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四卷
45327400000111

第111章 不弄技巧 以拙为进

“原文”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朴。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译文”

不论做学问或写文章都要用最笨的方法才有进步,尤其是修养品德更必须态度朴实才有成就,可见“笨拙”二字含有无穷奥意。恰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这该是一种多么淳朴之风。至于在清冷潭中所映出的月影,以及枯槁老树上所落的乌鸦,表面看来真是诗情画意,然而实际上却显示出虚幻衰败的景象。“解说”

人生之初境是悟,理解世界,认识世界,各种道理开始通透;次境是智,化知为巧,改造世界,能以自如之技对付世界;至境为拙,回归本性,再次等同于世界,这时的人已与天地合一,与日月同息,不以智巧为然,根地扎实牢固,“巧者不坚,拙者永固。”

曾国藩在谕纪泽书中,最为担心的就是儿子不够钝讷,不够拙朴。并把钝讷拙朴视为作人的至德。

“例解”

庸帝惧奸逆 糊涂求生存

晋代,司马睿十五岁袭父爵王,由于其父、祖不曾建功立业,又是远支,所以在皇室中地位并不显赫。“八王之乱”爆发,与其关系密切的东海王司马越,为了给自己在江南留个退路,将司马睿任命为安东将军,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守建业。

司马睿到建业上任时,当地世家豪族都没把他放在眼里,一个多月也没人来见他。这时大族王导看到西晋的天下已乱,认为司马睿有机可乘,便对他“倾心推奉”。为了给司马睿树立威信,抬高身价,王导利用三月初三“禊水节”(古人一种到水边求福消灾的旧俗),演出了一幕闹剧。他以请司马睿去观看官民欢度“禊水节”为名,让其坐上华丽的轿车,派士兵排成队伍,前呼后拥。王导和当时扬州刺史王敦以及一些北方南渡的名士、世家,骑马紧紧相随,以炫耀司马睿的威风。江南名门望族看到这个势头大为震动,纷纷出来拥戴司马睿。从此,司马睿才算在江南站住了脚跟。

建武元年(317)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定都建康(今南京),这就是东晋的第一个皇帝———晋元帝。元帝即位后,认为王导功劳极大,竟在登极大典上拉着王导的手,让他与自己同坐御床,共受百官朝贺。王导虽再三推辞,但他在东晋王朝中的特殊地位,却十分明显地表露出来。他位至宰辅,掌握中央行政大权;其从兄王敦则手握军权,镇守荆州;王氏家族中的许多人也都身任重职,致使东晋政权中,司马氏有其位,而王氏有其权。王家与司马氏几乎达到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当时流行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靠门阀势力支持建立起来的,元帝便对这些大族采取了十分纵容的态度,使门阀制度在东晋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期,贵族官僚比西晋时享有更大的特权。比如贵族官僚可以按官品高低庇荫佃客,而佃客明确记入他们的家藉,不隶属政府户籍,子孙永无脱离主人的自由。由于继续实行九品中正制,还进一步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标准,大族便可以做大官,做大官便可以横行不法。王导做扬州刺史时,曾派属官到各州郡考察政治。一次,当所派属官回来向王导报告郡太守的得失,座中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向他询问,他回答,如今吞舟的大鱼都可以漏出网去,你是国家首辅,又何必去计较地方官的好坏呢?王导对此连声称赞。因为王导的考察只是一种形式,对真实情况既不愿听,也不愿管,故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糊涂处世哲学自诩。对此,元帝竟然也十分赞赏。

元帝本人也是靠糊涂来求安静的。他即位后,只想做个偏安皇帝,王导也只想建立一个王氏当权的小朝廷。为此,从皇帝到大臣,都把目光放在内部权利的分配上,从来不做北伐收复失地的准备。但是,偏安皇帝并不好做。元帝后期时,看到王导弟兄权力越来越大,心中很不平,便起用刁协等心腹排挤王氏势力。为此,王导的从兄王敦十分恼火,起兵攻入建康,杀了刁协等人。元帝见王敦如此霸道,又气又怕,一病不起,永昌元年(322)十一月忧惧而死,时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