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很多人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十分景仰,但是文化的高峰并不能够代表整个文化体系,也不能够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也和中国整个社会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很不一样。
国人对于孔子的认识就是礼义廉耻忠孝,但是在西方人那里,孔子代表了民主的萌芽与教育的平等。尤其是联合国总部的大厦上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这种理解的深刻表达。
同样一个孔子,在国人的眼中是伦常尊卑等级,在西方人眼里则是民主平等。与其说是孔子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不如说是观察孔子的人的观念不同。正是由于不同的意识模式决定了人们看待事物性质的不同。
文化不仅仅是那些遗留下来的文章典籍,更包括普遍的意识模式本身,而这才是在文化当中占据主导的。所以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那些文化圣人们怎么说,而是普通的社会大众本身的观念。
有传言说,1988 年初,75 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了宣言,宣言中说道:“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 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细细考证,却发现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事情的开端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提到过孔子,最后被讹传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宣言。
这实际上是文化的自尊心作祟导致的结果。不可否认,中国古代文化确实灿烂夺目,但是要用过去的文化去解决现在的问题,是绝对没有这种可能性的。
任何的文化体系实际上都是建构在一定的意识模式基础上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总的来说,是建立在获取型的意识模式基础上的。虽然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整体性的优势,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这种模式也仅仅是停留在生存的层面,不断地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历朝历代的治乱循环就是这种模式最好的诠释。如果这种文化不能够推动社会走出农业社会的低水平,那么又怎么能够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引擎与精神动力?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否认传统文化,而是要摆正文化与人的内在关系。如果始终将文化当成是神圣的,凌驾于人之上的存在,那么再好的文化也会成为教条,成为意识自由的牢笼与束缚,最终扼杀人本身。
在获取型意识模式之下,文化实际上就是这种获取型意识模式本身,是凌驾于人之上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力量确实非常强大,一切似乎都是在这种文化道德体系的控制之下。一旦人们脱离开这种控制,社会就要陷入混乱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文化的作用往往就不再是促进人的发展和自由,而是对人本身束缚,使人们服从于权力支配体系。
当文化变成了人之上的神圣存在的时候,人也就失去人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人就从一个文化的创造者,变成了文化被动的服从者的角色,文化本身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
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化继承的阶段,继承的也仅仅是教条而已,因此文化当中的自由与创造精神往往遭到排斥。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本来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在继承的过程中反而变成了扼杀创造力的教条的原因所在。
其实,文化的精髓本质上并不是能够被继承的,凡是被继承的东西都不具有创造力,而仅仅具有复制性。
文化是人的意识创造的产物,但是文化本身并不能够等同于创造本身,真正的创造在文化的继承当中是不存在的。
创造的动力永远在人自身。人类的力量源泉,并不是那些所谓灿烂的文化,文化仅仅是人类走过的痕迹,是人的意识的记录。人才是所有文化的源泉,如果人丧失了主体性,那么文化就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