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桃园共发现前仰韶时期的骨耜23件,其中H221一个坑中就出土了3件,这在客观上反映出骨耜成了当时先民生产的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在谈及这个发现时,邹衡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你们这里发现一件就了不得了,发现了几十件就更了不得了。”可见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发现。把关桃园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骨器和石器加以比较,不论骨耜、骨铲、骨刀还是石斧,加工打磨都十分精巧锋利,但骨耜、骨铲的轻巧灵活,便于操作以及取料方便,易于加工的程度大大高于石铲、石斧和石锛,这就决定了骨耜在当时农业起源中的地位。从骨耜的磨损情况看,其使用频率相当高,多数最初锋利尖长的两齿刃已经磨秃,握手的曲颈部位由于长期使用已经很光滑明亮。这说明炎帝时代的先民对耜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和熟练,栽培农业已相当成熟。
2、储藏粮食窖穴的发现说明粮食收获已经有余。
关桃园遗址粮食储藏窖的发现,说明当时收割来的粮食除当时食用外,已有了剩余。H104就是用作储藏粮食的。这个窖坑口径1.4米,底径1.6米,深1.38米,呈口小底大,坑壁和地面平整光洁,并经过火烧烤处理,比较干燥、坚固,作用显然是用作储藏粮食的。从这个储藏窖的容积来看,当时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粮食产量已相当可观,种植面积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当时收获的粮食一时吃不完,必须想法把剩余下来的储藏起来,于是,储藏粮食的窖穴就出现了。关桃园这个窖穴的发现,说明先民们不但能够从栽培后的收获中获得大量的粮食,而且还掌握了建造窖穴储藏粮食的技术。这个窖穴历经7000多年,除上部遭破坏外,仍能完好的保存到今天,足见其建造技术之精湛。这些已远远的超出了今天人们对先民从采集经济生活方式进入收割农业,即农业产生初期的想像。
3、陶器的产生发展是伴随着农业的起源而出现的。有了初步发达的农业,陶器的制作相应的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关桃园早期的陶器以三足罐,圈足碗,钵和杯为主。这些都是农业产生后先民们基本的生活用品。从三足罐的容积观察,相当一部分器形较大,这种大三足罐主要是用来存放粮食的。以H140∶1的三足罐为例,口径18厘米、腹径28厘米、通高40厘米,可以存放粮食15斤。饮食用的碗形状和今人用的碗没有多大区别,但容量却大了许多,这一方面说明先民们的饭量很大,同时说明粮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如H112出土的圈足碗,口径22厘米、通高11厘米。小陶杯体积之小,和现在人们用的大酒杯差不多,如H232的陶杯口径不到6厘米,高度不到4.5厘米。这种小陶杯很可能是用作饮酒的。再结合H241的小三足罐底部的小孔观察,这种小罐很可能是用作酿酒的。所有这些情况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不但能保证先民们足够的食用,同时还可以把一部分收割的粮食或用以储放,或用以酿酒。
4、居住情况也是体现当时农业状况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农业的出现,采集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为收割生活方式,不固定的游猎采集向比较稳定的定居发展势在必行。关桃园早期房子遗址发现不算很多,但基本面貌是和当时农业的状况相适应。F6、F7属园形半地穴式居址,面积5平米左右,周围有柱洞,说明上面有建筑,和大地湾一期的房子差不多。F4、F5和F6、F7的情况区别较大,属长方形的地面式建筑,四周有柱洞,面积有9平方米,比前者要大许多。这表明,定居的农耕文明社会已初具规模。
由此可以看出,远在距今7800~6900年前,关桃园地区的农业已摆脱了“采摘”的状况,骨耜的出现和使用,证明“点耕”的耕作方式已经出现,粟米的种植规模和收获量足以保证先民们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以关桃园为代表的宝鸡西部山区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
二、前仰韶时期关桃园的农业生态环境
中外学者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表明,农业起源最初是在山区近山麓一带出现的,而后逐步沿着河流向川塬一带传播。着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宝鸡地区应是新石器革命最理想的地区。1981年初,夏鼐先生预言,在渭水流域寻找前仰韶文化遗存,或许有更大的收获。这些都涉及到农业产生的生态环境。说明原始农业最初是从山区诞生的,而不是平原。
