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干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之类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了村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当上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
但是他为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就能胜诉,但是这对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不与奸邪的人同流合污,失去的是金钱,赢得的是正义。
司各特还债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虽然他很贫穷,但是人们都很尊敬他。司各特为人正直,他的一个朋友看见他的生活很困难,就帮他办了一家出版印刷公司,可是他不善于经营,不久就倒闭破产了。这使原本就很贫穷的作家又背上了一笔庞大的债务。司各特的朋友们商量,要凑足够的钱帮他还债。司各特拒绝了,说:“不,凭我自己这双手我能还清债务。我可以失去任何东西,但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为了还清他的债务,他像拉板车的老黄牛一样努力工作,他的朋友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当时的很多家报纸都报道了他的企业倒闭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满了同情和遗憾。他把这些文章统统扔到火炉里,他在心里对自己说:“瓦尔特·司各特不需要怜悯和同情,他有宝贵的信用和战胜生活的勇气。”自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干的活儿,经常一天跑几个单位,变换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
有一次,司各特的一个债主看了他写的小说后,专程跑来对他说:“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讲信用,但是您更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您应该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写作上,因此我决定免除您的债务,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钱就不用还了。”司各特说:“非常感谢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帮助,我不能做没有信用的人。”在这件事之后,他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睡得这样踏实和安稳。我的债主对我说,他觉得我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他说可以免掉我的债务,但我不能接受。尽管我的前方是一条艰难而黑暗的路,但却使我感到光荣,为了保全我的信誉,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却死得光荣。”
由于繁重的劳动,司各特曾经病倒过。在病中,他经常对自己说:“你欠别人的债还没还清呢,你一定要好起来,等你赚了钱,还了债,然后再光荣而安详地死。”这种信念使司各特很快从病中康复了过来。两年后他靠自己的劳动还清了债务。不向沉重的债务妥协的人是双赢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信心。’
说话不算数的父亲
福克斯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界办事言而有信,有很好的美誉。福克斯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家的花园里有一座旧亭子,他的父亲想将其拆除,并在较为开阔处另建一座。小福克斯从住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在拆亭子。他很想亲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样拆除的,所以他打算迟些天返校。他父亲却要他准时到校上课,为此父子俩争执不下。他母亲如同大多数母亲那样,在旁替小福克斯说情,最后,父亲答应将亭子的拆迁推迟到来年假期。
于是小福克斯就离家返校了。儿子一走,父亲就让人把亭子拆了,在另一处盖了一座新的。谁想到儿子却一直把亭子这件事记在心头。假期又到了,小福克斯一回到家,就朝旧亭子走去,结果发现旧亭子早已不在了。早餐时,他郁郁不乐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年迈的英国绅士听后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你说得对,我错了,我这就改。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纵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抵消食言给心灵带来的污点。”说罢,父亲随即让人在原地盖起了一座亭子,再当着孩子的面将其拆除……用欺骗的手段暂时赢得他人的合作是卑鄙的、可耻的。
康德守时
康德,是德国杰出的哲学家。1779年,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老朋友威廉·彼特斯。康德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自己将于3月2日上午11时之前到达。康德3月1日就赶到了珀芬小镇,第二天早上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口老朋友的家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细心的车夫说:“先生,实在对不起,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很危险。”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中间的确已经断裂了。河面虽然不宽,但水流很深,而且结了冰。“附近还有别的桥吗?”康德焦急地问。车夫回答说:“有,先生。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时了。“如果赶到那座桥,我们以正常速度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我想大概得12时半。”康德问:“如果我们过面前这座桥,以最快的速度什么时间能到达?”车夫回答说:“最快也得用40分钟。”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很破旧的农舍里,客气地向主人打听道:“请问你的这间房子要多少钱才能出售?”农妇大吃一惊:“您想买如此简陋的破房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那就给200法郎吧!”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房上拆下几根长木头,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房子还给您。”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按时修好了桥。马车平安地过了桥,飞奔在乡间的路上,10时50分康德赶到了老朋友的家。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可真守时啊!”康德在与老朋友相会的日子里,根本没有对其提起为了守时而买房子、拆木头过河的经过。
后来,彼特斯在无意中听到那个农妇讲了此事,便很感慨地给康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您太客气了,还是一如既往地守时。其实,老朋友之间的约会,迟到一会儿是可以原谅的,何况您还遇到了意外。”一向一丝不苟的康德,在给老朋友的回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不守时意味着不尊重他人,守时则为自己赢得朋友。促使他人与自己合作,有时需要付出金钱,有时需要付出真诚,因人而异。
实话实说的晏殊
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晏殊,小时候聪明过人,7岁时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而且非常诚实、正直。晏殊14岁时,被推荐为“神童”,受到皇帝宋真宗的召见。宋真宗让他与一千多名考生一起参加进士考试。晏殊卷子答得既快又好。第二天复试,题目是《诗赋论》,晏殊在试卷上写道:“这个题目,我在10天前做过,如果将旧题重做一遍,实有欺君之嫌,恳请陛下另外出题。”然后,晏殊请监考官将试卷转呈皇帝。宋真宗见晏殊襟怀坦白,为人诚实,十分喜欢,便另出试题,选中他为进士,后来又选拔他为翰林。
一次,朝中大小官员到城外郊游,并举办大型宴会。晏殊因家贫无力参加,便和兄弟们在家读书做文章。有一天,皇帝为太子选老师,直接点名要晏殊担当,大臣们都很惊讶。宋真宗说:“我听说,晏殊不参加郊游和宴会,经常在家闭门读书,这样忠厚谨慎的人,放在太子身边最合适。”晏殊拜谢皇帝后,直率地说:“我没有参加郊游和宴会是因为家里穷,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去的。”宋真宗见他如此诚实可信,对他更加赏识,不断委以重任。晏殊一直做到宰相。与诚实的人合作,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