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庄稼得病是微生物侵害的缘故。倘若能在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中,找到只引起杂草得病的种类,让他们去对付杂草,那该有多好啊!
这就是以菌除草。在这方面,我国已有成功的实例。
大豆田里的恶性杂草菟丝子,是有名的“吸血鬼”。它们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专门靠寄生在豆类植株上过日子,而且扩展蔓延的速度极快。据观察,每个生长点一昼夜能生长10厘米左右。它的丝状茎有强烈的再生能力,折断了的茎段,只要存在着一个生长点,就能“东山再起”,发育成一株新的菟丝子。菟丝子危害的结果,可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危害时,甚至会使成片大豆颗粒不收。
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研部门的技术人员,在大豆菟丝子上发现了一种危害,这是由一种无毛炭疽病菌引起的。“冤家路窄”,这种真菌不危害大豆和其他植物,却专找菟丝子的麻烦。技术人员将这种真菌分离出来并进行培养之后,再把它们喷到健康的菟丝子上,使之迅速得病、死亡。一般采用这种真菌进行防治的效果可达85%以上。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真菌制剂命名为“鲁保一号”。
“鲁保一号”真菌的真丝,会穿透菟丝子的表皮,吸取其体内营养。它的真丝不仅生长迅速,还会分泌大量的毒素,破坏菟丝细胞,使之枯萎死亡。
以菌治草在国外也不乏其例。墨西哥的一种牧场菊科杂草,一度曾在夏威夷泛滥成灾,它侵入并占领了牧场的土地,使牛无草可吃。为此,美国于1974年从牙买加引进一种小白尾孢属的真菌,让它们出面扑灭杂草,结果第二年就获得了成功。现在这种真菌已开始工业化生产,供除草之用。在美国南部地区的稻田中,常有一种豆科杂草危害。科学家在本国的阿肯色地区发现一种炭疽菌,加以培养,用于防治这种杂草,效果比有的化学除草剂还好,除草效果达90%以上。这就使当地因这种杂草所造成的损失,由每年550万美元下降280万美元。1981年美国已对这种“活农药”进行商品化生产。
现已查明,微生物除草在很大程度上是病菌所产生的杀草物质在起作用,其中有已知的抗生素,如氯霉素,有些则是未知的一些物质。那么,能否利用病菌来生产除草药品呢?
1976年,日本葵洗等从一种链霉素的分泌物中,筛选出两种除草物质——杀草素A和杀草素B,它们都是选择性除草剂,用于防除稻田里的杂草,效果较为理想。
新近的研究表明,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性能,与其分子化学结构中的某些化学基因有关,而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也有类似的物质或相同的化学基因。倘若能弄清楚微生物产生的灭草物质的化学结构,采用化学合成法或半合成法,就有可能仿制出新型的除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