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非常道
45342300000003

第3章 惊人之语:言谈辩论时的非常手段

能言善辩自古以来就是衡量一个人聪明才智的基本准则之一。一个真正的智者,往往能够在言谈辩论中发出惊人之语,而这种言语的力量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绵里藏针的反诘

里根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与对手蒙代尔进行电视辩论。在辩论当中,蒙代尔连连发起了进攻,他后来说:“里根年纪大了,担任总统是不合适的。”

对此,里根反击他说:“蒙代尔说我年龄大,但是,我不会把对手的年轻、不成熟这一类的字眼强栽在他的头上,或者是在竞选中加以利用。”

一番话说得听众哈哈大笑,就在这笑声中,美国选民接纳了里根。

英国原首相威尔逊几年前参加竞选的时候,有一回,他的演说刚刚进行了一半,有一个捣蛋分子高声打断了他的话:“狗屎!垃圾!”

显然,这个人的意思是说他在“胡说八道”。

可是,威尔逊并没有从正面去反驳他,而是报以宽容的一笑:“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差问题了。”这个捣蛋分子一下子张口结舌说不出话了。

有一次,已任总统的林肯正在演讲,一位先生递上来一张纸条,林肯打开纸条一看,上面只有两个字——“傻瓜”。林肯手举纸条,平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刚才那位先生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

文学大家不仅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方面以反诘武器还击对方,就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不乏这方面的精彩片断。著名的漫画家张乐平画过著名的连环画《三毛流浪记》,里面有一则小故事:

一个贵妇人牵着一条小狗在街上闲逛,恰好遇上了饥寒交迫的流浪儿三毛。

这位贵妇人闲得发慌,见到小三毛以后,想要嘲笑他一番,就说:“孩子,只要你叫我的小狗三声爸爸,我就给你3块大洋。”

三毛看了看这妇人,好像很听话似地对着小狗叫了3声“爸爸”,这女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好把钱给了三毛。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三毛接过钱以后,却又向这女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好像很感谢的模样道:“谢谢你,妈妈!”

达尔文被邀赴宴。宴会上,他恰好和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士并排坐在一起。“达尔文先生,”坐在旁边的这位美人带着戏谑的口吻向科学家提出疑问,“听说你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是属于你的论断之列吗?”“那当然!”达尔文看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答道,“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

在唇枪舌剑中,如果能够善用绵里藏针的方法,化尖刻为幽默,则会起到比恶语相向更好的效果。当然,对于敌人,则另当别论。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德国的—列高速列车上,查票员查票时,发现了一位无票乘车者。这位乘客不但不接受指责,还向查票员耍起了赖:“对不起,我只是想体验一下无票乘车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构思小说。”

检票员火了:“那好,现在就请你再体验一下被罚款的心理状态吧,这样你的小说就更精彩了。你除了需要补乘车票外,还必须交罚金20马克。交钱吧!”

逃票者再也无话可说,只好乖乖交钱。

一位牧师同一位黑人领袖相遇。黑人领袖向牧师提到黑人解放事业,牧师很是不屑一顾,并向黑人领袖提出诘难:

“先生既有志于黑人解放,非洲的黑人多,何不去非洲?”

黑人领袖马上反驳:“阁下整日辛劳,有志于灵魂的拯救,地狱灵魂多,何不去地狱?”

牧师无言以对。

有个丹麦小男孩到一家面包店去买一个1元钱的面包。他觉得这块面包比往常买的要小得多,便对老板说:“这次的面包怎么这么小呢?”

老板觉着小孩好欺,便糊弄说:“哦,没关系,小一些你不更好拿吗?”

“哦,我懂了。”小男孩说着便把5角钱放在柜台上,一边吃着面包一边走出了店门。

老板一见急了,冲着小孩喊:“喂,小孩,你还没付够钱呢!”

小男孩有礼貌地笑了:“哦,没关系,少一些,你数起来更容易。”

日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在少女时代写过一篇反映男女爱情的小说,小说情节十分生动,打动了成千上万名少男少女的心,这本小说曾经在日本轰动一时。

可是,有一位批评家却毫不客气地说:“这位作家如此年轻,她怎么能够写出如此大胆而复杂的爱情故事?”言下之意,她的生活作风有问题。

这位女作家立即撰文反驳道:“按这位可敬的批评家的说法,那些描写犯罪的作家,必须当过强盗;描写皇宫生活的,就一定要当过皇帝了。”

此言一出,评论家再也无话可说了。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出身低微,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但他却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且凭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尊重。

一天,一个纨绔子弟与他在一个文艺沙龙相遇,见诗人侃侃而谈,便妒火中烧,意欲中伤。他故意当着众人的面高声嚷道:“对不起,听说阁下的父亲是位木匠,对吗?”

诗人回答:“是的。”

纨绔子弟又说:“那你父亲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呢?”

诗人微笑着反问道:“对不起,阁下的父亲想必是位绅士喽?”

