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瑰宝奇观
银雀山竹简
千百年来我国的历史学家一直争论着《孙膑兵法》这部书。有的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作者既不是孙膑,也不是孙子,而是汉朝末年其他人托名伪造的。银雀山竹简的出土,解决了这个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
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的古墓中,发现了将近5000枚竹简及残片。竹简记载的大部分是先秦古书,其中有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四百八十枚竹简,计一万多字,《孙子兵法》300多枚竹简。根据竹简可以肯定,《孙膑兵法》的作者就是孙膑,与《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不同的两个人。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任吴国的将军,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这两部兵书记载了许多战役战术,有着杰出的军事战略思想,一直是世界着名的兵书。其中的谋略不仅可运用于战争,而且可用于谋事。
马踏飞燕铜像
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县一座东汉古墓中出土了马踏飞燕铜像,是墓中近百件青铜车马仪仗俑中的一件。这件青铜奔马虽然身高只有34.5厘米,但它布满铜绿的身躯却显得十分矫健饱满。马首向左微微昂起,口鼻微微张开,四蹄腾起,昂首扬尾,逼真地表现了骏马在疾驰中的形象。更巧妙的是,奔马的右蹄下,还有一只展翅疾飞的燕子,这里反映出工匠的智慧和想象力。
马踏飞燕铜像反映了古代人民对骏马的喜爱。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其中有“绝土”、“翻羽”等,意思就是骏马飞奔时,或蹄不沾土或能超过飞鸟。青铜奔马就充分表现了这种绝土快马的雄姿。
古铜镜
中国古代在清朝以前都是用铜作镜子。最初的镜子叫“铜鉴”,是用青铜大盆盛水照影。到了商代,人们发现青铜器抛光后也能照出人影,于是开始磨制青铜镜子。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四面圆形铜镜,有大、中、小三种,正面磨光,背面有纹饰图案,并铸有环纽,便于手拿。战国以后,铜镜制造量大增,图案纹饰也更丰富多彩。西汉时,开始在镜上铸铭文。规矩镜是这一时期铜镜的代表作,镜背内圈刻着十二地支的铭文,外圈刻着象征天宇的规矩纹,中间插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纹。图案非常精美,转动镜子能给人一种旋转、奔腾的感觉。汉代以后,对铜镜的纹饰越来越讲究,由禽兽纹逐渐演变到人物图像。浮雕技法的运用,使铜镜制作更加精巧。
到了唐代,铜镜开始有了八角、八弧、四方委角、海棠花、菱花等多种式样。所以,镜子也有“菱花”之称。宋代镜子被摆到家具上,人们更多地注意到镜子的形状而不注重镜背的图案。这时的镜子被称作“照子”。
在众多的铜镜中,有一种最为奇特的镜子,就是透光镜。透光镜是汉代中期制造的,正面微微凸起,光亮照人,当一束强光照在上面反射到墙面上,墙上会映出镜背的纹饰图案,铜镜竟像玻璃一样也能透过光线。这种应用复杂光学原理的铜镜,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上了釉的陶器,以青、绿、黄三色为主的制品最为珍贵。因为它盛行于唐代,所以称唐三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
唐三彩在古代是给死者殉葬的器物,常见的三彩制品有日常用品、动物、人物俑等。陕西西安曾出土三件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中的精品。这件作品取材于“丝绸之路”的盛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对外交往的活跃。其骆驼昂首嘶鸣,双峰间披挂一方彩色毛毯,驼背上坐着四位高鼻深目、满脸胡须的外国人,四人各持乐器,尽情地演奏。
南京博物院里藏有一件带南方特色的三彩器——双系鱼壶。壶身由两条鱼组成,鱼背、鱼鳍被装饰,鱼腹处有若干组圆圈纹,像是鱼鳞,又像是水中的涟漪。壶以绿色为基本色调,仿佛是在碧波中游弋的鱼儿,造型别致,工艺精巧。
团城玉瓮
北京团城上的玉瓮被称为“团城玉瓮”,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时间最早的传世玉器。
玉瓮通身用玉雕成,青白中夹杂些墨色,瓮高70厘米,长182厘米,宽135厘米,周长493厘米,重量大约为3500公斤。玉瓮形体古朴厚重,瓮口为椭圆形,周身雕有精美的花纹。海马、海龙、海猪、海犀在云涛、激流、漩涡中翻跃奔腾,时隐时现。这些图案都是因玉的质地、花纹而精心设计雕刻的,使整个玉瓮造型生动,气度不凡。
