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快要到了,妈妈给伯特买了一身漂亮的面具和服装,准备在那天晚上到邻居家去要糖。看着各家各户都忙着为鬼节做准备,伯特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兴奋极了。鬼节早晨,妈妈把糖果准备好,放在门边,准备孩子们上门讨吃时送给他们,同时也给伯特准备好了晚上要用的面具和服装。然而天公不作美,到了傍晚,忽然下起了大雨。伯特盯着窗外看了好一阵子,然后跑过来问妈妈:“妈妈,雨什么时候停呀?”妈妈知道,要是今晚雨不停的话,伯特一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便对他说:“耐心等一下,也许会停的。”
但是,吃过晚饭,雨下得更大了,根本就不可能停了。伯特看到这样的情况,难过得哭了起来。妈妈悄悄地走到他跟前,摸着他的头说:“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但是雨不停也没有办法呀。好在鬼节每年都有,我们再等一年,怎么样?”儿子显得很失望:“明年?那还要等很长时间呢。”
“是的,我明白,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很不巧,今天下雨了。”“不行,我等不了那么久。”伯特哭着喊了起来。妈妈抱起他,向他保证:“伯特,妈妈明天带你出去玩,去什么地方都可以,你看怎么样。”尽管这样,伯特仍然大哭大叫。看到他这样,妈妈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伯特,你应该明白,今天下雨是个事实,我也没有办法。
我知道你很失望,我同样也很失望。你要明白,失望并不能改变事实。”听到妈妈这样说,伯特停止了哭喊,低着头跑进了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他高兴地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在家过鬼节,你看怎么样?”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更不要一味迁就孩子,这样只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付任何事。
梨的轮回
有一个叫桑迪的孩子,父母经常教育他要尊老爱幼。当家人每次买回梨后,父母都要教育桑迪,要把最大最好的梨留给奶奶吃。桑迪领会了父母的意思,每次都会把最大的梨送到奶奶跟前,奶奶笑着夸奖孙子:“桑迪真是个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着,他又会把梨送到爸爸和妈妈面前,他们都有不吃梨的各种理由。最后,经过了一个轮回,梨又回到桑迪手中,于是,桑迪拿着那个最大的梨坐在椅子上独自享受。一天,爸爸的朋友来家做客,懂事的桑迪马上从装水果的盘子里挑出了一个大梨,送给客人吃。家人见了都非常高兴。那个朋友高兴地说:“你们家的孩子真懂事。”虽说这个朋友不是很喜欢吃梨,但出于对桑迪的尊重,他还是接过了那只梨子。
谁知,他刚咬了一口就惹来了麻烦,只见桑迪生气地冲着客人喊:“你怎么这么贪吃呢?太不要脸了!”那位朋友感到很尴尬,咬在嘴里的梨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他脸上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这孩子怎么这样啊!桑迪恼怒地坐在一旁,不停地盯着客人手中的梨。这最大的梨向来是虚晃一枪,最终会落到他手上,他这次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再说也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跟客人急眼了。
桑迪的父母自然更是尴尬万分,他们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于是赶紧向朋友解释,说这大梨向来是谦让一番,最后必定又会回到桑迪的手中。那位朋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于是赶紧起身告辞。父亲看着朋友离去的身影,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父母不能只教孩子在形式上做出某些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这样做的真正意义。
糕点与女孩
一个冬天的晚上,3岁的罗布随妈妈一起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里后,罗布突然发现装在自己口袋里的糕点不见了。那块糕点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糕点。罗布摸摸空荡荡的口袋,难过地哭了起来。家里人都来安慰他,并答应第二天给他买很多好吃的东西。但是,罗布并没有停止吵闹,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我就要那块糕点!你们快去给我买!”