纨绔子弟傲气十足地回答:“是的!”

诗人又反问道:“那你父亲怎么没有把你培养成一位绅士呢?”

将对方的矛,原封不动地拿来,再原封不动地投向对方,让对方辱人反辱自己,哭笑不得。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妙处。

贬义褒用,正话反说

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在小说《镀金时代》里揭露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小说引起了轰动,在答记者问时,马克·吐温说道:“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此话一发表,各报转载,全国哗然。外国报刊也刊登了这则消息。

美国国会议员暴怒起来,群起而围攻马克·吐温。他们认为这是人身攻击,坚决要求马克·吐温公开澄清问题并道歉,否则将采用法律手段以中伤罪起诉。当时,马克·吐温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这一事件成为众人的关注焦点。

过了几天,马克·吐温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致联邦议员的“道歉启事”:“日前鄙人在酒会答记者问时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这一段“道歉启事”登出之后,轩然大波风平浪静了。不难看出,马克·吐温只是在原话上加了一个“不”字。难以想象的是这一“不”字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前一句话说“有些是”,唯其未指出是谁,故议员人人自危。后来改的这句话是“有些不是”,自然都认为自己不是,何必还去管它。否则,再去纠缠,不是自找麻烦吗?

文学大师马克·吐温以自己的超人智慧平息了这场轩然大波。他的这种智慧即来自“正话反说”或“贬义褒用”。通过这种手法,一方面,捉弄了一些令人痛恨的议员;另一方面,使一部分因他的这句话而对他怀有敌意的人无话可说。这是用智慧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某些时候,这种正话反说的技巧还能够起到救人性命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景公很喜欢捉鸟儿玩,还找了个名叫烛邹的小童来专门管理他的鸟儿。

有一回,烛邹不慎让齐景公最喜欢的一只鸟儿飞掉了。景公不由大为恼火,就下令将他关进大牢,准备要杀了他。这烛邹是晏子好友的儿子,晏子知道了这件事,连忙来见齐景公说:“这个烛邹小儿也实在可恶,居然放了大王的心爱之物。臣以为他有三大罪状,先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齐景公一听,就答应说:“好吧。”当即让人将烛邹押来。

晏子看着吓得瑟瑟发抖的烛邹,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说道:“烛邹!你知罪吗?大王如此器重于你,让你管鸟,你却让它逃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事传出去,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人命,败坏我们大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你真是罪该万死!”说到这里晏子停了一下,转过身来对齐景公说:“烛邹小儿犯下如此三条大罪,臣请大王即刻下令将他斩杀。”

齐景公听罢,不禁额头上冒出些汗来,笑着连连说道:“不杀了,不杀了!晏子好张利嘴,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明明想去帮助一个人,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做,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要巧妙,才能为对方所接受而达到目的。

绝其退路的劝告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路赛罗对于企图自杀者的如下劝告,堪称“绝其退路”的绝妙例证:

你已经孤注一掷了,生命对于你已不再有吸引力了,因而你选择了自杀。

好的。但在你杀死自己以前,我想告诉你几件事。我曾经是精神病院的医生,亲眼见到过种种自杀者的下场。

自杀不一定成功。你以为你一定能杀死自己吗?请看这位25岁的青年,他试图电死自己,然而他活着,两条胳膊却没有了。

那么跳楼怎么样?去问问约翰。他曾是一个多么聪明和富有朝气的人,但这是他跳楼以前的事了。如今他的脑子受到了损伤,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永远需要别人的照顾。最糟糕的是他还明白他曾经是一个正常的人。

甚至于一些不太剧烈的方式也会使你成为残废。你想吃安眠药致死吗?看看这个12岁的孩子,他就是因此而得了严重的肝病。你看见过严重的肝病患者吗?你会在全身慢慢变黄中死去。这条路实在是太痛苦了。

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法。你想用枪吗?这位24岁的年轻人向自己开了枪,现在他拖着一只没用的胳膊,并且丧失了半边的视觉和听觉。这就是你所认为的万无一失的方法。

自杀并不那么有魅力。你可以设想一位电影女明星是在吞服了过量的安眠药之后,穿着睡衣进入了长眠。但是,在你的设想中忽略了一个事实:随着死亡,她的一切变得僵硬,最后全部美丽化作尘埃。

谁从地板上擦掉你的血迹,刮掉你的脑浆?谁把你从上吊的绳索上解下来?谁从河里捞起你肿胀的尸体?你的妈妈?你的妻子?还是你的儿子?这种差使即使是职业清洁工也会拒绝的,但这种事总得有人去做。

你的那封措辞精当、爱意切切的诀别书是没有用的。那些爱你的人永远也不会从这件悲痛的事情中挣脱出来了。他们悲伤,陷入无边的痛苦,同时感到愤怒,因为你只想到你自己。

自杀是一种传染病——看看你的家庭成员:儿子、女儿、兄弟、姐妹、妻子,你4岁的儿子正在地毯上玩他的小汽车。如果你今晚杀死了自己,那么10年后他可能也会干同样的事。许多事实说明自杀常常会导致家庭其他人的自杀。幼小的生命尤其脆弱,他们所受到的刺激会潜伏在心灵之中。