玉瓮又名黑玉酒瓮、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储酒的容器,据说它可以装酒三十余石(60公斤为一石)。玉瓮最早安置在广寒殿中,后流落到紫禁城外的真武庙。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得知此瓮,便派人以千金换得,置于团城承殿内,以后又修建了玉瓮亭,专门安放玉瓮,并配以汉白玉宝座,还作了三首七言诗刻在玉瓮膛内。玉瓮是我国琢玉工艺史上一件罕见的大型玉器,也是珍贵的文物。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藏在我国河北省博物馆,以设计精巧、制作精细而成为汉代铜灯的珍品。长信宫灯是铜制灯具,通体鎏金,看上去金光灿烂。灯具的形状为一宫女,左手执灯,右手及衣袖笼在灯上,很自然地形成灯罩。它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点上灯后,还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照射角度,类似于今日的调光灯。该灯内部设计也非常巧妙,宫女的体内是空的,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烛燃烧的烟尘可以通过右臂进入宫灯体内,不使烟尘污染空气。宫灯的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便于打扫灯具。
长信宫灯原是西汉文帝赐给刘揭的,后刘揭获罪,宫灯便放在窦太后的长信宫里。1968年,在河北满城挖掘窦绾墓时发现了这盏宫灯。因灯上刻有“长信家”和“长信尚浴”等字,所以称为“长信宫灯”。
涅菲尔提提胸像
1912年,德国考古调查团到埃及进行考古发掘。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写实技巧极高且色彩非常鲜艳的雕像,这就是着名的涅菲尔提提胸像。
这个胸像塑造了一个美丽的东方女性的典型,她有修窄的额头,长型的脸,五官线条柔和纤秀,面部的每一细节都惊人的准确。她那似乎被夸张的长颈倾斜度以及变化微妙的曲线,十分柔美优雅,表现出东方民族对女性美的理解和偏好。这座雕像的眼睛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嵌上黑檀木垫底的水晶石,黑白分明,炯炯有神,格外引人注目。
宙斯像
宙斯像是一尊巨大的青铜雕像,是古希腊雕刻的杰作,陈列在联合国总部大厦中央大厅里。它张开双臂左手前伸,右手微举,全神贯注,似乎要迸发出千钧之力。这尊雕像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希腊政府特意将它的复制品赠送给联合国,作为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供世界各国人民观赏。
这尊像是古希腊人为感谢希腊主神宙斯所雕。雕像高2.09米,以青铜精铸,无论是神态的表现,还是对人体结构的刻画,风格非常严谨。作品完美地解答了用雕塑去表达英雄人物精神状态的课题,真实地体现了希腊古典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希腊民族的英雄气概,是现存的希腊雕像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拉奥孔群像
1506年1月,一些意大利人在挖掘提图帝浴场遗迹时,突然发现一尊形象逼真但已压碎的希腊群像,这就是拉奥孔群像。
拉奥孔群像是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作品,它出自阿格桑德罗斯、坡留多罗斯与阿塔纳多罗斯三位匠师之手。这一作品的题材取自神话特洛伊之战,群像表现的就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场面:大蛇死死地缠住拉奥孔父子三人,一条蛇抓住小儿子的胸部,另一条蛇咬住父亲的大腿。拉奥孔的头朝后仰,脸部由于痛苦而变形,群像一目了然地表现了拉奥孔父子可怕的死亡情景。群像的雕刻技法极其高超,因痛苦而凸起的肌肉被描绘得非常逼真,显示出雕刻家对解剖学的精通。金字塔式的构图以及人物随蛇的缠绕而出现的扭动,给人们显示了一个多变的整体,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杰出的群像雕刻名作。
图拉真纪念柱
图拉真广场建于一千多年前的罗马,随着岁月的流逝,广场变成了废墟,唯独图拉真纪念柱还耸立在罗马市内。
图拉真纪念柱是为歌颂图拉真皇帝的功业而建的,高38米,由圆形的大理石石块构成,底下有一块方形的基座。柱身缠满了由22个圈组成的螺旋形浮雕带,浮雕的总长度在20米左右,出现在浮雕上的人物约2500个。浮雕刻画了图拉真向达西亚人进军的情况,在柱头上安放着图拉真的雕像。圆形的内部是空的,那里安装了螺旋式的梯子,在柱脚下埋葬着图拉真夫妇的骨灰瓮。到了16世纪,图拉真的雕像被拿掉,代之以彼得的雕像。
图拉真纪念柱是西方艺术史上的杰作,纪念柱上的浮雕为人们提供了独创的罗马雕塑体裁,也就是叙述历史的浮雕范例,展示了罗马人击败达西亚人的战争情况。
图拉真纪念柱不但给艺术家研究当时的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而且为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研究当时的战争事实、服装、民族类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
俄国钟王
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有一座伊凡大帝钟楼,它的右侧放置着世界上最重的钟,人称“钟王”。
这座钟高近6米,钟口最大直径为7米,钟壁有半米多厚,整个大钟重220多吨。大钟的顶端是一个十字架,外壁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这些雕刻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清晰醒目,栩栩如生。
“钟王”铸造于18世纪上半期,由伊·费·马托林和米·伊·马托林父子用两年的时间营造完工。当时准备把它放在伊凡大帝钟楼上,以便每天为沙皇报时奏鸣。不料,大钟刚浇铸在模子里的时候,一场大火把造钟工场化为灰烬,大钟在烈焰中破裂,被埋在废墟之中。直到一百年以后,沙皇尼古拉命令把它挖出来,运到克里姆林宫。因为大钟有一道裂缝,无法奏鸣,因而人们从来也没有听到过它的声音,只能观赏它的精湛高超的造型。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矗立在纽约港口伯德罗埃岛上,面对大西洋,是美利坚民族的标志。