罗布打着滚哭闹,家里人心疼孩子,便拿着手电筒,“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仔细搜寻。眼看到了半夜,糕点还是没有找到,妈妈被逼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向朋友要了一块糕点。罗布长大了,他看上了一个女孩,但这个女孩并不喜欢他。他不再打滚哭闹,而是拿起一把水果刀将自己的手腕割破……由于抢救及时,罗布活过来了,但是他却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用得着这样吗?天下的好女孩多的是,再找一个不就得了。”“我喜欢他,我一定要娶他!”他恨恨地喊道。一味迁就孩子,由着孩子去任性胡闹,会降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变得娇气十足,无法承受生活中的各种打击。
偷梨
一个孩子溜到果园去偷梨,被守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管理员带着守园的狗跑了过来,对着树上的孩子喊道:“快下来,再不下来我可要告诉你爸爸了。”“您告诉他也没用。”孩子笑嘻嘻地说。
“怎么会没用,你爸爸会打烂你的屁股。”管理员说。孩子听后笑得更厉害了,他用手指了一下前方,原来在不远的一棵树上,他爸爸也在偷梨!管理员非常吃惊,这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呀!家长不应该带着孩子去偷,而应该防止和纠正孩子去偷的行为。
木鞋的教训
犹太人戴卫·李嘉图是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9岁那年,有一次,父母去商店买东西,顺便带上了他。在一家商场的陈列柜前,他看到一双漂亮的毛皮鞋,那精美的外观让他心动,于是缠着父母,非要他们买下。母亲答应了,但父亲却摇了摇头,他认为那双鞋不适合孩子穿。
戴卫听后非常生气,他坐在地上不停地哭闹。最后父亲被逼无奈,只得同意儿子的要求,但要他保证,买了就一定要穿。戴卫终于拥有了这双鞋,穿上后才发现是双木鞋,走起路来发出很大的响声,让人很不舒服。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双鞋让他受了很多罪。
他时常在没人的地方念叨:“这双鞋的确不适合我。我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竟让父亲买了一件并不实用的东西。”后来,为了摆脱这双鞋子,戴卫想尽了一切办法。善良的父亲再也没有逼戴卫穿这双鞋,但戴卫却不肯原谅自己。他把那双鞋挂在自己房间容易看到的地方。只要看到它,就会想起自己犯的错,让它时时提醒自己再也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不细察事物的本质,不明白自己的真实需要,只图表面的光鲜和为一时的虚荣而做取舍,常会给自己种下苦果。
一个怪物
居维叶·若尔日是法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他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爱淘气的学生这一方面,他有一套独到的办法。他热爱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天生聪明,成绩优秀,老师当然喜欢,但也有些学生非常淘气,有时甚至当面戏弄老师,居维叶也从不计较。他认为,要当好一名教师,就不能耍威风,摆架子,更不能乱发脾气,对学生抱有偏见。无论在什么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由于居维叶知识渊博,学有专长,加上待人诚恳,态度谦恭,学生们都很喜欢与他在一起,向他请教问题,和他一起去郊游、考察和狩猎,师生们相处十分融洽。
可是,有的学生却十分调皮,常常和老师开一些幼稚的玩笑。那么,作为一个教师,会不会因为这个而生学生的气,甚至责罚学生呢?居维叶可不会这样,他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并且还十分注意对学生及时进行启发和教育。有一天晚上,居维叶工作累了,躺在床上,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这时候,忽然有一只动物,头上长着两只又尖又长的角,拖着四只又硬又重的蹄子,悄悄地溜进了居维叶的卧室。到了床前,它对着正在熟睡的居维叶连吼带叫、连蹦带跳地咆哮起来。居维叶被这种怪声惊醒了。
他很快地爬了起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睁大眼睛一看,心里顿时明白了。面对这种情形,居维叶镇定自如,一点儿也不惊慌。他看了看那个“凶恶”的怪物,用手轻轻地拍拍它的头,又抚摸了一下它的脖子,笑着说:“看来你装得还不太像,你究竟是哪一位呀!”那头怪物听居维叶这么一说,想转身溜出房去。居维叶一把抓住它,掀开面具一看,原来是班上一个最淘气的学生,这位学生被老师揭穿了真面目,羞愧地低下了头。“我想,您是一位动物学专家,所以想借此吓唬您一下,没想到却被您识破了。”他吞吞吐吐地说道。
居维叶并没有生气,他轻轻拍了拍这位学生的头,乘机教育他说:“你装的是个什么动物呢?要知道,有角和蹄子的动物是不吃肉的。既然我知道这一点,那我还怕什么呢?看来,你的动物学这门课还没有真正学好,以后可要努力学习啊!”学生听了老师这番话,心里恍然大悟。从自己这一淘气的行为中,他不仅看到了老师身上的优秀品格,而且发现了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他连声对居维叶说:“老师,我对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抱歉,保证以后再也不淘气了,我一定好好学习,绝不让您失望。”对于淘气的学生不要一味地责罚,应该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不足,从而引出一定的道理,给其以一定的教益,这样的教育方法才是十分可贵和高明的。
一次有益的谈话
有一天,爱迪生在台脱罗市最大的图书馆里专心读书。这时,有一位教师模样的人,戴着金丝边眼镜,正坐在爱迪生的旁边看书。他时不时地放下书本,抬起头来仔细端详着爱迪生。终于,他站起身来,走到爱迪生身边,亲切地问道:“我在这儿经常看到你,我想你一定读了很多书吧?”
