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是你自己吗?
45338300000017

第17章 道德社会何以成为可能?

尽管人们对道德的堕落感到悲观和绝望,历史上也不断有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但是从人根本的规定性和意识之“我”的永恒自由来说,人性当然是善的。

对于道德堕落,一直以来都有关于道德建设的倡导,但是道德教化往往是失败的。道德教化的初衷也许是劝人向善,这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是如果道德教化是权力主导的,是依靠意识强加进行推进的,就会与人的意识主体性相违背的。

通过意识强加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给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质上却剥夺了人的意识主体性,而道德的边界恰恰是“我”的边界。道德教化虽然打着道德旗号,但本质上却是超越人的边界,侵入到他人意识领地的反道德行为。

关于人的意识关系问题,有一个案例作为参考,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当中讲到这样一个事例:

有一天,该书作者的儿子,初中二年级的矿矿在英语课上,围绕《安妮日记》这本书,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安妮在被抓到集中营去的前几天,她在日记里写道:“In spite of many things,I still believe that people own good heart。”(尽管发生了许多坏事,我仍然相信人们的内心是向善的。)矿矿班上的同学们争论的焦点,就是安妮的这段话。

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谁也没能说服谁。眼看就要下课了,大家都把眼光集中到老师身上。大学都认为,现在关键是看老师持什么观点,怎么评判这场辩论。

倘若你以为这位有水平的老师要指出哪一方对,哪一方错,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老师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第一,老师绝对不允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第二,老师也绝对不允许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7]

如果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看,无疑是违反上述原则的,这个原则并不是某个国家的原则,而是人作为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人的意识主体性恰恰是道德产生的基础,离开这个根本,道德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之树反而会在意识强加中日益枯萎,这就是道德教育问题的根本。

在发达国家的学校中,并没有很多专门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处处体现出对权利的尊重。在入学之前,要告知学生有什么样的权利。如果老师上课不好,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甚至在学生考试的试卷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权利的告知与确认。有一次笔者在澳大利亚的街道上行走,正好有一辆汽车停了下来,而旁边的路标上画了两只脚。笔者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挥手让汽车先走,结果从马路对面跑过来两个女孩指着标牌告诉我,两只脚的意思就是行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穿过马路,汽车必须让人。

在这样的社会中处处在告诉你有什么样的权利,处处体现着对于人的尊重。从意识觉醒的角度来看,就是在不断地告诉你“你是一个人”“你是一个人”……这些都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当被教育者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认可的时候,被教育者对他人的权利也会给予相应的尊重与认可,而平等尊重才是道德的起点,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国家虽然没有道德教育,但又处处感受得到人与人之间文明礼遇的原因所在。

从意识的本源性来说,自由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社会的进程在本质上遵循着这样的归路,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由意识自由所推动的,这也是一切道德的起点。人只要能够回归自己的“本我”状态,道德的呈现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了。

而在潜意识模式下,虽然一再强调道德的外部教育作用,却无法达到内在的道德认同。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从潜意识模式中获得意识的解放,只是承袭了一套道德标准,自我却仍然由潜意识的欲望所控制。这样的道德教育又如何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所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答案只有一个:让人们成为人,认知“本我”的存在才是根本之道。换句话说,就是实现人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