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奇小百科(4)
45377900000005

第5章 诗与对联奇观(1)

奇妙的诗趣

作诗发生事故

我国唐朝诗人贾岛,一次骑驴路经天街。他人骑在驴子背上,脑子里却在考虑给远在闽中的朋友作诗简。当吟到“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时,驴子突然没了约束,一头冲进了京兆尹刘栖楚的仪仗队列。官差们不容贾岛分说,一把把他送进了监狱。刘栖楚是贾岛的诗友,等到得知朋友被抓后匆忙下令放人时,贾岛已经在狱中蹲了一个凄冷的秋宵了。

明朝浙江省海盐县有个姓沈的秀才,爱诗成癖。一个春日独自带着《楚辞》,到城东郊野玩赏景色。忽然发了诗兴,刚作成头两句:“丛兰芳芷满东皋,闲步春风读楚骚”,下边接续不上,急得抓耳挠腮,不留神,一脚踏空,整个身子跌落到了路侧谷底。几个牧羊人赶来相救,才扶起了跌伤的沈秀才。哪知这一跌却出了灵感,想出了下面的诗句,不禁连声说:“好也,好也!”牧羊人见了,个个忍俊不禁,传为笑料。

唐寅的贺寿诗

唐寅是我国古代着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字伯虎,明朝人,有《居士全集》存世,与祝允明等被称为“明四家”。有一回,一个官宦人家老太太做寿,请唐伯虎作一首祝寿诗。唐伯虎出首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大愕,他又续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转忧为喜。岂料,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全场目瞪口呆,如何出此妄言?哪知唐伯虎从容地道出“偷得蟠桃奉至尊”。

真是皆大欢喜。

丰子恺的“行路难”打油诗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着名画家、文艺理论家,擅长书法。

抗战时期,汽车是大后方的主要交通工具,然多破旧损坏,因而对这种车有“除了喇叭,全车都响”的妙喻。更因为西南西北两大公路干线都是盘山越岭,坡度高陡。再则汽油缺乏,多靠木炭发动,真是老牛破车行驶艰险路程。不但不断地停停修修,乘客们还要不断地上上下下合力推动,才能继续前进。

漫画家丰子恺,为这种行路难的情景画了幅画。他还题了一首打油诗: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

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古人诛蚊诗

我国晋代文学家傅选最恼蚊虫,他在《蚊赋》中倾诉:“众繁炽而无数蚊虫是害,动聚众而成雷。肆惨毒于有生,及餐肤以疗机。妨农工于南田,废女工于抒机。”无论谁读罢此赋,均对蚊虫无不恨之入骨,欲致其死地而后快。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泰州为官时,见蚊虫酿祸,这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志士题了一首《蚊》诗,寄寓抒怀:“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要问前程。”这短短20个字把那些吸血鬼的劣迹形态,勾划得活灵活现。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聚蚊谣》中对蚊加以谴责:“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清商一束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康熙故作颠倒诗

康熙皇帝有一回带着一些文臣到郊外游玩,从一座古墓前走过,那里有不少石人,康熙便问一个翰林:“这石人还可怎样称呼?”那翰林答:“还可以叫仲翁。”其实康熙明知是“翁仲”,想故意考考他,结果让这个草包翰林给答倒了。

石人为何又叫翁仲?传说秦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后铸铜像、石像(石人)为“翁仲”。康熙回宫后,马上写下一首诗,送给翰林院:

翁仲如何作仲翁,

想因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

贬到江南作判通。

该诗每句的末尾二字故意颠倒过来,对那个翰林是莫大的讽刺和挖苦。

三十六计诗

三十六计是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的优秀遗产。古往今来的军事家,无不以记、诵三十六计为基本功。古时,有位学子为便于记忆,他选取三十六计,每计一字,依序吟成一首诗,云: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这首诗除“檀公策”三字说明由檀公辑,其余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之一计。依序读之,分别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绝妙的回文诗

我国宋朝李禺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妙就妙在正读是夫忆妻,而倒读就成了妻忆夫。

正读:

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

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

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

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

儿忆父兮妻忆夫,

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

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

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

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就是有趣的回文诗。

藏头诗趣话

“藏头诗”这种形式,横排是诗,竖排为意,往往是为了表达隐秘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情,暗示对方。

清代秀才李调元到某州游览,当有人问及其名姓时,他挥笔写道:“李白诗名传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元明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众人面面相觑,忽有人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于是惊呼:“李调元也。”

1976年清明的天安门广场,花山泪海,首都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藏头诗:“悼词花圈献碑前,周围广场尽肃然。总理恩人功和绩,理应哀痛泪连绵。”这沉甸甸的“悼周总理”一语,喊出了十亿神州缅怀总理的心声!