……

在这里,路赛罗罗列了自杀者自杀的各种可能方式及其后果,而那些可怕的后果,像终生残废、伤害家人、危及后代,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这必然给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以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心灵震撼,使其麻木的神经产生痛觉,从而使其走出思维绝境,悬崖勤马。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972年5月,美苏举行最高级会谈,签订了4个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27日凌晨,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情况。基辛格微笑着向记者们透露:“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约250枚。”接着,基辛格诙谐地说:“先生们、女士们,如果我被当做间谍抓起来,咱们可都知道该怪谁。”

记者们顿时哄堂大笑起来。这时,一位嗅觉灵敏的美国记者马上问道:“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艘潜艇正在配置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你也像他们一样,为我们透露一些吧!”

这是美国的军事机密,基辛格自然不会透露,只见他微笑着耸耸肩,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的苦处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没想到这是基辛格设下的圈套,不假思索地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立即反问:“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说是多少?”

至此,记者方知中计,只好“嘿嘿”一笑了之。

在这里,基辛格将记者诱入自相矛盾的语境中,然后轻轻反诘一句,顿时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掌握了谈话中的主动权。

加拿大前任外交官切斯持·朗宁,出生在中国湖北的襄樊,他是喝中国奶妈的乳汁长大的,后来跟随父母回到国内。

朗宁在政治上颇有抱负,30岁即参加省议员竞选。当时,反对派挖空心思搜集材料,想对他进行诋毁,以阻挠他的竞选。

在一次竞选辩论会上,反对派抓住他出生在中国这一事实,指责他说:“你是喝中国人的奶水长大的,你身上是有着中国人的血统的。”反对派以为这发“重型炮弹”肯定能把朗宁击垮。

没想到朗宁坦然答道:“你们是喝加拿大人的奶水长大的,你们身上就有加拿大人的血统;那么,你们也喝过牛奶,是不是说你们身上也有牛的血统呢?”

朗宁的话音刚落,听众立即报以经久热烈的掌声。在这次竞选中,朗宁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省议会的议员。

在这次辩论中,朗宁巧妙地将反对派“喝中国人的奶长大就有中国人的血统”这一谬论引申到“喝牛奶长大是否就具有牛的血统”上,用对方的武器沉重地打击了反对派。

将话题转移到对方身上

莉莲·卡特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母亲。有一天,她正在家里料理家务,突然门铃响了,来了一位记者。尽管对记者的频繁来访感到非常厌烦,但出于礼貌,她还是说:“见到您很高兴。”

记者问道:“作为总统,您的儿子经常到全国各地去演讲,他经常告诫人们做人要诚实。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您的儿子是不是从来没有撒过谎?”

莉莲·卡特说:“撒过,但那都是善意的谎言。”

记者又问:“什么是善意的谎言,您能不能给我举个例子?”

卡特母亲当场答道:“比如说,您刚进来时,我说见到您很高兴。”

记者听了非常尴尬,连忙告辞。

卡特母亲的回答,巧妙地将对方不怀好意的提问转移到对方的身上,从而使其悻悻而归。

美国有一个小偷行窃后被抓获。公审这天,小偷的妻子被传讯前来作证。起诉方的律师对小偷的妻子进行了严厉的盘问,言辞极为不恭。本分的妻子在受尽律师的侮辱之后,决定反击。

当律师问道:“夫人,当您嫁给他时,您是否知道他是一个小偷?”

小偷的妻子回答说:“知道。”

“既然知道,您为什么还要嫁给这样一个人呢?”

“因为我那时年龄已经太大,不得不在一个小偷和一个律师之间作出选择。”

听众听了,忍不住一个个都大笑起来。律师则非常尴尬,言辞不再像先前那么尖刻了。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求首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或论点要有准确的分析,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回答或反驳;其次,做出的问答或反驳要机智尖锐,令对方难以作答。

我们再来看一个售票员的巧妙回答。

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旅客们正在秩序井然地排队买票。突然,一个衣着笔挺、绅士模样的人,粗暴地推开众旅客,挤到了最前面。他唾沫四溅地大声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低,耽误了他的时间,并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没想到售票员面对这位歇斯底里的绅士,表情却异常平静。她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需要咱们帮助回忆。”然后,又转向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了!”