铜像由法国雕刻艺术家巴托尔第创作,是法国政府送给美国独立一百周年(1876年)的礼物。1876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授权当时的格兰特总统,接受法国赠送的自由女神像,并决定树立在纽约港口的伯德罗埃岛。
1885年6月,自由女神像分装成210箱,由法国的一艘轮船在美国军舰护航下运到纽约港,停泊在港口里的几千只船舰鸣放汽笛热烈欢迎。经过一年多时间,铜像安装完毕,当时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参加了揭幕典礼。以后又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才最后搞好日夜不灭的照明系统。1916年1月22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打开了灯钮,从此,壮丽的自由女神像在纽约港口永放光芒。
参观者可以进入铜像内部,乘电梯直达顶部。女神右手拿着自由的火炬,左手拿着一本象征法律的书板,书板上写着《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在底座上,镌刻着着名诗篇《新巨人》中的诗句。
丹麦美人鱼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朗厄里尼港湾海滨公园里,有一尊美丽的少女铜像。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坐在一块石头上,凝望着大海,脸上露出沉思、向往而又略带忧郁的神色,这就是闻名全球的“丹麦美人鱼”。美人鱼铜像是根据世界着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塑造的。童话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人身鱼尾的美人鱼向往人间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用舌头换来巫婆的一剂药,以便脱去鱼尾变成人。她服药醒来后果然已将鱼尾变成一双敏捷的腿,这时有一个年轻英俊的王子正站在她面前,打量着她……但是王子最后却要同一个邻国的公主结婚,美人鱼很是伤心。巫婆告诉海公主,如果她想恢复成无忧无虑的“海的女儿”,就得在王子结婚的早上,用刺刀刺进王子的胸膛,让王子的热血流到她的脚上,这样她才能再把双腿变成鱼尾。然而美人鱼不愿伤害王子,她自己投进海里,化为泡沫。
海公主的善良品德和牺牲精神,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丹麦人为了纪念这位童话人物,同时也为了纪念作家安徒生,特地在海边立了这尊美人鱼铜像。这座铜像不仅是宝贵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丹麦的标志和丹麦民族精神的象征。
文化宫殿奥秘
神秘的补天人
在中国流传着“女娲补天”的神话,但是关于女娲却有许多未解之谜。
1.女娲的性别还没有定论。人们一般认为女娲是女子,古籍中也有女娲为女性的记载,说她是神女、女皇,是伏羲的妹妹等等。不少女娲图像也都画作女子。可是清代有人考证,女娲应为男子,姓风,号女女希,是上古时代一位圣贤的帝王。当时没有文字,只以音称呼人,所以,“女娲”这名字是后人根据这位帝王称呼的发音写成的。所以,“女娲”只能表示名字,不指性别。
2.女娲补天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只把故事当成神话,那还可以理解,反映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和愿望,并不是实事。但如果把女娲作为上古时的历史人物,那么,人怎么能炼石补天呢?以后人们对补天做出了种种解释。女娲炼石是为取火的,也有说女娲从矿石中炼出金属制造器物工具,弥补了天然物质的不足,所以被后人传为炼石补天。结果,女娲补天又被解释为原始冶金的发明和应用。
3.女娲的陵墓在哪里?一种说法是在山西永济县黄河边的风陵渡。因为史书记载女娲姓风,所以女娲陵又为风陵。第二种说法是在陕西潼关县。第三种说法是在河南阌乡(今属灵宝县)。潼关、阌乡都在黄河边,这两种说法的陵墓位置,实际上也是风陵渡。第四种说法是在山西赵城县(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西南)。第五种说法是在山东济宁。但都无法定论。
八卦象征什么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型,用和符号组成,以为阳,以为阴。八卦的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它们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阳爻和阴爻是组成八卦的最基本符号。那么,象征什么呢?
相传,八卦是远古时代的伏羲氏根据自然现象和身边景物创造出来的。究竟是根据什么现象或景物创造的,说法就不一了。
有人说八卦是由数字、图画文字或结绳引申而来的,八卦可能是我国文字的雏型。比如,坎所象征的是水,它的卦象?瘙椾与古文?瘙椾一致。
有人认为,八卦中的阳爻和阴爻分别是男女性器官的象征,由此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但生殖崇拜现象如何演化为八卦,到现在还没有合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