齐白石的诗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着名画家、金石篆刻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艾青说过:“我特别喜欢他的诗,生活气息浓,有一种朴素的美。”

白石常在他的画上题诗,每出神韵。如《不倒翁》画旁题曰:“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画意跃然纸上。在《樱桃》这幅小品中,老人即兴题了两句:“若教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

《题画蟹》诗云:“处处草泥香,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如了解此画作于1944年日寇投降前夕,便可知老人对敌人日暮途穷的鞭笞与嘲讽。白石的印和题字也多有诗情画意,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笑煞冶工三万辈,汉秦以下士人愚。”

拣回的毛泽东名诗

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脍炙人口,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却是从废纸篓中拣回的。

毛泽东有个习惯,诗词写罢,如觉得内容写得不好,或以为字写得不好,就随手把纸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爱诗词爱字爱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却说那是“国宝”,总是从废纸篓里把一团团宣纸拣起摊平,然后装裱起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是在1949年4月间,当时已经由西柏坡迁至北平香山的毛泽东得知解放南京的喜讯欣然下笔的。大抵写毕又不甚满意,揉成一团,扔进纸篓。幸亏田家英细心,保留了毛泽东的手稿。1963年田家英在为毛泽东编辑《毛主席诗词》一书时,拿出从纸篓拣回的这首七律诗呈送毛泽东。毛泽东看毕,哈哈大笑:“嗬,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写得还可以,收进去吧。”

严慰冰狱中诗词

严慰冰是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夫人,193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抗日烽火燃起,她毅然投笔从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以后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由于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她于1966年4月被捕,关在秦城监狱长达13年,备受折磨仍坚强不屈。在狱中,她写了一些诗词,以抒发她的愤怒、抑郁和思亲之情:

狱中过中秋节

万里长空月色光,缘何暗淡此匆忙?

今宵慈母频流涕,交递嫦娥挂泪裳。

无题

秦城紧锁三月春,桃花芍芍欺囚人。

忠良碧血涂野草,魑魅沐猴多冠缨。

忆江南·狱中念亲人

空相忆,落日看斜晖。扬子江头思故里,萋萋芳草燕子面,率武柳依依。

归不得,月黯又星稀。慈母容颜徒怅望,离情稚子拉人衣,忍听子规啼。

相见欢

七年音讯茫茫,思儿郎,每逢佳节重阳,倍凄惶。蓦相见,泪满面,鬓如霜。纵有万语千言,早遗忘!

乞丐巧对诗

我国古时候有个饭店老板,为了吸引客人,曾在门口挂个牌子,上面写:“明天吃饭不要钱。”牌子挂出后立即来了三位顾客:土医生、穷秀才和乞丐。三个人酒足饭饱后刚想走,却被老板拦住说:“我明明白白写的是明天吃饭不要钱,今天还是照付。”然而,三个穷鬼身无攽,老板想了想便说:“这样吧,我出11个字:上、下、左、右、前、后、天、地、三、五、心,谁能用它对首诗,就放谁走。”

土医生三句话不离本行,便道:“上有天王补心丹,下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可治掌柜你的前罗锅后背弯。三片鲜姜五个红枣,空心送服。”老板听后觉得不错,放他走了。紧接着穷秀才又对诗曰:“上懂天文,下懂地理。读过左传右传,看过前汉后汉。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随心所欲。”也被放走了。

最后,轮到这位大字不识的乞丐,一急之下,他深叹一口气说:“唉!这可如何是好,真叫我上不能登天,下不能入地。左不能投河,右不能跳井。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本是三个喝了五壶酒,掌柜的你拦我一人,良心何在!”

这一下,店老板可输到家了,便无可奈何地说:“请便吧!”

有趣的妙联

王安石三难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时,由于苏东坡不满王安石变法的某些过激做法,王安石便出题三难苏东坡,在文坛传为佳话。其第三难为出句求对,共有三条上联。第一条曰:“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因为恰巧那年闰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节,确是“两度春秋”。由于出联蹊跷,虽然苏轼满腹经纶,也寻对不出。

王安石的第二条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山塘”是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约有七里,中间恰巧有个叫“半塘”的地名。苏轼不久前路过此地,竟然对不出下联。

王安石出的第三条上联云:“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古名铁瓮城,临江靠山(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苏轼多次去游览过,但也不能成对,只好谢罪而去。

这第三条上联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无人能对出下联。

岳飞少年题名联

我国南宋着名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岳飞(1103-1142年),自幼受到良好的爱国思想教育。北宋末年应募抗金,是着名的抗金英雄。遗着《岳武穆集》,诗词散文都很慷慨激昂。

