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52

第52章 近现代(16)

原名伟麟,广东省兴冈县人。民国5年(1916)启蒙于兴冈县罗冈新民小学,民国18年(1929)毕业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德文科。民国20年(1931)考人中山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任病理研究所助教,外科助教兼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医师,在设备条件异常简陋的情况下,施行胃大部切除手术获得成功。将德文“病理学理论综合杂志”所刊《近距离枪伤的鉴别》一文译为中文,在《中华医学杂志》全文登载。民国27年(1938),日本侵略者逼近广州,中山医学院向云南集体转移,袁博之受同学赵立群(国民党中央军校第7分校军医处长)之邀来到西安,先后担任分校临时医院中校外科军医、院长、医务处长,上校卫生科长,民国30年(1941)以后,历任陕西省医学专科学校副教授,陕西省立医院外科主任。撰写《漫谈急性阑尾炎》一文,发表于“陕西卫生通讯”。1949年西安解放,9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聘任他为专科医生训练队外科教授。1950—1969年底,先后任陕西省军区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陕西省第一康复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受命示范甲状腺切除手术、胆囊切除、总胆管探取石管引流术,乳癌根治术等均获成功,受到好评。1959年被推选为宝鸡市政协委员,1964年,撰写《20例甲状腺机能无进症手术治疗一重点论证术后采用氯丙嗪冬眠法防治术后甲状腺危象》,在省论文交流会上赢得好评,并载入《陕西省医学技术论文汇编》。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革命,1970年1月,下放到平利县八仙区卫生院,遂扎下根来。勤恳医事,为单位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外科医师。1973年平反,恢复名誉,调至平利县医院工作,任外科顾问兼平利卫校教员,遂到晚年,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1982年晋升为外科主任医师,被推选为安康地区医学会名誉会长。积极参政议政。1990年5月病逝。(纂《平利县志》,三秦出版社1995)

梁唐晋(1910~2005)

原名梁鸿江,又名恨天,汉阴县城关人。1921年人省立第七安康师范读书,1925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学习。1934年去北平旁听许德珩教授的社会科学,与进步人士接近,在党组织指示下,曾组织“读书会”。“五·四”运动爆发后,秘密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37年在上海参加苏联人茹可夫情报组,“八·一三”事变后,辗转回到西安,和乡友刘寅初创办《打击》半月刊杂志,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同年冬天,和刘寅初返回家乡,在汉阴中学任教,旋被聘为教导主任。用师表的身教和带回的进步书刊,鼓舞青年人的爱国热忱,被反动派觉察。遂秘密离校,奔赴延安。1938年下半年,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政治教员研究班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晋东南任“抗大”一分校教员,1940年调山东,辗转鲁南。1944年在山东战时工作委员会建国学院任指导员兼教员、山东大学辅导科科长。为防日伪军扫荡,转移到山东海滨山区。在山东工作期间,曾创作了大量诗歌,如《建国学院校歌》、《你也许想不到》等,用歌声去唤醒敌占区同胞,鼓舞他们树立抗日必胜信心。1944年南下武汉,曾任南下行军大队副队长、党委委员。1948年任中原人民政府教育部督学、中原大学二分部主任。1949年8月,根据中央中南局决定,派他和谢芳春到广西筹备创办广西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开学,他先后任“革大”秘书长、教务长、党委书记等职。主持“革大”的工作。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任命,梁唐晋出任广西师范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并兼任广西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大跃进”时期,曾下放任广西全州县委书记。后又调广西农学院任副院长。1964年调中央党校学习,回广西后,任广西林学院院长、广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等职。1994年9月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离休。离休后寄情书法,爱好诗词,著有《唐晋诗歌选》、《广西革大校史》、《熔炉》等。他的墨宝收入《百名寿星书法集》,他的业绩已收入2004年《陕西英才》一书,是蜚声陕西和广西的著名老教育家。(节《陕西英才》、《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姚保贤(1910~1993)

