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
4533400000144

第144章 卓越管理,细处着手是关键(5)

古人云:“金石有声,不扣不鸣;箫管有声,不吹不响。”聪明的管理者在用人上会有尺度,即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能把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对自己所起用的人充分信任,委以重任,让他的潜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一个人的惊人才能或突出作为,往往是在得到信任和重用时才显现出来的。所以,领导者要相信接受任务者能完成任务,而不应该心有芥蒂派人监视,应该相信成员对本组织的忠诚,而不应该三番四次对其考验测试。管理者在给受挫者成功的机会的同时,更不能捆死部下。批评方法更要因人而异,身为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不能嫉贤妒能。在把握好这个度的同时,也要适时调动他们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能力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特别是对有才能的部属,要舍得割爱,积极培养,大胆使用,让他们勇于创新,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而对那些平庸的下属,不宜调动,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提高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说一个领导者,用人的本领往往比个人的才智更加关键。领导的最高水准就是让下属干事的有奔头,不能干事的没想头。一个明智而富有远见的领导,应支持下属去向未曾实践过的工作挑战,自己再满腔热情地指导帮助尚不成熟的下属,让其早日成才。

避免争辩,避免树敌

生活中常常碰到这种现象:有的人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争辩不休,结果弄得脸红脖子粗,大大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但是怎样才能避免争辩呢?从前有个喜欢辩论的学者,在研究过辩论术,听过无数次的辩论,并关注它们的影响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世上只有一个方法能从争辩中得到最大的利益,那就是停止争辩。你最好避免争辩,就像避免战争或毒蛇等不好的事物那样。其实,争辩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证明真理在自己手里,但事后想一想就算自己争赢了又有什么意义。

学者的这个结论告诉众人:不要在口头上过于争强好胜,争辩中的赢不是真赢,它带来的只是暂时的胜利和口头上的快感,而不是永久性的喜悦,而且争辩会导致他人的不满,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争辩中失利的人不会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的失败,即使口头上被说服了,但是心里仍然不舒服。所以赢的那一方最后的说服和辩论统统徒劳无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思维敏捷,在生活或工作中和别人有利益或意见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要知道争辩并不是目的,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可是,人们为什么一定要与对方辩论到底以证明是对方错了呢?这么做除了让自己得到一时的快意之外还有什么呢?这样能使对方崇拜自己吗?或是能让自己的事业更加成功吗?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使自己在事业上游刃有余,在朋友中广受欢迎,在家庭中和睦相处,你最好永远不要试图通过争辩去赢得口头上的胜利。很多年轻人在与人争辩的过程中,渐渐地转移方向,把对事情的反对态度转变为对对方的否定态度,因而一场争论发展成一场冲突。

其实,在辩论中,无论自己是失败还是获胜,都不会得到任何好处。这是因为,就算自己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那又怎样?当双方的意见僵持不下时,你就应该明白,再这样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最佳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或者建议一个可行性强的折中方案。如果你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倔强的说服对方听信于你,这个时候你伤了对方的自尊,他不会心悦诚服地承认你的胜利。即使他表面上不得不承认你胜了,但他心里会从此埋下怨恨的种子,日后他将会成为你的对立者,将你视为仇敌,你要知道,当人们逆着自己的意见被别人说服时,他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是对的。

富兰克林这样说过:“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如果争论无法避免,且最终你获胜了,你也应该表现出自己的风度,不要计较争辩时对方对你的态度。或者说你在进行辩论时有着百分之百的把握证明自己是对的,可是你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时,就算你是对的,也是无益的。你可能认为所有通过争辩获得的胜利都是一种胜利,可事实上,这是一种付出极大代价后获得的暂时性胜利。因为争论中输掉的一方有时会对胜利的那一方耿耿于怀,以后甚至因为这一点小事而对对方打击报复。所以说最好的辩论就是不说一句话,通过你的行动得到别人的认同,如此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在工作中,若人家提出的意见,自己不同意,千万不要马上反驳,至少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不过还是要尽量避免争辩,避免在人际交往中树敌。要知道,与人争辩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活动,倒不如把这些时间运用到公司如何更好地运行上来,这才是员工做事的正确方向。省下争辩的时间,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又节省了人力资源,在精细化管理的今天,相当于为公司省下了不少的资源管理费,何乐而不为?

量才而用,资源优化

顾名思义,“量才而用”就是按照人的德、才具体情况,把他安排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明确其责、权、利,以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作为领导者,不仅不能扼杀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爱好,而且还要鼓励一切有益的兴趣都得到发展,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实,用心去发现并利用好下属的兴趣,能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推进事业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郭沫若也说过:“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有了感情和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地沉迷于其中,不仅吃苦受累在所不惜,而且常常因此废寝忘食,甚至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古今中外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奇迹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人人都渴望有一个施展抱负和才能的空间和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领导者从一个人的兴趣,往往可以窥见一个人的思想、气质和用心所在,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潜力和才干,培养人才实际上就是培养企业的实力。如果每一个领导者都能做到知人善任,与下属融洽相处,平时细心观察和发现下属的兴趣,以作为考察和发现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那么,这样的企业何愁不会发展壮大起来呢?

每一个人都是有用的,就看领导者能不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领导者在给下属任职、定岗和安排任务时,应尽可能照顾到个人兴趣,使工作与兴趣、专长结合起来,为其提供一种适合其兴趣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干的也是他最感兴趣的,这样也会让下属工作起来更加有动力。例如,让“求知型”的人去钻研科学,研究问题;让“娱乐型”的人去从事和组织文体事业;让“事业型”的人去独当一面,开创新领域;让“运动型”去联系客户和采购用品等等。另外,兴趣与年龄、职业和性格也大有关系。例如,性格外向的人喜欢交际,愿意从事社会活动,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喜欢自己埋头苦干;老年人愿做比较稳定的工作,年轻人则活泼好动;技术人员热爱自己的专业等等。领导者要善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扬长避短,量才授职,实现浅层次与深层次的有机统一,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