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川菜杂谈
4536600000043

第43章 一席“姑姑筵”

紧邻成都杜甫草堂北大门,最近新建了仿清代的古典建筑,这里便是美食与文化结合的华丽大型餐饮企业“姑姑筵文化餐室”。这里不仅硬件设备现代化,其最大特点还在于它与杜甫草堂为邻,客人们推窗一望,草堂园林便尽展眼前;这里有名厨调味,因而增加了饮食文化的兴味。人问:这个新开的“姑姑筵”与本世纪初黄敬临开的那个“姑姑筵”有什么不同?

黄敬临,名循,敬临、晋临是他的别号,成都人。生于1875(清代光绪六年)。受教于有“五老七贤”之称的徐子休,后读四川法政学堂。当过两任县长,卸任后为了生活,也为满足他本人兴趣,开了家常包席馆子,有诗为证:“挑葱卖蒜亦人为,误入歧途百事非。从此弃官归去也,但凭薄技显余晖。”黄敬临先是在少城包家巷打出招牌“姑姑筵”。“姑姑筵”本是成都小孩们摹仿大人做饮食炊爨的小玩具:小炉子、小锅铲、小菜刀,在当时杂货铺可买到,小孩们玩得很有兴趣。70年前,当笔者还是小孩时,一说起办“姑姑筵”,兴趣很浓,那时候的小朋友哪有今天这样多的玩具,一个“小皇帝”,便可以开一家玩具商店了。

黄敬临老先生取这个好玩的“姑姑筵”作招牌,一方面是“不失其赤子之心”;另一方面,他自撰了一副对联来表达他心里要说的话:“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海参,供你们老爷太太;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轰轰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大人娃娃。”——对联通俗易懂且有成都人那种酸溜溜文绉绉的味儿。一经贴出,轰动少城食客,再经报上一载,又传遍锦城。后他又贴出一联:“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这位谦恭的烹饪艺术大家,以他的文学修养,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在幽默而机智中,展示出他的理趣。从七品官儿的堂威,下降到挖炉勾灶办点幼儿们玩具似的“姑姑筵”,岂不是对于他那腐朽糜烂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吗?要说四川的饮食文化,黄敬临先生集才华于一身,照今天的说法是:弃官下海。巧得很,几乎与黄老同时,李劼人先生从法国回来看到民国封建军阀的专横,愤而辞去成都大学教授职务,在南门指挥街开起了“小雅”食店来。

黄敬临之于烹饪艺术,既无师承,也无菜谱,由于他见多识广,穷搜博采,成为他自己有创造性的做法,谓之日:“黄氏体系”亦无不可。主要以家常味出之,除一二掌墨师(相当于今天的厨师长)系聘请名厨担任外,其余全由黄家姑嫂掌灶。李劼人说它“基本上是家常味”。如席后吃饭时上各种家常泡菜:泡小黄瓜、酱小黄瓜、酱小茄子、甜姜、甜蒜、泡灯笼海椒等,泡菜味与众不同,一小碟可卖到厂板(四川厂造银元)五角,贵也有有钱的食客去买。被他先后请去的厨师有:曾青云、杜鹤龄、罗国荣、陈海清、周海秋等。家厨与名厨结合,便做出坛子肉、烧牛头、香花鸡丝、樟茶鸭子、酸辣鱿鱼等。他的坛子肉的坛子,用的是陈年绍酒坛子,因其年代久远,酒汁浸入内坛皮层,洗净后,装入坛子肉的各种作料:公鸡或老母鸡、宣威火腿、鸭子、猪排骨等,加热后用文火煨,煨出陈年绍酒坛子内蒸炙出的酒汁,那可是一种特殊的香味哟!“美酒成都堪送老”,何况是陈年绍酒蒸炙出的诱人食欲的异香。后来中国食堂刘文定的罐子肉也照此作法,深受食客欢迎!再如他的“青筒鱼”,此系从川滇边区少数民族鲜嫩竹筒的烧饭方法移植而来,清香入味,独具一格。可贵的是,黄敬临做菜着重在提炼出菜质的本味,即原汤原味,他反对滥用香料和其他作料,更反对用“味之素”(那时还没有味精)。如他的“肝糕汤”、“鸡皮冬笋”等,味一般都淡,重在品汤。他的“黄腊丁汤”以的原汤和家常泡菜出之,味特鲜美。再如“豆腐鱼”这样菜流传下来,到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静宁餐馆,已是早餐食客必不可少的一味名菜了。大的岚炭炉子上猛火煨辣味豆腐鲫鱼,用醪糟浮子煨烧出来,其味无穷!