砖坪厅滔河人。12岁随父学医,凡中医内外科、妇科,无不刻苦学习,对华陀240味,李时珍360味药性,运用自如。复拜田兰平、施学品深入学习小儿推拿,同行具一味之长者,皆虔诚求教。因此,集草药草医、中药中医于一身,打下极扎实医学功底。20岁开始行医治病,常年累月活动于大巴山区,治病数万人次。他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功,患者李启明病危。已不能说话,经他精心治疗,很快就又重能干活;患者石英,声哑三年,他药到病除。小儿推拿更是一绝,茨竹祝某之子,患小儿惊风,窒息两天。推拿两次,生命复活。类似病例,在茨竹不下20例。姚还从山区缺医少药情况出发,问学兽医,先后治愈畜病2.5万头。在省、地中医兽医经验交流会上,将祖传秘方和自己研制的草药方剂8个方子献出,编入《陕西省兽医经验汇编》。姚保贤医术高明,医德也很高尚。始终遵行“行医济世”祖训。其在医治妇女不育症,生孩子后收鞋一双为谢礼的规矩被传为佳话。治病时,不勒措患者之家,不轻取分文份外之财,受到山区人民的信赖和爱戴。而成为遐迩闻名的良医。(节《岚皋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庞齐(1910~1990)

原名庞锷,字蕴铎,安康新城人。1927年入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不久即转入西北军无线电学校,提前毕业,参加北伐。1936年考入黄埔军校高教班,后任冯玉祥将军作战参谋。转战抗日战场。1943年人国民党陆军大学和兵学研究院深造。1949年任陆军大学少将兵学教官。重庆解放前夕,拒绝随蒋去台,参与起草陆军大学起义宣言与护校活动,毅然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此后长期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历任西南军区高级参谋、南京军事学院教员、研究员。主要编著有《于佑任诗歌萃编》、《孙子兵法探析》、《锦绣河山万里行》,参与编辑《冯玉祥选集》、《中国军事史》、《古代兵法选辑》、《武经七书注释》等。(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刘式金

字幼宾,镇坪县人。宣统二年(1910)由优附生人陕西优级师范博物科毕业,奉旨奖给师范科举人,并加中书科中书衔。品正行端,才华蕴藉。先是县丞杨文濂奉限纂《镇坪乡土志》,以备陕西宪政编查暨通志局采辑之用,前后两次纂修,皆因限制不严,考核不精,未曾定稿。适式金为母守墓在籍,诏充《陕西通志》镇坪县采访主任,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编次,而成《镇坪乡土志》三卷,凡十篇。民国二年(1913)授紫阳县知事。(纂《镇坪乡土志》、杨家驹《紫阳县志》)

唐宪尧(1910~1984)

字俊章,石泉县人,著名二黄琴师。建国前为石泉城关自乐社骨干成员和城关抗建剧团最后一任团长。他自幼酷爱二黄戏,耳音聪灵,记忆力特强。年青时代就掌握了工尺谱,熟记二簧调式及唢呐。丝弦曲牌、板头、锣鼓谱及民间小曲等百余首(段)。他善操胡琴,并了解掌握月琴、三弦、琵琶、唢呐、笛子、箫等乐器的演奏技巧;能伴秦京剧、高台曲、秦腔和地方民歌小戏;能司鼓打板,又妆扮花旦、彩旦,登台演出。他演奏胡琴音纯色美,委婉清丽,听家深感顺畅舒心,唱家倍觉轻曲自如,接腔送调,丝丝入扣。如他演奏汉调二黄西皮和二黄调慢板前奏、过门,在风格、色彩、旋律和节奏变化上别具一格;由他设计唱腔并排导的《虎狼异》、《十五贯》、《胭脂案》等,老曲新调。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为移植剧《岳飞》设计的音乐唱腔,既不失地道汉调二黄韵味,又对旧有程式进行大胆突破,下功夫塑造同剧情相吻合的音乐形象,艺术效果颇佳。他热心关怀戏剧事业,1982年在病榻上口述经他改造并独具风采的[大拜寿]、[哭皇天]等数十段曲谱。(节录《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

