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12

第12章 明(1)

张莱

原籍湖南长沙府浏阳县老虎市,洪武二十五年(1392)入金州籍,遂为金州西城人。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从苏州徐丞相(寿辉)下行走,十月充怀远卫总旗,征中京(开封)、克邳州等处。洪武元年(1368)克德州、怀庆、长子县等。二年,克陕西凤翔、秦州、庆阳。三年,取定西,克守宁夏。五年,克西平凉。八年七月,调谐州千户所。十五年征孔、邳等处。收捕番贼。二十二年,征西番土鲁河,二十四年六月赴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月初四日,赐昭信校尉金州守御千户所,遂定籍焉。卒,葬于金州越河里凤山之阴。子张荣世,荫职百户。赠昭信校尉管军领带。(纂《重刊张莱墓碑》)

李琛

失其里籍,明洪武四年(1371)任金州指挥使,领兵一千二百二十名。安康旧城宋元以来并为土城,汉水涨则易圯,淹没人民。李琛忧之,始以兵甏砖,不劳民力,计东西长一里二百五十三步,南北三百零一步,圜周六里二十八步,门五,东朝阳,南安康,西宁远,北之东通津,北之西临川。安康都鄙规模始备。(纂《陕西通志》、道光《安康县志》)

李肃

失其里籍。明洪武五年任旬阳县令。明初御史大夫邓愈定金、房、均、商之地,初设县,以李肃为县令。肃因元巡检司旧址,辟草莱、抚流亡。建为县治。治行虽不可考,今之抚有人民社稷者,当以肃为首功云。(纂光绪《旬阳县志》)

谭衍

四川人,洪武四年(1371)以举人任石泉县知县。石泉在元为巡检司,明朝鼎立,废巡检司,复为石泉县治。谭衍莅任,始立县治,诸事纷杂,于万千头绪中,招集流移,劝课农桑,遂得渐次恢复。公性温良,廉明恺悌,百姓倚为慈母,任满当升去,卧辙攀留,大吏请于朝,复任三载。后遂卜居而家于石泉。人名宦祠。(纂道光《石泉县志》)

马大本

凤阳人。明洪武四年(1371)莅金州知州。州遭元未之乱,城郭荡然,衙宇荆蓁,田野荒芜,一望丘墟。而衙字不立,则政令无由出,大本此时无所不当务,尤在急所先务,亟谋修葺署衙,恢复州治。并招抚流亡,开市集、辟田地,重修庙学,民生始苏矣。(纂《明史·循吏传》、《兴安州志》)

郑守方

陕西同州人,明洪武五年(1372)以贡生任汉阴县训导,时遭逢元末之乱,新朝初立,百废待兴。而学宫瓦砾,遗址荡然。兴作愈加困难,守方多方呼吁,捐俸为倡,创建学宫,劝士子入学,亲为课士,勤于训导。邑中始闻弦诵之声。(录康熙《汉阴县志》)

李善

金州人,永乐中监生,旋补岁贡,授监察御史,骨鲠有治声。人祀乡贤祠。《陕西通志》有名录。(纂《兴安州志》、道光《安康县志》)

刘亨

山东黄县人,以监生任监察御史。永乐五年(1407)改汉阴县知县,历任九年,政不苛察,抚民若子,口碑载道,民奉生柯祀之。(纂《大清一统志》、康熙《汉阴县志》)

梁萼

江西临川县人,永乐十八年(1420)由岁贡任汉阴县教谕。博学钜儒,著《五经类题》等教授士子。工书·善吟咏,书有真趣,与诗文,行书享誉京师。宣宗时,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士奇荐赴史馆,纂修成祖、仁宗实录,居史馆五年、转教授。齐伦、李华咸出其门。(纂康熙《汉阴县志》)

牟坤

四川夔州云阳人,永乐十四年(1416)以监生任金州判官,佐政公廉,诚悫谨笃,方严有度,远近悦服。(录《兴安州志》)

张勉

山东钜野人,正统五年(1450)由举人任旬阳知县,勤政爱民。人尽悦服。去之日,百姓泣拥马前,遂家于旬阳。孙,凤翔;曾孙,先洊登科第云。(纂《陕西通志》、光绪《旬阳县志》)

卞同

汉阴人,景泰间(约1451)出任广东东安县令,耿介勤敏,任职期间有建树。东安儒学旧在城外,数有匪警袭扰,卞同将校址迁建城南。是汉阴县科举时代最早出外任职人之一。(纂《大清一统志》、《中国人名大辞典》)

郑玺

金州人,明天顺五年(1461)岁贡生,授山西文水教谕,文水学宫久圯,士子欲读无所,遂捐俸金襄修黉宫,作兴学校,迁临汾主簿。(纂《郑氏家谱》、《兴安州志》)