岳飞二十三岁时正值动乱年代。金兵在金兀术的率领下,二进中原,直逼东京(今开封)。钦宗皇帝委任其弟弟赵构(即后来的高宗皇帝)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到相州(河南安阳)招募兵士,以解东京之围。国难当头,岳飞认为这是以身许国的良机。可是想到:自己从小丧父,现今母亲年迈,怎忍心孤身远行呢?岳母看透了儿子的心事,突然吩咐说:“鹏举,你该飞了。”“飞?往哪儿飞呀?”岳飞不解地问母亲。

“你降生时,恰巧有只大鸟从屋顶飞过。所以,你父亲给你取了个单名叫‘飞’,字鹏举。意思是让你展翅高飞,鹏程万里呀……”“娘,你同意我去?”“不仅要去,还要做一个‘精忠报国’的志士。”

为了牢记重任,母亲先用笔在岳飞的背上写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然后取出绣花针,按字的笔画刺字。这就留下了一段佳话“岳母刺字”。

岳飞三十而立,1134年,岳飞终于收复了襄阳六郡,控制了中原与陕西等地区。为了固守襄阳这一战略要地,他推行“营田法”,使人民丰衣足食,并组织军队屯田,减少了一半的军粮供给。

岳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那龙飞凤舞般的书法使许多书法家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对联更是脍炙人口。他少年时就崇敬孔明,曾写联抒壮志:“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圻。”

为了开阔眼界,他少年时曾到离家不远的泰山漫游,饱赏东岳风光。当登上玉皇殿时,远处大河滚滚,近处群峰拱岱,眼前帝王将相留名,身后文人墨客题咏,不禁联兴大发,挥笔立就:“流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奘风人。”联语简明形象,极为贴切,令人赞叹不绝。后人为纪念他,将此题刻于泰山石壁上,至今古迹尚在。

苏辙改对显才华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北宋的散文家,是苏轼的弟弟。其政治态度及诗文风格皆受其兄苏东坡影响,《黄州快哉亭记》为传诵名篇,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天,苏东坡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东坡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东坡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东坡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整,齐声叫好。

白朴随口成妙对

白朴(1226-1306年)是元代着名的戏曲家,字太素,初名恒,字仁甫,号兰谷,奥州(今属山西河曲)人。幼时遭金亡离乱,因其父白华与元好问为世交,并常以唐人元、白标榜,遂被寄养元家,赖元教养。他博览史书经传,形成强烈的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又工词曲,通音律。其词收入《天籁集》。

白朴七岁时,一日下大雨,雷电交加,塾师即景出联:“电掣云端,火焰拽开金络索。”白朴沉思片刻,想起赏月情景,随口成对:“月沉海底,碧波涌出水晶球。”

智勇双全的于谦

于谦(1398-1457年),明朝政治家、军事家,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为官正直、清廉,平反许多冤狱,严办藩王贵族之违法者,并且救灾岩荒,修治河防,深受人民爱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俘,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担负起保卫京师的重任,挽救了明朝的灭亡。后人为他建下了不少祠庙,以怀念这位英雄。于谦有《于忠肃集》。

于谦幼年时就才思敏捷,他五岁那年的中秋夜,别人都在外赏月,他一直读书到深夜,其父催他快点睡觉,说已经“半夜二更半”。于谦道:“中秋八月中。”这确是一副妙对。

七岁上学时,母亲给他梳了个双髻,恰巧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便戏谑地说:“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当即回道:“狗嘴何曾长象牙。”和尚暗暗吃了一惊。

数日后,兰古春遇于谦,见他头发梳成三岔,又戏道:“三角如鼓架。”于谦立即回道:“一秃似擂锤。”兰古春很欣赏于谦的才华,对于谦的老师说:“此小儿乃国家之栋梁也!”

于谦十多岁时,有一次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过去听说过这位神童,有心一试,遂出一上联:“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毫不思索,随口应道:“赤帝子斩蛇当道。”太守大为惊异,便将其选为“博士弟子员”。

十一岁时,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时无人能对,有人提议让于谦对。于谦也不谦让,提高嗓门对道:“一介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众人同声称赞:“对得妙!对得妙!”“一介书生”就是一个书生,是说于谦自己准能考中进士。于谦刚出寺门,门外军校小声问道:“小秀才,你刚才对的是什么?我没听清。”于谦瞅了这伙气势汹汹的官兵一眼,摇晃着脑袋答道:“两位将军,偷鸡、偷狗、偷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