一席话引得那些本来就对这位绅士很是反感的旅客们一阵哄笑。那位绅士讨了个没趣,乖乖地回到后面排队去了。

此路不通,绕道行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许多物理学家都在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尤其是密切注意着德国在原子研究方面的进展。

1939年春夏之间,纳粹德国多次召开了原子科学家会议,商讨研究制造“铀设备”问题。后来又突然禁止它的占领国捷克斯洛伐克出口铀矿石。所有迹象表明德国人正在研制原子弹。一旦让德国人首先研制出原子弹,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数名物理学家起草了一份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并请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签了名,呼吁政府予以重视。然后请经济学家亚历山大·萨克斯把这封信递交给罗斯福总统。

为了递交这封不寻常的信,萨克斯耐心等了两个多月。1939年10月11日,他终于在白宫向罗斯福面呈了这封信。然而,罗斯福反应十分冷淡,他看不懂那些深奥艰涩的科学论述。他最后这样答复萨克斯:“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若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为时尚早。”

萨克斯满腔的热望落空了。罗斯福总统为了表示歉意,特意邀请他第二天共进早餐,但明确告诉他不要再谈爱因斯坦的信。虽然如此,这个邀请还是给了萨克斯一线希望。当天夜里,萨克斯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两人见面寒暄后,萨克斯说:“今天不谈原子研究的事,但我谈一点历史好吗?”在得到罗斯福的允许后,萨克斯说道:“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遭败迹。当时,有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曾去见拿破仑,建议他把法国战舰砍去桅杆,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但拿破仑认为船没有风帆就不能走,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船,于是就赶走了富尔顿。后来历史学家们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拿破仑当时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那么,19世纪的欧洲历史就得重写。”说完,便意味深长地注视着总统。

罗斯福听完萨克斯的叙述,沉思了好几分钟,然后说:“你胜利了!”萨克斯终于完成了科学家们的委托,顿时如释重负。

不久,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了一个“铀顾问委员会”,从此揭开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历史。

在这里,萨克斯采取的正是委婉迂回的方法,在于避开被劝人正面的心理防线,绕到其侧面、背后,然后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在对方接纳了彼理后,再委婉地转到此理上来,从而春风化雨,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劝说人早已期待的目的地。

可以想象,假如萨克斯仍然不顾一切,苦口婆心地劝说的话,则只会引起罗斯福总统的逆反心理,那就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所以说,有时最漫长的迂回曲折的道路,恰恰是达到目标的最短途径。

不谈眼前,先谈后事

1944年6月,向德国法西斯的大反攻开始了。盟军决定在诺曼底登陆,进攻日期定在6月6日。

就在前几天,英国首相丘吉尔突发奇想:诺曼底登陆将会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要是能够邀请国王一起乘着舰艇,随同大部队渡过英伦海峡,亲眼目睹这场战争的壮观场面,那将是多么激动人心和难得的人生经历啊!

尽管丘吉尔首相当时已经是一个极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他却似乎忘记了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竟然真的向国王发出了邀请,准备一起观战。乔治六世国王本来就有与首相同样的想法,丘吉尔的邀请正好合乎心意,便欣然表示同意。于是,英国最高层的两位要人——国王与首相眼看就要一起去经历一场生死难料的风险了。

就在快要成行的时候,国王的私人秘书阿南·拉西勒斯听说了此事,不由得惊骇不已。他非常清楚这次登陆战役的风险性,虽说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相对还算比较安全,但谁敢担保“万一”的事不会发生呢?如果发生意外,国家利益将会如何?

于是,阿南秘书一刻也不敢耽误,火速去面见国王。但他知道国王正在兴头上,如要正面直接地劝阻,恐怕也难以奏效。好在这位阿南先生是一位经验丰富、聪明能干的秘书,他太了解国王了,知道用什么办法来阻拦国王。他是这样对国王说的:

“尊敬的陛下,我只是想知道,您在此次行动之前,对伊丽莎白公主还有何吩咐?万一陛下同首相同时阵亡了,王位将会由谁来继承?首相的候选人是谁?”

这一番话使国王顿时醒悟,他立即意识到自己同首相的想法确实太草率。于是立刻给丘吉尔写信,宣布撤销行动,并劝丘吉尔也不要去冒险。他说,虽然自己很希望能像古代国王那样,亲自率领军队进入战斗,但作为当代的英国国王,还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丘吉尔接受了国王的劝告,马上取消了渡海观战的计划。

从认知的角度看,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一稳定的观念,据此观念作出了一种明确的决断,无论这决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能找到一些理由来为自己撑腰。在这种情形下要他自愿放弃产生决断的观念,必将遇到极大的阻力。只有首先击垮对方业已成型的认知屏障,使其无法找到足够的有说服力的理由为其原有的观念辩解,并且指明如果一意孤行,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样就能使其自愿放弃原来的错误想法。

阿南秘书正是知道直言相劝不可能有结果,因为国王和首相正在兴头上,于是他采用“后事如何办理”这个极端的问题来震动国王,从而阻止了一次不必要的冒险行动。

置之死地而后生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精彩的论辩场面:

安东尼奥是个年轻的商人,他常常借钱给穷人,并且不收利息。而高利贷者夏洛克却是一个非常贪婪、刻薄、凶狠的家伙。由于安东尼奥妨碍了夏洛克的生意,更由于安东尼奥经常指责夏洛克不该收别人那么高的利息,因而夏洛克对其怀恨在心,蓄意报复。