以家厨为主,做菜的人手少,做的菜中又多用文火煨,花费时间,黄老设计的菜肴,选材严格,以高质量、高品位出之。故在经营上也独具一格:席有定数,每天出席二三桌,最多不过四桌,要提前几天预定。他还要记下客人名单,他心中有个数,名单上客人的身份、嗜好,吃什么或不吃什么?以便因人而施、安排菜肴,这样掌握了食客脾胃、投其所好,取得信任——这也是他最好的经营方法之一。有时他还自任招待,亲自端菜上席,并为食客饕翁们解说。当时名秦篆书法大家盛光伟“壶道人”就说过:“听他讲解菜的作法,如听黄石公谈道”。当时省外来的军政名人,以吃到“姑姑筵”为快。一次张学良过蓉去昆明,仅有一个晚上,见了刘湘便要求吃“姑姑筵”。刘即召其总务处少将处长李召南,李不敢怠慢,直接去见黄敬临,说明来意,并强调:这是刘湘省主席宴请张学良将军,今夜务必吃到口。

黄老拱手说:“办不到,三天前王元甫师长已来预定了。”李召南一听,立即去找王元甫,王当然首肯,惟当夜之宴早已请了客人,如何是好?李召南情急生智,马上去见荣乐园主人蓝光镒,蓝熟读《随园食单》,以其中“以南池之水救北地之焚”的办法,当夜出一桌高档的“正宗川味”席桌代替。于是,才有了当晚张学良与刘湘在“姑姑筵”席上宾主尽欢。

这个家庭餐厅成了文人墨客、军政士绅、大小饕翁荟萃之所;黄本人的身份与其出类拔萃的烹调艺术和他待人接物的礼貌、素质,使他与当时的不少军政要人交上了朋友。外号有“公爷师长”之称的陈鸣谦,便是他的好友之一。每次订席必然是“姑姑筵”,师长以下的官儿们要想得口福之乐,也去恭请黄老先生指点于筵席间。那时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三个军部都设在成都,那些讲究品味的老饕们,还放得过黄敬临吗?要想吃到他的佳肴,你所订席中主位那一桌,就得为黄敬临老先生备一个座位、一张请柬,他本人坐不坐不论,你得有礼貌地如此对待,因为他喜诗文,工书法,爱古董,尤喜旅游。他以卸任县大人身份出掌烹调,常与同僚好友以及徐休老门徒们觥筹交错。看来,一个厨师的文化水平十分重要了!不然怎么解说饮食与文化是相结合的呢?相信我们今天的厨师会超过前人。一定会超过。

大约30年代末期,“姑姑筵”搬到了与百花潭隔锦江对岸的宝云庵开业,老先生又自撰一联:“提起菜刀,拿起锅铲,自命炉边镇守使;碗有佳肴,壶有美酒,休嫌路隔通惠门。”到青羊宫赶花会的回返来人,万头攒动,看见这副对联,十分称赞,这当是很好的文字宣传了。园内餐厅又有一联:“叹老夫无命做官,才租这大花园承包酒席;替买主下厨弄菜,好像是巧媳妇侍奉公婆。”