“我已经读了15英尺厚的书了。”爱迪生回答。“能够告诉我你是怎么读的吗?”来人问道。“我想把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全部读完,所以我是按照书架的次序来读书的。”爱迪生十分认真地答道。那人惊叹着点点头说:“你这种刻苦读书的劲头值得敬佩。
可是,你要知道,书海浩瀚,学海无涯,你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就说这个图书馆吧,藏书就有几百万册,你就是天天读,一生也读不完啊!我建议你还是选择一、二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读,如果你能够这样做,我相信你将来一定前途无量,会有一番作为的。”
说完,他拍拍爱迪生的肩膀,深情地注视了他一会儿便转身走了。爱迪生望着那人离去的背影,呆呆地站在那儿,他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真是“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短短的一席话,竟使爱迪生获益终生。自此以后,爱迪生改变了以往读书的方式,他主要选读机械、物理这类的书,有空再看些政论、文学著作。后来,爱迪生成了伟大的发明家,但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位同自己只谈过一次话的“终生教师”。书海浩瀚,学海无涯。读书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目标而有所选择。
未上锁的门
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一个小女孩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制。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可她每次满怀希望求职时,都被无情地拒绝了。她只能流落街头,无法回家,越来越堕落。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醉生梦死。期间,母女从没有什么联系。可当母亲听说女儿的遭遇后,就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个街区,每条街道。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停下脚步,哀求道:“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
画上是一位面带微笑、满头白发的母亲,下面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几个月了,没有什么变化。一天女孩懒洋洋地晃进一家收容所,那儿正等着她的是一份免费午餐。
她排着队,心不在焉,双眼漫无目的地从告示栏里随意扫过。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会是我的母亲吗?”她挤出人群,上前观看。
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底下有行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她站在画前,泣不成声。这会是真的吗?这时,天已黑了下来,但她不顾一切地向家奔去。当她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站在门口,任性的女儿迟疑了一下,该不该进去呢?终于,她敲响了门。奇怪,门自己开了!怎么没锁门?不好,一定有贼闯了进去!记挂着母亲的安危,她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卧室,却发现母亲正安然地睡觉。她把母亲摇醒,喊道:“是我!是我!女儿回来了!”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干眼泪,果真是女儿。娘儿俩紧紧抱在一起,女儿问:“门怎么没有锁?我还以为有贼闯了进来。”母亲柔柔地说:“自打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锁。”母爱会一直等我们回家,母爱的大门不上锁。
每个人都需要良性暗示
一位小学教师做过一次心理实验。她将学生分成“蓝眼睛组”和“棕眼睛组”。她对学生们说:“最近的科学报告已证实,在学习上,蓝色眼睛的孩子比棕色眼睛的孩子更聪明,学习成效更好。”大约一周以后,“棕眼睛组”的能力水平明显下降,而“蓝眼睛组”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后,小学老师又对全班宣布是自己弄错了,蓝眼睛和浅色眼睛的孩子才是“弱者”,而棕色或深色眼睛的孩子才是“强者”。很快“棕色眼睛”的学生能力提高了,而“蓝色眼睛”的学生能力下降了。心理学上说,心理暗示可分为“良性暗示”和“负面暗示”。每个人都需要良性暗示,因此我们应该随时随地给孩子以高声喝彩,做一个拉拉队员。
约翰,千万别生气
一个男人在街上推着婴儿车,小家伙在车里大哭大闹,吵闹不止。男人低声说道:“约翰,千万别着急,千万别生气,会好的,就会好的。”一个女人看到了很是感动,上前说道:“先生,你真伟大,这么温柔地跟孩子说话,男人很少有您这么又体贴又有爱心的。”然后她俯下身,对孩子说:“约翰宝宝,别哭了,你爸爸多爱你呀!”男人说:“对不起,我想您误会了,其实我才是约翰。”当你的孩子哭闹不休的时候,不妨学学这位父亲的做法,也许事情会有新的转机。
两个爱画画的孩子
有一个关于两个爱画画的孩子的故事。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准备了一沓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
妈妈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欣赏。第二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拿来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纸篓。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在这个纸篓里,无论你自己对它满意,还是不满意。3年以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色彩鲜亮,构思完整,人人赞扬。
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一纸篓的画,满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里尚未画完的那一张。30年以后,人们对第一个孩子一墙一墙地展览的画已不感兴趣,第二个孩子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了画坛。人们把第一个孩子贴在墙上的画揭下来,扔进纸篓,又将第二个孩子扔在纸篓里的画拿出来,贴在墙上。过度夸奖会使孩子自满,难以进步;适当批评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积累经验。
用庄稼代替杂草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来到一片草地上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答:“草地上。”哲学家说:“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铲挖,有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