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情况下,有关于智力的概念往往定义为个体的智力概念,也就是个体的智力水平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超越于其他的个体。人类在智力提升上投入的资源,可谓是巨大的。从投入的目的来说,往往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考量,从如何取得竞争优势,如何在智力上战胜其他个体并做出选择。由此可见,对于智力的提升,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在教育领域所投入的资源,绝大多数也只是放在了智力的提升方面。这种所谓的智力提升,是否真的对于个人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呢?显然在获取型意识模式之下,智力提升的重点也仅仅是为了取得“意识战场”上的优势。但这也仅仅是有利于获得生存优势而已,和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们往往会说,生存是发展的基础,但是生存如果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以及价值的发挥,那么这种生存是与人的发展相违背的,或者说从根本上排斥了人的发展。个体的智力发展如果仅仅是获得竞争优势,或者主要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那么智力发展本身也会走向其反面。
如果人们获取知识只是因为这种知识代表着一种资格,那么拥有知识也就意味着比别人获得了更高的地位,从而能够在获取型的生存模式中取得优势。最终,这种智力的发展会在个体之间加剧意识的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对立与紧张。
智力的提升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说,似乎提高了竞争的优势,但是从群体的发展角度来说,智力却主要用在个体的对抗上。个体的智力发展并没有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反而在个体的相互对立中消耗殆尽。这就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悲剧。
这就说明,在人的意识模式不改变的情况下,单纯提升人的智力水平,并不能够必然地促进人的发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它反而会增加不平等与对立。
尽管如此,从个人角度来看,智力的提升仍然对个人生存有好处。这也就是这种所谓的智力提升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原因所在。其实,所谓的好处,也主要是从人的获取型模式的角度来认知的。在本质层面,这种智力的提升并没有真正促进人们的认知,相反由于这种智力的提升所形成的优势,使人们有了外在的依靠,这就更加固化了原有的意识模式,使得人的意识进步增加了阻力。
在获取型的意识模式下,人们总是处于外在与内在的对立中不能自拔。外部世界只是自己需要战胜、改造和获取的对象,而不是和自己的内在有着本质联系的存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是如此。对于自己有利的就会对群体不利,对于群体有利的似乎就意味着个体的牺牲。在外在道德的要求下,人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人利益,或者相对抑制个人的需求,但是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似乎是难以调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