国民党湖北省主席杨永泰邀黄敬临作武汉三镇之游。黄也想去展开一个新局面。1936年当他到重庆之际,杨遇刺身死,乃停滞重庆,受到名流有“民主老人”之称的鲜英等人支持,于1937年5月在左营街管家巷近处公安局隔壁开张了重庆“姑姑筵”。黄老先生照例在开张大吉的门之左右贴出一联:“流落在贵码头,装一个忸忸怩怩新嫁娘杀鸡为黍;公安局大门口,来几多漂漂亮亮高贵客下马闻香。”后又贴出一联:“营业税、印花税、席桌捐、红锅捐,这起去了那起来,弄不清楚;蒸公鸡、炒母鸡、炖牛肉、烤猪肉,肥的精而瘦的嫩,都要振齐。”从内容看,也已超出了消极发牢骚的范围,使当地的国民党官员们感到不是味道,但亦无奈之何。适值四川大旱,重庆市政府号召节约救灾,令全市餐馆禁售高档饮宴,“姑姑筵”便被停业了。以后他又被邀请到南岸有名的汪山复业,那儿官邸林立,家族盘踞,生意倒也不错。1941年日本侵略军的飞机滥炸重庆,汪山、黄山遭轰炸,黄敬临欲收拾回蓉而不可得,抑郁成疾,不久乃逝,“姑姑筵”餐馆从此也停业了。

黄敬临老先生的菜肴做法,独创一格;他的经营方式,别开一面。可惜他自己没有著作留存下来!但他的家属,那些与他合作过的“掌墨师”把他的衣钵继承下来。30年代初陕西街西口(今粮店近处),他的大儿黄明全开了“不醉无归小酒家”便餐馆,聘请聚丰园的老厨师张正华主厨,仍以家常风味的小烧小、文火煨烧为主,做工细致,选料严格,他的顾客也就不一般,门口不时停有雪佛兰以及其他豪华汽车,那时成都私人汽车很少,可以想见它的食客是什么样的人物了。齐白石当年来成都,住南门文庙街王家大公馆,老画家刘既明夫妇请白石老人,就是去的“不醉无归小酒家”。请他点菜,齐白石要吃“脱袍鳝鱼”,这本是湖南菜,他们不懂这道菜的做法,白石老人说明之后,“小酒家”厨师居然做了出来。“脱袍鳝鱼”者,就是去皮鳝鱼也,以川味出之,受到艺术大师的赞扬。“不醉无归小酒家”的家常主菜,以红烧舌掌、葱烧鲫鱼、蒜泥肥肠、麻辣牛筋、豌豆、肥肠汤、白宰鸡汤、青笋拐弯、宫保鸡丁等以及著名的家常泡菜出之。这样美味佳肴的馆子,在成都发出几道饮食艺术的光芒后,就像陨星一样坠落了。

黄敬临三弟黄保临,喜诗词,工书法,他的文人气浓,燕蒸业行道中人都称呼他“黄三爷”,他自己则说:“啥子黄三爷啊,就是老鄙夫。”旋又补充道:“黄三爷不是老鄙夫吗?”这位三爷为人随和,出口幽默。30年代他在总府街(今市艺术馆附近)开设“哥哥传”,做法继承“姑姑筵”,作为“黄氏体系”流传下来,代表作有粉蒸大块鲶鱼,取寸余直径的大鲶鱼,切成两寸中断,去其首尾,细致加工后粉蒸,以现舂的辣椒面、熟盐加芫荽,肉嫩味鲜,妙不可言。当时成都燕蒸业每月有一次“转转会”,由餐厅主人轮流做东,笔者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品尝到这样好菜的。“哥哥传”常见好菜有:肝膏汤、鸡豆花、炒鸭脯、熘鸭肝、冬笋烧牛护膝、黄焖仔兔、沙锅鱼尾。吃饭时上鸡丝馓子豆花(取嘉阳豆花做法)、家常苕菜(干苕以米汤煮之,加姜米子、辣椒面),冬至后上水豆豉、冲冲菜等。

从“姑姑筵”到“哥哥传”,在川菜领域里,独树一帜,饮誉海内外。近半个世纪之久,这在川菜烹饪史上,理应占有一个很有分量的地位,而且黄敬临老先生与饮食文化相辅相成,自成体系,作为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好好地加以继承与发扬。

今天的“姑姑筵文化餐室”,以其雄厚的资金建成了崭新的、规模庞大的、与文化相连的餐饮之都,有这样好的条件,相信他们能创出更好的成绩出来,为锦城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