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是你自己吗?
45338300000048

第48章 人的独立性与相互协作

有时候人们将人的独立性与孤立的个人等同起来,因而否认人的独立性。认为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协作的产物,人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这就把人的独立性完全绝对化了。

其实真正的独立性,与这种绝对化的个人存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人的独立性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中才能够体现出来。那种所谓的纯粹不发生关系的独立性,是孤立的表现。

人的独立性与孤立性的区别在于,所谓的孤立性是指人与人之间不发生任何关系,而独立性指的是人们在保持自我独立的基础上发生关系。所以,人的独立性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生关系。

独立性恰恰指的是,在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形下不要丧失自我。这和那种相互依赖的、外在获取型的关系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外在获取型的关系模式下,人的存在并不具有独立性,甚至只有在排斥人的独立性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系统才能够维持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具有人身依附性的关系。这种依附性是在生存主导模式下的典型特征,而人的独立性则是在脱离了人的生存模式,转化为自我实现模式下的人格特征。这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说,是质的飞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人的一次重生。

人的独立性并不是个人的问题,通常认为一个人实现自我的生存,就完成了独立的过程。其实个人的独立,意味着社会的深刻变革。

在人与人依附性的关系下,人是不具有独立性的,人的所有成就,并不是人本身努力的结果,而是由等级关系中的地位等级决定的。一个独立的人,是不能够处于这种依附性的关系体系当中的,独立的人格必然会与依附性的意识体系发生冲突。压制、排斥人的独立性,恰恰是依附性关系体系的突出特征。

当人们实现了独立的时候,并不仅仅意味着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是从根本上摆脱了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更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建。人与人并不是变得毫不相干,而是会自然地趋向于平等。由个人的独立所导致的整个社会意识模式的变革,不可谓不大。

由此可见,人的独立性的实现是整个社会发生根本改变的基础。如果人们只是寄希望于外在的改变,例如,制度、文化上的变革,而没有人的独立性的实现,那么就不能够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整个社会的所谓宏大叙事,必须以个体人的变化为基础。一个社会整体的趋势,也不能离开人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发展规律,个人成长的规律总是在根本上左右着整个社会的趋势。

与其说人顺应着整个社会,不如说整个社会以人为基础,并且以人作为最终的归宿。如果人们将自我的变化排除在外,指望去改变社会,最终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要评论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国民素养,那么这种素养就不单单只是道德品行是否高尚的问题了,而是组成这个国家的成员在人格上是否具有独立性。独立性越差,说明人格的发展还停留在较低的阶段;独立性越强,说明人格的发展已经步入了较高的层次。

人格发展的独立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带有根本意义的一个指标。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国民却缺乏独立性,那么就可以说,这种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的,而社会繁荣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即使是实现个人的独立,也最终会导致社会关系的变革。在获取型模式之下,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依附关系,充斥着人与人之间意识上的凌驾与剥夺。人往往只不过是这种意识模式的一个片断,没有什么独立性可言。

建立在独立性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摆脱了这种依赖性,人的存在不再依靠外在获取型的意识模式,而是依靠自我生成型的意识模式。当人的独立性实现的时候,人本身也就有了基本的安全感,人们不用再担心自己会被他人剥夺,自我的意识源泉也成了自我创造的源泉。

就人的独立性实现来说,是靠自由意识的力量来推动的,但是自由意识只有在摆脱了潜意识模式控制的基础上,才能够呈现出来。所以自我独立性的形成,将会最终导致社会潜意识模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