一次,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向聪明美丽的姑娘鲍西娅求婚,就向夏洛克借了3000元钱。夏洛克诱使安东尼奥签订了一个奇特的借约:借钱3千,不收利息,3月不还,割肉一磅。

安东尼奥原以为他的商船会很快返回,到时还清债务没有问题,哪料想他的商船在返航途中沉没了。3个月的借期很快就过去了,安东尼奥没能按时还上夏洛克的钱,夏洛克便迫不及待地告上了法庭,坚决要求执行契约。

开庭这天,巴萨尼奥和朋友们纷纷表示,愿意偿还夏洛克数倍的钱,恳求他不要残害已经遭受巨大灾难的安东尼奥的生命。法官也劝他要仁慈一点,但夏洛克死活不答应,执意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人肉。

正当夏洛克磨刀霍霍,准备从安东尼奥身上割肉时,女扮男装扮做律师的鲍西娅赶到。鲍西娅问夏洛克:“您一定要割肉吗?让他还您更多的钱不行吗?”

报复心切的夏洛克狂叫:“即使把整个威尼斯都给我,我也不答应!请依照法律执行契约吧!”

于是,法官只好当庭宣布:“按照法律,这个商人的一磅肉是你的,您必须从他身上割下这磅肉来,法庭判给你了。”

正当夏洛克兴高采烈地准备割肉时,鲍西娅又说:“且慢,契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夏洛克一听,傻了眼,赶紧表示愿意接受还款,哪怕不要利息也行。

鲍西娅立即驳回:“你已经当庭拒绝还款了,现在,除了割下那一磅肉以外,你不能拿一分钱。”

夏洛克只好气急败坏地表示,他不打这场官司了。

当残忍的夏洛克执意要按照契约的规定执行时,聪明的鲍西娅同样也利用了这份契约:只能割肉,不能流血。这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一举挫败了夏洛克的阴谋,将安东尼奥从困境中解救了出来。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在某些场合中,巧言善辩之士会采取用一句话表达通常可理解的意思之外,还含有另一个判断的方法,从而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来看几段小故事,可以从中体会“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效果。

1986年,在墨西哥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上,摩洛哥队与英格兰队交战前,英格兰队教练罗布森曾夸口说:“在这场比赛中,我们英国人简直可以把摩洛哥队装在口袋里。”

比赛结果是两队打成了平局。在记者招待会上,摩洛哥队教练法里亚不无幽默地说:

“蒙特雷的天气实在太热了,罗布森先生不得不脱去外套,……所以,他没有口袋把我们装起来。”

比赛前,在罗布森看来摩洛哥队就是囊中之物,言外之意就是可以毫不费力地打败摩洛哥队。

比赛后,其结果是弱队与强队战成平局,法里亚说罗布森先生不得不脱去外套,言外之意是:摩洛哥队也不是弱旅,从而巧妙地驳斥了这位高傲的英国人。

有一次,马克·吐温收到—位写作初学者的来信,信中写道:“亲爱的马克·吐温先生,听说鱼骨里头有大量的磷质,可以用来补脑。那么,要想成为一名作家,就必须吃许多鱼才行吧?您吃的是哪一种呢?”

马克·吐温看到这封信后,提笔给这位初学者写道:“……看来,你要吃一对鲸鱼才行。”

在马克·吐温的回信中隐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第一,写作并不是靠吃鱼补脑才得以成就的,由此否定了那位初学者的想法。

第二,写作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吃一对鲸鱼”也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办到的。

有家小礼品店有一条别出心裁的店规:凡是各界名人前来购物,一律不必付钱,只需用他拿手的绝招来证明身份即可。

一天,球王贝利来到这家礼品店。为了证实自己就是贝利,他就顺手拿起店里的一只足球放在地上,用脚轻轻一勾,又飞起一脚,把球不偏不倚地踢在门铃上。门铃声叮吟未绝,又见他用头一顶,把刚要落下的球顶到原来的地方,位置竟不差丝毫。老板马上招呼贝利,请他挑选所需物品,不必付钱。

接着,又来了一个自称是前总统的人。店主仍旧照章办事,请他以绝招证明自己的身份,但来人说自己没有什么绝招。店主退让一步说:“那你随便做点什么都行。”

来人尴尬地说:“跟你说实话吧,我什么都不会做。”

店主马上恭恭敬敬地请来人坐下,并连声说:“这就对了!这就对了!您就是前任总统了。这里的东西请您随便挑选吧!”

