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唐代五言绝句,不仅道出农民生产粮食的艰辛,也表明农民劳动强度的繁重。“锄禾日当午”
既是写实,又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为说明“锄禾日当午”的原因,先谈谈铲地的作用。
铲地的第一个作用是增温。种子落地之后,土壤温度比较低,铲松表土,使空气流通,带有一定热量的空气进入土壤,温度必然有所提高,有利于种子生芽发根。古人称此现象为“春锄起地”,现代农村人称为“锄头底下有头”,意思都是铲地具有增温作用。
铲地的第三个作用是除草。杂草是农作物生长的大敌。它和农作物争夺水分、肥料、空气、日光,所以从古到今历来重视除草的作用。除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用锄头直接把杂草铲掉杀死,二是破坏草籽、草芽的生长环境使之不再发芽生长。铲地的时间,一般在中午为好,因为铲掉的杂草立即受到阳光的暴晒,迅速枯萎,很快失去生存能力。这就是“锄禾日当午”的原因。因为在这个时间,对杂草有双重杀伤作用,即机械力铲除和太阳光灼烧。
铲地的第四个作用是间苗。间苗,就是铲去多余的苗,保证一定的苗数,以获得一定的产量。
以上四个作用,多是同时完成的,但以除草为主。由于除草用锄,所以也称锄草或锄禾。
现代,专门用于除草的机械有除草机和中耕机,这些都属于机械除草。与此同时,在许多国家采用电离除草、火焰除草、化学除草,特别是化学除草更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