关桃园处于陇山山脉的腹地,这里不但群山环抱,而且是我国南北气候的结合部。这里有渭河和建沟河交会,距水较近,遗址北端紧靠骆驼山,山前峁原土质较好,具备农业起源与古代先民生活最适合的条件。农业产生以前的采集和狩猎阶段,周围山坡山沟是他们采集果实和猎取禽兽的广阔场所。当这种采集方式不足以维持先民们的生活需要时,山脚下的峁塬相对比较平缓,便于垦殖,成了栽培农作物的佳地。同时,在这个过渡阶段,由于开垦地就在山前,未离开四周山区这些采集场所,这就形成原来的采集生活和新的收割生活方式的互补。这个优越的地理环境是渭河流域的其它遗址无法比拟的,为炎帝·神农氏族部落在这里发明耒耜和农业提供了最优越的自然条件。
现在能使我们了解当时农业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好的资料就是数千年来各种动物的变迁。关桃园遗址从前仰韶时期开始到宋元明清,基本上没有间断,而且这个遗址上发现的动物遗骸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延续时间之长,演变脉络之清晰,前所罕见。
关桃园遗址上共出土22种哺乳动物,除猪可以肯定为家畜,牛、梅花鹿、青羊、麝为半野生状态外,其余17种应是野生的。金丝猴、黑熊、麝、麅、青羊以及鸟类中的雕等在遗址中的出现,说明当时关桃园附近的山上覆盖有大面积的森林;珠蚌、鲤鱼和鸟类中的鹤的存在,说明那里有较大的水域;梅花鹿、水鹿、麂喜爱以山地草原、稀树草原以及森林边缘附近生活;四不像鹿和獐喜欢在河岸或湖泊沼泽地带的芦苇与树丛中生活;竹鼠的出现,说明渭水上游北岸曾有竹林分布。马在仰韶和西周时期的灰坑中出现,说明这一带曾有茂密的草地。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本身就是当时生态环境的鲜活记录。因此,通过对这些动物群演变状况的分析,起码可以看出,距今7800年到西周时期的4000多年里,关桃园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关桃园前仰韶一期只有一个灰坑,没有发现动物遗骨。
关桃园前仰韶二期(约距今7300年前),共有15种动物种类,有鹤、鸡、金丝猴、赤狐、猪獾、黑熊、家猪、原麝、黄麂、獐、梅花鹿、水鹿、麅、青羊、牛。水鹿这种动物现在只分布在四川北部、云南、海南岛及台湾,黄麂现多在亚热带地区,獐现在都在长江下游地区,关中完全绝迹。这就清楚的说明早在距今7300年前后,宝鸡西部山区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潮湿,因此才能使这些喜欢在热带环境中生存的动物得以生存。家猪骨骼虽有发现,但只占其它动物的8.3%,说明那时家畜还不是先民肉食的主要来源,人们更多的还是依赖狩猎来满足肉食的需要。
关桃园前仰韶三期(约距今7300~6900年)的发现最为丰富,共出土了21种动物骨骼。其中圆顶珠蚌、鲤鱼、雕、中华鼢鼠、仓鼠、中华竹鼠、苏门犀、四不像鹿、水牛等都是以前不曾有的。但这些动物仍呈现出热带特征,其分异度较前明显增高。中华竹鼠、苏门犀为新出现的森林动物,蚌类和鱼类以及水牛的出现,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与以前相比,显示森林和水域的生态环境有所加强,家猪数量有所减少。
发展到仰韶文化晚期,也就是说大约经过了3000多年,关桃园遗址上的遗存明显减少,当然整体观察,与活跃发达的前仰韶文化遗存相比,仰韶中晚期的其它遗存也明显偏少,显示出那时的农业状况已不如以前发达。这时发现的动物骨骼虽然只有10种,但獐和猪獾的继续存在,说明当时的气候还是以温暖湿润为主,林灌生态环境中的鹿科动物依然占绝对优势。家畜猪的存在比例与前期相比明显增加,说明人工饲养业有了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在这个时期的发现,说明渭水上游一带的气候开始变得干冷,草原环境有所加强。
到了西周时期,出土的动物种类仅有7种,而且全为北方属种,说明那时,关桃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气温明显变冷,适宜于在南方热带环境生存的动物消失。家猪、黄牛、马的比例明显增加,说明这个时候除了种植谷类作物小米以外,人工养殖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时期的房址观察,能看得出来的就是先民居住的村落扩大,地穴式的房子变成地面建筑,居住面积明显增大,人口明显增加。这种聚落扩大,人口增加,一定是有粮食生产这个基础作支撑。
总的来看,这些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反映出从西周以后,渭河上游一带山区的旱地农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其生态环境与现在比较接近。所以这个时候的农业,已经跟现在的农业有非常明确的联系了。
