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雅孱弱伴赵宋,以武治文贯蒙元11
沉迷房中长生术,淮南又现一张弓——预言元朝灭亡
《推背图》第二十六象 己丑
谶曰
时无夜 年无米
花不花 贼四起
颂曰
鼎沸中原木木来
四方警报起边垓
房中自有长生术
莫怪都城彻夜开
落日的余晖,一点点地笼罩上元朝,这个曾经几乎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超级王国。王朝的兴衰原性正常,即使它曾经富有四海、广有两洲,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最后的归宿,而且来得比其他的王朝快得多。越来越近的丧钟声,接连不断地传进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的耳中,那些先他而去的祖辈们,早已湮灭于历史之中,因此,世人习惯于将这个亡国的黑锅加诸到他的身上,由他一力承担。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一个王朝走到尽头之时,它已经不是灭亡的主要原因了,最多只能算是灭亡的催化剂,有时甚至连催化剂都算不上,只是一个避无可避的结果而已。因而,让元顺帝一个人背负亡国的“重任”显然并不公平,虽然他没有明思宗朱由检那么勤俭,却也曾为大元朝的中兴而做出过努力,尽管收效甚微。
中兴,在中国的好几个时代都曾出现过,如汉朝的光武中兴。这样的时期,能让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王朝,挽回不断坠落的命运,步入发展的第二春。元顺帝执政时期,元朝也曾出现过一抹中兴的曙光,只可惜转瞬即逝,未能将大元王朝从覆亡的悬崖边拉回来。
黄仁宇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中国的好几个朝代,都有‘中兴’一事。大概朝代初年的军制和财政税收,到中期已失时效,中兴需要一番挣扎,一般新的安排或是改组,或是局部的修正,都要通过社会的中层才能透入到基层机构的民间里去,这时候不是朝廷的一纸通令可以达到目的,也不是全靠军事行动所能生效,民间对朝代的信心,常有左右全局的可能。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断言蒙古人的元朝没有通这一关。要不是过去的纪录太坏,人心离散的话,顺帝这一朝,有脱脱的领导力量,修辽金宋三史,修贾鲁河,使黄河入故道,又有扩廓贴木儿的军事领导力量,朝廷又一度使方国珍降伏,恢复海运,看样子并不是全无中兴的希望。”
元顺帝也确实为此做过一番努力,他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典型的亡国之君。自13岁登基之日起,他的身边就没少过把持大权的重臣,其处境比起清圣祖康熙来,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是影响元朝几代的燕铁木儿家族,后是权倾天下的伯颜。康熙除掉了鳌拜便能亲政,但元顺帝面对的难题则更大,除掉了燕铁木儿家族的唐其势之后,又有了一个权倾天下伯颜。妥欢贴睦尔只得故伎重施,利用伯颜的侄子脱脱才扳倒了伯颜。直到此时。20岁的他才真正掌握了朝政。用黄仁宇先生的话来说,“顺帝是有权能的政客,适于生存,富于弹性,愿意将就妥协,擅长利用一个人物或一种机构去平衡另一人物或因素。”
以一个孤独的身份登位,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化解了多次权臣逼宫的危机,将大臣重新夺回了自己手中,实属不易。紧接着,他开始实践自己的理想,重用脱脱进行改革,即所谓的“脱脱更化”。
改革政策一出,朝政为之一新,“中外翁然称为贤相”(《元史?脱脱传》)。顺帝也开始用心攻读圣贤书,裁减宫女、宦官,节省御膳、御装,关心政治,常在宣文阁与大臣商谈国是。广大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因受到重用,多“知无不言,言无顾忌”(《元史?苏天爵传》),欢呼“至正宾兴郡国贤,威仪重见甲寅前”,准备在“至正中兴”中一显身手。
然而,脱脱不是商鞅,虽然上台之初,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之前的排汉政策,恢复了科举取士,重开经筵,又修《宋史》,提倡文治和经史,但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他并没有多少建树,改革措施流于表面而未触及根本,结果必然以失败告终;元顺帝也不是康熙,尽管他也怀揣理想,但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他缺乏力挽狂澜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同时顺遂的生活使他面对磨难的抵抗力较低,说到底,他就像是一个自幼便被剥夺了权力的公子哥,遇到无法跨越的障碍时,最本能的反应便是回避,更何况他面对的是自开国之日起,便一直没有消停过的大元王朝。
马上得天下,但绝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是历朝历代提炼出来的千古箴言,而元朝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使帝国一步步地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之中。连年的河患与沉重的苛税赋役,使得百姓连生计都无法维持,反对元朝统治的各种民谣到处传播,有人说:“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也有人说:“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韩山童指使散布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揭竿而起的人们,在这些民谣的影响下,迅速在全国范围,尤其是整个江淮、江汉流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暗合《推背图》中所言的“年无米”、“贼四起”、“四方警报起边垓”。
起兵的各路人马中,有武装走私盐货的豪霸、“淮南又现一张弓”的张士诚、有号称“小明王”、“鼎沸中原木木来”的韩林儿。人们像接到总攻的信号一样,将压抑许久的愤怒同时爆发了出来,拼了命地要把元朝的江山拆掉。
正当当百姓在战乱、天灾、暴敛中苦苦挣扎之时,元朝内部也频生波澜。无力改变现状的元顺帝,在罢免了脱脱的相位之后,很快便把原来的政治理想扔到了一边,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两件不相干的事情上。
一是做工匠,他亲自设计、打造精致巧妙的“龙舟”、“宫漏”,而且因技艺高超还获得了一个“鲁班天子”的美誉,与明代有同样嗜好的朱由校比起来,元顺帝可以称得上是“前辈”了;二是习“双修”,他从权相哈麻介绍的西天番僧那里学到了一种新奇的房中术,而且还将其视为“房中自有长生术”,整日沉迷于此,君臣宣淫,男女裸处,“丑声秽行著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真的达到了“时无夜”的程度。再加上内宫中那个名叫朴不花(即“花不花”)的宦官内结宠妃、外结权相,把个元朝的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1368年阴历七月二十八日夜,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推翻,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皇后、皇太子等人开建德门,出居庸关,留下“都城彻夜开”的元大都,一行人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百年前,蒙古军队犹如上帝之鞭,铁马长弓,凭着一腔原始的豪情,以极少的人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征服。百年后,在元顺帝的手中,曾经的铁骑被驱逐“出境”,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对于如此巨大的变故,想来无论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元顺帝,还是开创帝国的元世祖忽必烈,都很难理解其中的缘由。
马克思给出了答案:“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元朝的统治者们,有极少数人愿意接受“较高的文明”——汉文化,因而注定了他们的退出。
人物纪:
朴不花
朴不花,又名王不花,生于元文宗时代,高丽人。七岁时就被送入内廷成为太监,后来他的好朋友奇洛被元顺帝封为皇后,他也随之身居要职,成为元顺帝最为宠幸的一名太监。于是,朴不花权倾朝野,干预官吏任免,据说当时投靠他的官员竟然占整个官吏集团的十分之九。后被朴不花诬告谋反的孛罗贴木儿进攻京城,扬言要“清君侧”。最后顺帝与其达成协议,交出朴不花,孛罗贴木儿退兵。于是,朴不花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