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川菜杂谈
4536600000036

第36章 竹林小餐的白肉

成都人有这个说法:“竹林小餐二分白肉,两个人去吃吃不完。”竹林小餐白肉之好,已四远驰名,它的这样菜是好而麝,两个人去叫一小盘白肉(二分),也只有几片,如遇吃剩下的是奇数,这最后一片谁也不好意思下箸去拈,所以说吃不完。这说法在于一个“麝”字,东西只要好,少而精,正是它的精妙处,越精越麝,越有人吃。敲竹杠嘛,只要好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就各得其所。农历二月间成都赶青羊宫花会时,洞子口的凉面,那不是抓得很少几根绿豆芽,放于碗底,然后抓几根数得清的凉面,一根根地盘在上面。抓凉面的做得很吃力的样子,将牙关紧咬,腮帮子肌肉不断咬动,表示用劲于几根凉面之上。作为舞台演员,倒是很好的“表情种子”,惟其有如此精彩表情,也许目的在刺激人的食欲,于是使赶花会好找小吃的人,趋之若鹜了。当年听周企何转述一个故事,说一个找小吃去吃麝味凉面,对抓凉面的说:“你很像我家幺舅,可惜他死了!”见抓麝味凉面的人不解,旋即说道:“因为赶花会好赚钱,凉面抓得更麝,赚了大钱涨死了。我那短命的幺舅啊!”

竹林小餐白肉究竟好在哪里呢?第一好在选材,与他上脚货的,每天准时给他上好猪肉。这猪肉不肥不瘦,精选皮薄质嫩,皮肉肥瘦相连,肥少瘦多,专取“二刀肉”与腿上端一节“宝刀肉”。脚货是东山一带的乡贩子运进城,再由“乡腿子”运送饭店,形成一种“长私交”的关系。

“上庄货”好肉进了竹林小餐,又再从中去其骨筋次品,最后剩下精华部分,放汤锅中煮到半熟。在此时要拿稳火候,多一分太死,少一分太嫩(这个嫩是不成熟),要及时捞起漂(去声)冷,然后再捞起来整边去废。根据猪肉大小、方位,切成长方形肉块,再放进汤中煮它一定时候,捞起放入清水中漂冷,使其冷透过心。两煮两漂,达到热吃热片的地步。不过,竹林小餐的肉是当家王牌,与叶矮子斋的辣味排骨是“看家菜”,每天到“涌堂”时,来不及热片热吃,只好现片现吃,但仍是无上佳味。这个佳味到今天还没有哪一家馆子能及得上,更别说那种热片热吃了。专门吃竹林小餐白肉的食客,是事先约好同道,趁“吊堂”人少时,去向堂倌先打招呼,也由熟人去厨上打个照面,寒暄两句。那白肉片得来如牛皮灯影那样薄,皮子肥瘦三块相连,透明度高,平整匀称,然后用德阳或中坝口茉豆油蘸上,和以红油、蒜泥,那真是达到食的艺术最高标准了。30几年来还没有超过这个水平,其故何在呢?问题首先在选料上,乡贩子到“乡腿子”上脚货的这一帮人没有了。现在是有啥做啥,有啥吃啥,铁饭碗铁面无私,就用不着说下去了。何况,片白肉还要有一套坚实的、过硬的刀工和技巧,更要求有认真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