三、炎帝生态农业文化的利用和开发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传说在炎帝之前,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果菜螺蚌,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备历艰辛,多次中毒,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于是农业出现了。姜炎文化发源地的渭河中上游一带的关桃园、大地湾、北首岭和福临堡等处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进而了解炎帝农业文化的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炎帝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如何把炎帝农业文化这个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由于观念落后,认识跟不上,因此在行动上已大大落后于全国。
1、宝鸡开发生态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人文优势:宝鸡是炎帝故里,炎帝又是大家公认的“农业神”,古代农业古迹众多,这是人文始祖炎帝留给我们的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南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无法比拟的。利用历史传说、利用多年来姜炎文化研究的成果,借助考古发现的丰富资料,做大做强炎帝生态农业这个品牌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自然优势:宝鸡是旱作农业诞生的重要地区之一,又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沿渭河和秦岭分布的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古代先民繁衍生息的理想佳地,更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宝地。秦岭北麓和陇山,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越,北方特色的农业生态环境鲜明,农副产品丰富。比如黄土地上生产的小米、糜子、荞麦,西北独特的窑洞居落等等,都是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都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所向往的。因此我们要看到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的优势。
快捷的交通:宝鸡虽然划归西北,但在地理位置上却是真正的中国中央地带,又扼守西南西北交通要塞,交通便利,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础。
2、生态观光农业文化的开发。
宝鸡是炎帝故里,炎帝又是公认的“农业神”,这本来是我们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一张王牌!但是从全国各地都在热火朝天的开发生态观光农业的形势来看,这个优势王牌已被别人抢占!现在平原、丘陵和沿海都在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他们那里虽然也有独特的自然风貌,比如说水乡、湖海,但是最缺乏的是人文历史这个无法人为造就的资源。宝鸡以外也有几个炎帝文化圈,但是那里的文化底蕴也没有宝鸡雄厚,然而,那里的炎帝生态农业观光开发规模要比宝鸡大得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宝鸡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农业观光园,但是规模不大,内涵空虚,没有一家能与炎帝农业文化进行挂钩!致使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
因此,认识需要上台阶!要真正认清以农业为核心的姜炎文化内涵的巨大潜力,紧紧抓住原始生态农业这个核心,努力打造宝鸡炎帝农业文化发源地的品牌刻不容缓。选择地点,作好规划,建立以炎帝农业文化为核心,以生产、生活、生态为内容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地点最好选择在秦岭北麓和宝鸡西部山区近市区的浅山区,比如说神农镇、高家镇、晁峪乡。这个园区必须是有规模、有档次、分区域,有鲜明的炎帝文化和西北黄土高原特色,面向都市人群,特别是江南水乡的群体。把炎帝这个神奇人物和考古发掘成果,引入生态旅游景观,运用生物措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展现原始农业的历史面貌,营造一个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休闲的游乐条件,形成高品位、独具一格,集休闲、观赏、玩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以满足城市人民物质文化所需和市场所需,吸引大量游客,开拓农业创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