聪明的店主人用这种方式巧妙地发泄了自己对前总统的不满。其言外之意就是:前总统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没有为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并不愚蠢的“蠢言”

任何人都不愿被人家看作傻瓜,即使是傻瓜也是如此,所以大多数人都尽量避免说傻话。其实,说傻话有时也是你应付难题的好办法。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他当新泽西州州长时,曾接到华盛顿的电话,说他的一位朋友、新泽西州的议员去世了。威尔逊深为震动,立即取消了当天的一切约会。几分钟后,他接到了新泽西州的一位政治家的电话。

“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慢吞吞地说,“如果殡仪馆没什么意见,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威尔逊当然不会不知道打电话的人所说的“位置”指什么。他故作蠢言,弄得对方哭笑不得。

采用这种假痴不癫的态度回答对方的问题时,一般会产生很强的幽默感。当你答话中的攻击性指向对方时,幽默就变成了讽刺。傻相装得越逼真的,讽刺性也就越强烈。

例如:某人拿了一份诗稿到报社去准备发表。编辑看后说:“这诗是你写的吗?”

“是的,每一句都是我写的。”

“拜伦先生,看到您我很高兴。我以为你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如果编辑直截了当地说你这诗是抄袭拜伦的,也能揭露那个剽窃别人作品的人,但那样就一点讽刺意味也没有了。

—位富有的贵妇人,邀请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她家去喝茶。帕格尼尼答应了,临走的时候,贵妇人特意补充道:“亲爱的艺术家,明天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带上你的琴。”“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惊讶地说,“太太,我的小提琴是不会喝茶的啊。”

贵妇人提醒帕格尼尼不要忘记带琴的用意显然是想让帕格尼尼在做客时演奏提琴,而作为被请的客人,帕格尼尼却不一定想在这种场合演奏。他说小提琴不会喝茶,当然包含了不必带琴的意思,也包括了不愿演奏的想法。但直接提出不演奏的话,则显得非常生硬,而用了幽默的说法,却恰当地表达了这种意见。帕格尼尼的话,弄得那位太太不知道帕格尼尼是在拒绝她,还是在和她开玩笑。

幽默带上攻击性就是讽刺,讽刺常常能从精神上、人格上来打击人,它有时比正颜厉色的指责更厉害。所以在故作蠢言时应该适度掌握这种攻击性。对陌生人,对不太熟悉的朋友等,应该把幽默的攻击性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当然,不怀好意者除外)。故作蠢言的攻击性取决于以谁作笑料。如果笑料是对方,你的幽默就会有很强的攻击性,如威尔逊和那位编辑。如果笑料是第三方(可以是人或物),如帕格尼尼的琴,幽默的攻击性就差一些。如果笑料是自己,就成了自我调侃了。

答非所问的智慧

对于那些不好回答或不愿直接回答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答非所问的方法。答非所问有三种,一种是直接避开问题,顾左右而言他。由于这样的回答比较生硬,所以必须使它带上一点含蓄、玄虚的感觉,才能有效地避开对方的提问。另一种是利用提问话语的歧义性、不确定性说一些对方并不想知道的事情。第三种是采用反问的方式,使对方陷入为难的境地,从而让自己神不知鬼不觉地避开难缠的话题。

德国一位名叫贝伦哈特的年轻钢琴家,为诗人歌德的《钟之歌》谱写了一首钢琴曲。为此他特地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并邀请了著名的音乐家勃拉姆斯。音乐会上,勃拉姆斯凝神地听着,有时还满意地点点头。演奏结束后,贝伦哈特问勃拉姆斯:“阁下是否很欣赏这首曲子?”勃拉姆斯笑着说:“《钟之歌》真是一首不朽的诗。”

问的是曲子如何,答的却是诗很好,勃拉姆斯的答话与贝伦哈特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不知道勃拉姆斯为什么不愿直接评论贝伦哈特的乐曲。他的回答虽然答非所问,但却给人们留下了种种猜想的余地。也许是,这首曲子不错,但它是沾了好诗的光,因为歌德的诗好,所以,曲子才好;也许是,这首曲子不怎么好,我欣赏的是歌德的诗,而不是曲子。勃拉姆斯用玄虚莫测的语言避开了贝伦哈特的问题。

勃拉姆斯的话,从字面上看,没有回答对方的提问,但从意义上看,好像又答了。

另一种是答非所问,从字面上看,回答了对方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没答。如:

林肯在参加总统竞选时,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林肯回答:“我有—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我也租了个办公室。室内有—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个大书架。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面孔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就是你们。”

问话人所期望知道的当然是,林肯有多少地、多少房子、多少钱。林肯却说他的妻子、儿子都是无价之宝。在此“无价之宝”只是一种比喻,林肯的妻子、儿子对林肯当然非常重要,但他们显然不能算作林肯的财产。虽然林肯还谈到了办公室、桌子、椅子、书等许多东西,但提问的人从林肯的答话中连林肯的大概财产状况都估计不出来。林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所作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一个难缠的问题。

第三种答非所问采取的是反问的方式。在一次竞选“香港小姐”的晚会上,主持人向上台的一位选手问道:“小姐,你长得很迷人。如果此刻大厅里的灯灭了,你认为我会干什么?”