刘千斤、石和尚

刘千斤,名通,河南西华人(今河南西华县)。正统中(1436—1449)到襄阳房县与僧人尹天峰筹画起义。成化元年(1465)有石龙者,号石和尚,与冯子龙数百人聚众起义,活动于汉水流域,而金州成其往来渊薮。刘千斤被镇压后,余部石和尚、李胡子等继续在郧阳、商州、金州、汉中一带山林活动。为防御农民军活动,明成化八年(1472)以白石河为名立白河堡,十二年(1476)改置白河县。(纂《明史纪事本末·平郧阳盗》)

蒋昺

字克明,山东邱县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行人,改官御史。因陈言杵上意,贬谪四川建昌卫知事。弘治元年(1488)迁南直隶长洲县知县、调旬阳县知县。是时邑中废坠未举者尚多,昺勤于修葺,续修旬阳文庙,创建惠民局、养济院,增修临崖寺,建“芝亭”等等。广储务积,兴学设教,爱民礼士,其时年谷熟登,瑞应叠见。累迁至山西按察司佥事,去后邑人思之,立望侯石于学宫前。(纂《陕西通志》、《中国人名大辞典》、光绪《旬阳县志》)

高嵩

山东德州人,成化三年(1467)由进士任金州知州。永乐间,文庙环于水。三十年未有补葺,庙宇墙垣坍圯,栋折椽摧。高嵩莅任第二年即重修大成殿、戟门、左右角门、棂星门及两庑各九间。重复旧貌,且恢郭之。(纂《兴安州志》)

郑瑛

四川人,成化五年(1469)以贡生任汉阴县典史,修葺大成殿,创建名宦、乡贤二祠,凿修泮池,督修两庑前戟门,壮观学宫。(纂康熙《汉阴县志》)

杜琳

直隶魏县人,成化五年(1469)任旬阳县知县,悉心民事。成化八年汉江涨溢,县治颓废、学宫故在旬浒,亦圯于水。琳始改迁县署于今治所在,并移学宫于县西高阜处(即今文庙)。功未竣,因劳致疾卒于官。(纂光绪《旬阳县志》、乾隆《兴安府志》)

罗华

旬阳人,成化七年(1471)举人,学问博洽,才器堪应繁剧。任云南南宁县知县。著有《杜律赓集》行世。(录光绪《旬阳县志》)

王坪

失里籍,成化七年(1471)以进士知金州。才干优长,有吏治才。先是金州文庙在州治南崇道街,永乐十四年(1416),汉水涨溢。文庙被淹,房屋多坏。成化四年,知州高嵩修罅补漏。明伦堂故在文庙大成殿后,因高嵩去任而未修葺,倾圯尤甚于文庙。八年,知州王坪再加修葺文庙,使之一新。迁明伦堂于文庙西。堂前为进德、修业二斋;东西相向为大门、仪门,直达崇道街。规模始备。(纂《兴安州志·学校志》)

唐桢

金州人。由监生擢山东馆陶县知县,称循吏。成化九年(1473)迁高唐州知州。抑豪强,革积弊,吏胥震慑。更除境内水患,于州北开渠疏导洪水人董固河,民赖以安,日渠为“唐公沟”。(纂道光《安康县志》)

刘明

四川灌县人,成化七年(1474)以乡贡士任汉阴县知县。汉阴儒学,永乐中教谕梁萼始修,旧称大成殿。规制未备,刘明莅任,即于大成殿旁创建两庑,前为戟门,戟门旁列名宦、乡贤二祠,中为泮池。池外东礼门,西义路,中为棂星门。规制始备。庙貌尊严,士林改观,邑人德之。(纂乾隆《汉阴县志》)

谢文

字显通,金州人。成化十年(1474)举人,十四年成进士。巡阅通州、竹木、居庸诸关军耗,以及长芦盐法漕运,四川边储。所至,划弊纠奸,不避权贵。杵当道,迁河间府知府,善析狱,案无留牍。岁饥施赈无遗惠,终山东参政。(纂《陕西通志》、《大清一统志》)

朱麟

四川雅州人。成化十年(1474)任汉阴县典史,知县刘明创建庙学,朱麟奉命监修,汉阴文庙之建,其功称最。(纂乾隆《汉阴县志》

安章

太原人,成化十年(1474)莅任平利县知县,时县治初创建,规模狭小,编竹为墙。垒土作阶,朴陋苟简。安章莅任,毅然以兴废举敝为己任,乃曰:“为政首务,莫先于兴学校,事神祗。”于是改修庙学,以为育贤之所;创建行台,以为上级官员来县了解政情和民风之所;修理城隍庙以司幽政。盖元天观以福生灵,庶务颇振,将要修建县宇公署,而以故去任,士论惜之。(纂乾隆《平利县志》、刘博撰《重修平利县治碑》)

