被发现于从金字塔顶通向塔内的一列台阶的底部。
1949年,考古学家阿尔韦托·鲁斯在墨西哥帕伦克“铭文庙”的最上层平台发现了一个通向坟墓的台阶。他发现了一个长3.8米、宽2.2米且带有神秘装饰图案的石板。60多年来,无数专家对这个图案的意义众说纷纭。它展示了一个祭台上的玛雅少年吗?还是展示一个遭到原始巨型怪物复仇的人?或是展示了一个从脖子上长出玉米新生命的谷神呢?
作家埃里希·冯·德尼肯基甚至从中看到了一个宇航员。只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帕伦克墓的死者是玛雅侯爵帕卡尔,他死于公元7世纪。据传说,他死时“呼出了一口热气”。久远的历史已经难以确切考证,但是穿越历史长河而保存至今的遗迹,依然使我们敬畏,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对远古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