选手巧妙地说:“你怎么只问你会干什么,而不问问我会干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位小姐闭口不答,就会被窘在台上。但这个问题实在不好答,该选手巧妙地使用了反问,不仅使自己从窘境中解脱出来,而且向观众们表现了自己的机智。那位主持人原想为难别人,没想到自己却被弄得十分尴尬。

故意曲解的妙用

曲解也可叫做歪解。故意对某些语言作出不合原意、不合常规的解释,常常可以使自己从十分尴尬的境地解脱出来。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他却欠下了一笔无法偿还的医药费。萨维奇一拖再拖,后来医生终于忍不住来上门催账了。

医生说:“你要知道,你欠了我一条命。我希望有所报偿。”

萨维奇说:“我明白,为了报答你,我愿用我的一生来偿还。”

说罢,他送给医生两卷本的《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理查德·萨维奇在回答医生时用的就是有意曲解法。当时萨维奇的处境十分尴尬:医生对自己有救命之恩,自己理当相报。现在人家都找上门来了,自己却连医药费都拿不出来。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幽默一下。他故意把对方的话语曲解,把“生命”曲解为“一生”。而“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恰巧又是书的名字,这就产生了很强的幽默效果。

有时,故意曲解对方的话不但可以帮自己摆脱困境,还可以用来讽刺对方。例如:

有位打扮入时的阔太太去拜访一位名作家,她想知道,什么是写作的好方法。

“从左到右。”作家回答。

在这里,作家有意把“写作的方法”曲解为“写字的方法”。言外之意是,像你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写作。

有意曲解对方的话时,你所说的内容与对方所说的内容相差越远,幽默效果也就越强。另外,曲解成语、名句也能造成诙谐有趣的效果。例如:

儿子:这药太热了,等凉了我再喝。

母亲:不行,必须趁热喝。

儿子:为什么?

母亲:药凉了,药力就不大了。所以必须趁热喝。

儿子:噢,我明白了,怪不得古人说,凉(良)药苦口利于病,原来是说,凉药很苦,而且对病有利而不是对人有利,对吗?

有意曲解时还可以作为战胜胡搅蛮缠和居心叵测者的一个有效手段。苏联伟大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讲演时受到一群人的攻击,他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挑衅者,终于使讲演成功结束。其中有一次,有个人挤到台上来指责他“狂妄”,说:“我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拿破仑有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马雅可夫斯基目测了一下自己与那人的距离,用手指了指自己与对方。说道:“对,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顿时,全场一片哄堂大笑,那位挑衅者只能瞠目结舌、狼狈不堪地下台去了。

一语双关的艺术

一语双关指通过谐音或歧义使一个词语或语句同时顾及两种不同的事物。在言谈交际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讲出来,这时运用双关语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

利用双关语反驳对方一般都比较婉转,可以造成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而不致使对方下不了台。例如:

A:我求你一件事,你能为我保密吗?

B:当然可以。

A:近来我手头有点紧,你能借给我点钱吗?

B:不必担心,就当我没听见。

B的话表面上是答就对方保密的要求,而且在程度上还强化了,没听见,自然也就不会传播出去。但另一方面,他对借钱的要求也只当没听见,因而也不会借钱给他。

一语双关除了可以作为婉转反驳的手段,也可以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如果运用得巧妙,它可以比直接进攻更有力。

据传,清乾隆年间,尚书和珅与侍郎纪晓岚素来不和。一日,二人同饮,忽然看见一条狗。

和珅问纪晓岚道:“是狼(侍郎)是狗?”

纪晓岚答道:“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和珅用侍郎的谐音骂纪晓岚是狗。纪晓岚明明知道对方是在骂自己,但又不便直接谴责对方。毕竟对方没有直接骂人。纪晓岚表面上是回答对方的问话,实际上把对方的谩骂也回敬给了对方。他的答话可谓巧妙至极,令人拍案叫绝。

一语双关并不为中国所独有,外国人也常用此法。无论中外,其关键是找一个同音异字或同字异议的语词。当双关语的两层意思都指向对方时,其讽刺性会更强,其内涵会显得更加丰富。

美国的一位幽默女作家,一次不得不听一个毫无幽默感的人发表观感。此人不知道女作家对他已经受不了了,还自作聪明地说:“真的忍受(bear)不了傻瓜。”女作家回答说:“哦,真有趣。可是你母亲能。”

英语中动词(bear)—词有忍受和生产两种意义。女作家的话一层意思是,你不能忍受傻瓜,可是你母亲能忍受傻瓜;另一层意思是,你的母亲能生下傻瓜。女作家说话时根本没有提及对方,但把双关语的两层意思加起来,傻瓜指谁就不言自明了。女作家把这两层意义都指向了对方,不仅使其话语讽刺意味更强烈,而且,也更令人回味无穷。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在言谈交际中,当对方提到自己难以对答或会使自己难堪的话题时,岔开话题,把辩论的中心引到对方最头痛的问题上。当他自顾不暇时,自然就无力再进行攻击了。这种以攻为守的方法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从气势上压住对方。例如:

由于台湾当局采取的不友好行动,海峡两岸曾一度局势紧张。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向我外交人员发难:“请问,对台湾问题,贵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我外交人员冷静地答道:“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有点担心,如果贵国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还有维持现状的能力呢?”