马镗

字升庵,金州人,原籍西安咸宁。明成化十一年(1475)贸于金州郡城,爱其山水秀美因家焉。业商致富,汉中城固。楚之均州皆有肆号,而镗不矜不骄、和平率物,持筹公平、锱铢不较,故上下咸称贤达人也。弘治二年(1489)卒于金州,城固进士四川兵备道副使黄九成(字少澜)为撰墓志铭,称其:“乐居妫墟,业商城固,存心慷慨,制行贤良。”并作铭赞曰:天命恒性,其生也直;敦睦族人,恩之兼执;克孝考妣,资财不私;裕后光前,齿德莫及。”(纂黄九成撰《明故耆老升庵马公镗墓志铭》)

王延龄

山西浑源州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任旬阳知县,成化八年汉江涨溢,县治倾颓,学宫故在旬河之畔,亦圯于水。前知县杜琳改建县署于今治,并移学宫于县西高阜。功未竣而卒于官。继任王延龄续修并拓展之,听政育才,永无水患。延龄在旬,慈惠爱民,讼简盗息,与民相安,旬民咸称好官。人名宦祠。(纂《兴安州志》)

张翔

失其里籍。明成化十一年(1475)任石泉县令。石泉旧无城,以汉水为池,倚为险要。其东北为阜,人家散居如晨星。成化十七年(1481),岁大熟,民吁修城。翔因势斩筑,覆以砖石,而为石泉建城之始。(纂《陕西通志》)

赵相贤

内黄(今河南安阳)人,成化十二年(1476)任平利县知县。时前任知县安章忙于振兴庶务,未暇修建县宇。相贤莅任,即开始修建公署,命工师,采大木作厅事三巨楹,左建库藏,右修幕厅,东西旁列六曹,限以中门。门外建谯楼,设监狱,民乐趋其事。规制遂得完备。于是创建府馆,修理铺舍,县治焕然一新。(纂乾隆《平利县志》、《重修平利县治碑》,刘博撰文)

普晖

山西垣曲人,景德间中乡举,成化十二年(1476)任白河县知县,性明敏,能举事。十四年金州知州郑福延请撰写《金州志》,为金州首部志书。十五年以政声卓异,迁山东按察佥事。大臣迭荐有经济才,将大用,卒。士论惜之。(纂《中国人名大辞典》、《金州志序》)

郑福

字伯祥,深州(今河北深县)人,成化十三年(1477)因获嘉治,有殊绩出为金州刺史。察民利弊,次第施行。先省沃土。课民树桑棉、艺菽粟,下令曰:“尔寒我寒之也,尔饥我饥之也,尔力此可免矣。”继修庙学、鸠民斩材、陶砖瓦,下令曰:“尔愚我愚之也,尔顽我顽之也,习此可变矣。”第二年筑堤防汉水,又疏浚陈、施二沟水入黄洋河以分其势。度东西南三郭隙地,搆屋数百楹设市廛、集商贾,数年间,阙阅鳞次。城西七里沟多虎患,福令剪荆擒捕,矢于城隍神曰:“勿容虎食吾民,吾躯亦可饱虎”,猎人旋杀五虎以献。神滩巨石横江,为舟楫患,郑福别疏河洪,棹如安流。朔望燃檀(香)自矢曰:“口而不心欺天也;幽而违显罔人也;私而胜公负国也,蹈是天必厌之。”迁浙江佥事,民为立祠刻石纪其政。(纂《兴安州志》、道光《安康县志》)

刘伦

济宁(今山东巨野)人,成化十四年(1478)任平利知县。平利县治旧在今老县,规模狭小,编竹为墙,前知县安章始创建行台,改修庙学,建立坛庙。继任知县赵相贤继建之。至刘伦莅任,增修庙学,新立廨宇,修门垣,置钟鼓以定更漏;建仓廒以广储备;设桥梁以通往来;开市肆以集商贾,课士劝农,不逾年完旧益新,视前为盛,而政通人和,虽通都大邑亦不多让。(纂乾隆《平利县志》、《重修平利县治碑》)

张大伦

四川成都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典试山西转汉阴县县令。时县制未备,大伦崇广学舍,增修公署,疏月河,开渠堰,创县志,邑务一新。其剔蠹旌善,维风范俗,爱民好士,不愧古之循良。升徽州知州。(纂《陕西通志》、康熙《汉阴县志》)

阴子淑

四川内江人,成化十七年(1481)以进士知金州。平易近人,时州中婚丧多铺侈,延僧请道,竞相斗靡,甚有倾家败产者,公莅任正婚丧,禁浮屠,风俗为之大变。旋又均徭役,减民之负,令民谦让。晋浙江佥事。(纂《兴安州志》)

谭绶

金州石泉人,成化十九年(1483)举人。弘治九年(1496)任安州(今河南北满城)知县,为政平易近人,父母去世离职返乡,无资斧,士民助之。服丧满,晋湖广襄阳府知府。(纂《畿辅通志》、道光《石泉县志》、雍正《陕西通志》)

徐铎

浙江余姚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任汉阴县典史。是年县治遭大火倾圯,贷于民居。明年知县张大伦莅任,谋于徐铎、李顺辈,议重建而更新之,徐踊跃从事,心身俱瘁,历时三载。以间计者若干,并幕厅、吏房、仓库及社学、教场皆渐次以备。旋调周至教谕,人多念之。(纂康熙《汉阴县志》、《兴安府志》)

高贞

金州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岁贡,授高唐州和州,省刑薄敛,兴利除害,吏民爱之。(纂《兴安州志》)

鲁得之

字望溪,金州秦郊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擅书善画,工古文辞,官湖广道监察御史。謇谔不阿,以劾珉王下狱,寻释出。知吉安知府,有惠政。常从周小泉游,湛深儒术,值刘瑾乱,家居讲学,从而问道者履满于庭。高陵吕仲木(柟)避宦官刘瑾之乱而寓金州,时与得之就正所学。著有《周易管见》二卷、《语录》一卷、《奏疏》三卷、《杂著》一卷、《诗集》六卷、《望溪文集》八卷。(纂道光《安康县志》、《鲁氏家谱》、《中国人名大辞典》)

李昆

字永裕,河南汴京人。明弘治元年(1488)进士,官陕西佥事,迁布政司少参分守关南道。捐俸修金州文庙。补葺郡西石堤。工诗,有集行世。历礼部侍郎,累官兵部左侍郎。(纂《明史》、《兴安州志》、《陕西通志》)

史仕晞

字国阳,号寅斋。浙江剡县(今嵊州市)人。弘治戊申(1488)以举人拜官知陕西金州。政尚恬良,不事椎击。适农民军首领刘通馀部小王洪等起义,占据平利,势在蔓延本州。总兵赵某计无所出,闻唏在州有伟略,乃询其谋,唏曰:“事在徐图,以觇其势之顺逆。”遂戢兵伏谋,俟时一鼓而捷,渠魁授首,四境以宁。诸公交章荐上,将荷褒擢,适父丧,解职还。(纂《明故陕西金州知州史公墓表》、《金州知州史公小传》)

罗循

字遵道,白河籍吉水人。勤奋好读,冬夏不辍。弘治八年(1495)乙卯科乡试举人,十二年(1499)己未成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宦官刘瑾门,循悉罢其官事。历知镇江、淮安二府,迁徐州兵备副使,咸著声望。(纂光绪《白河县志》、《涌幢小品》)

唐希介

山西阳曲人,由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弘治八年(1495)改为汉阴县知县。汉阴县城卑隘,拓展城池周四里。又兴学校,厚风俗,民戴其德。官至按察司副使。(纂康熙《汉阴县志》)

李应和

四川大竹县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由商洛道兼摄关南道。于秦郊铺创建社仓,以备凶荒。民谣曰:“公晚来,王佐才;兴社仓,民安哉。”事见金州学正敖翔《秦郊社仓记》。(纂《明史》、《兴安州志》)

张凤翔

字光世,号伎陵子。旬阳县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户部主事。生有异质,目羞日短视,然暗处则反明,虽灯月之下犹昼也。左手横书,兴到笔飞,瞬息满纸。与李梦阳同举于乡,又同官户部主事。凤翔声名出李上,尤为大学士杨一清(邃庵)所器重,求识面者无虚日。以疾卒于京师,年仅三十岁。李梦阳经纪其身后事,归葬于旬阳,复上书孝宗皇帝,请养赡其衰母孤儿,得允所请。嘉靖时,有马考功者,辑其遗文七卷,日《伎陵集》。(纂《陕西通志》、节录李梦阳《空同集·张光世传》)

董学诗

安康董诏九世祖。山东高唐州人。明弘治间为旬阳县知县。廉洁白守,爱民勤政,清德人不能及。秩满,贫不能归,遂家于旬南水磨(乡)长城下。后世始徙居安康,为安康籍。(纂光绪《旬阳县志》、《董氏家谱》)

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