我外交人员先用模糊的语言避开对方问题,然后把话题引到对方最头痛的问题上,使之不便继续追问。这样的回答,以进攻作为防守的手段,从气势上压住了对方,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除了把话题转到对方的要害之处的以攻为守方法外,还有—种应用非常普遍的以攻为守法,这种方法不从理论上论证自己是否正确,而是把自己和对方进行比较,如果我错了,那么你也错了,而且比我错得更厉害;如果我应该检讨,那么你更应该检讨。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相杀法。例如:

邻居甲:这么晚了,你家能不能别弹琴了,讲点公德好不好,半夜三更的还让不让人睡了?我家孩子这么小……

邻居乙:你还知道晚呀,你家孩子天天半夜哭,吵得我们没法睡,你怎么不说呢?你的公德到哪里去了……

又如,《圣经》上有一个典型的相杀法的例子。

法利赛人带着—个行淫时被捉住的妇人来到耶稣面前,说:“主啊,这妇人是正行淫时被拿下的。摩西在法律上吩咐过我们,把这样的妇人打死。您说该把她怎么办呢?”耶稣弯下腰来,在地上写字,对他们不予理睬。他们还是不断地问,耶稣就直起腰来,说道:“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拿石头打她。”说完,继续弯下腰用指头在地上写字。

沉默了半天后,法利赛人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出去了,只剩下耶稣和那位妇女。耶稣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哪里去了?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他们都走了。”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因势利导,借物明理

1984年,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外国记者问古月:“‘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损失,这会不会影响毛泽东的形象呢?”

古月沉思片刻,反问那位记者道:“你觉得维纳斯美吗?”“美,很美。”有位记者不假思索地回答。“维纳斯的胳膊都断了,难道还算得上美吗?”古月追问说。另一位记者马上答道:“虽然胳膊断了,但这样并不影响维纳斯的整体美。”

这时,古月微笑着说道:“你们的话已经回答了这位记者先生的提问。”

古月在这里使用的回答方法是类比推论法。其结构如是:维纳斯的艺术形象是很美的,虽然断了胳膊,但不影响其整体美;毛泽东是伟大的,虽然他有某些缺点,但这也不影响他的整体形象。

古月将毛泽东的缺点与维纳斯的断臂相类比,巧妙地回答了外国记者的提问。

由此可见,在辩论的过程中,如能因势利导,针对对方的辩题或本方的观点,做出富有创造性的生动形象的类比,可以使对方心悦诚服,使本方处于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996年10月,某国商人皮尔逊向我国内蒙古的一家皮革厂订购了一批价值4万元的皮箱,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全部货物要在一个月之内交齐,如果逾期或不能按照质量要求交货,厂方要向皮尔逊赔偿损失费10万元。

一个月之内,皮革厂遵守合同,如期向皮尔逊交了货。可是,皮尔逊却翻了脸,说是皮箱的夹层内使用了木板,因此不合格,还无理地要求中方重做所谓的“真正的皮箱”。很显然,如果重做,必然会延误时间,为时已晚,制作新皮箱不但另用资金,而且还要因为“违约”无故赔给皮尔逊10万元的损失费。面对皮尔逊的无理取闹,皮革厂无可奈何,经过多次协商无效之后,皮革厂只好将此事诉诸于法庭。可是,法庭公开审理以后,法官出于对外商的友好,居然对皮革厂的态度十分冷淡,好像皮革厂真的犯了诈骗罪似的。

到了法庭辩论的最后阶段,皮革厂委托的律师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冷静地面对强词夺理的皮尔逊和表情冷漠的法官,从上衣的口袋里取出一只皮尔逊自己国家生产的大号金表,认真地说:“法官先生,请问这是什么表?”法官看了一眼说:“这是某国的名牌金表。可是,我要提醒你注意,这只金表与本案无关!”

“怎么无关?”律师高举起金表,继续面向法庭说道:“这是一块金表,恐怕没有人表示反对吧?但是,这块金表除了表壳上镀了黄金之外,里面却都是用别的材料做成的,但是,它的确仍然是一块金表!”律师从容不迫地继续说道,“难道金表一定要从里到外全用金子制作吗?”

这时候,法官和皮尔逊才明白已经中了这位聪明律师的“埋伏”,但这个事例已成为对应皮箱的无可辩驳的胜诉依据。

律师又不失时机地继续说道:“既然金表中的部件可以不是金子的,那么,皮箱的部件为什么就非要全都是皮的呢?很显然,在这起个案中,原告的陈述是无理取闹,诚心敲诈!”

在众目睽睽之下,皮尔逊不由羞得白脸变成红脸,低头认输。于是,法庭只能当庭宣判皮尔逊败诉,并罚款1万元,了结了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