张蕴锐(1910~1987)

安康县政协第七届常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安康县志》特邀编辑。张蕴锐祖籍陕西大荔县,后迁居安康新城。11岁时丧父,半工半读,学业不辍。上联中时加入国民党,后任省立兴安师范附属小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蕴锐与汪更生等人创办《雪耻报》,宣传抗日。1936年以后,先后担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员、宁陕县党务筹备员、安康县党部书记长兼“中统”安康区调查专员、省监察委员会常委委员。1947年,解放前夕,在安康自卫团起义的过程中做了有益的工作,安康解放后,张蕴锐被确定按起义人员对待。“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逮押,1979年得到平反,并担任安康县政协常委。张蕴锐晚年,拥护共产党,关心地方建设,参加经济史料的整理和研究。1981年,提出“不能排除洪水对安康县城威胁的危险性”的建议,安康行署以送阅件批转地县领导参考。1983年特大洪灾后,又撰写了《吸取洪灾教训,建设美好安康》的意见。他为发掘整理地方史料直接提供文字、口碑资料达数十万字,人称“活档案”。1987年因摔伤卧床,在病痛中撰写“原国民党安康县党部组织沿革及活动概况”的史料,病危中勉力为《安康县志》稿写下他一生最后几页文字——“关于文物志、交通邮电志的勘误意见。”在清理遗物时,他床头遗留部分诗词手稿,反映他晚年的思想、情感。有一首反省自己过去的诗:“昔时显达漫须夸,富者天堂穷失家。多少人间罪恶事,尽在青天白日下。”1983年5月,他参加县政协组织的参观考察,归来写道:“难忘鹑衣旧时结,今养群雉乐开怀,温饱皆缘政策好,况复白手起楼台”。1987年4月,获悉旧时友人杨遁儒、姚寄兰、王明善、董之勤等在台湾亡故,赋绝句《悼去台诸亡友》:“劳燕分飞四十春,可怜咫尺断音尘。招魂不返空惆怅,还念他乡未归人。”向往祖国统一大业。(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沈启贤(1911~?)

原名沈继禹,汉阴县双乳镇人,民国十六年(1927)毕业于汉阴高等小学,毕业后,投笔从戎,1930年参加杨虎城第十七路军随营学校接受培训,被选派到安康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师生中地下党政治宣传影响,对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有了初步认识,毕业后,分配到省驻安康警备二旅四团一营二连任排长,1931年开始秘密进行兵运活动,并与何振亚等11位思想进步的排长和战士秘密组织“陕南人民抗日救国赤卫队”,草拟了八条《抗日救国宣言》,被推选为赤卫团主席。1935~1936年,沈启贤在一名赤卫团员泄密被捕后,决定掩护何振亚处死反动连长,率一个连起义去找红军。何振亚起义后,队伍迅速扩大,但找不到红军,又缺少武器和粮食,加上国民党军队围剿,处境十分困难,迫不得已接受安康专员魏席儒收编为保安大队。沈启贤在收到何振亚处境困难的来信后,立即写信给在北京的族弟沈敏,要他找地下党联系挽救这支起义部队。沈敏回西安找到地下党员杜瑜华和杨江。他们向“中共西北特别支部”负责人谢华汇报何振亚起义情况后,被派去陕南与何振亚联系,商量决定于1936年3月举行第二次起义,并命名为“陕南人民抗日军第一军”,从此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党军团部因何振亚起义问题,对沈启贤产生怀疑和警备。沈启贤不得不紧急率领另一个连起义。遭到国民党一个营和保安队的追堵围剿,起义部队被打散,沈启贤和五六个战士在河沟水中躲藏了几个小时,才在老百姓的帮助下逃出包围,与何振亚起义部队会合。1936年西安事变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十五军团警卫团,沈启贤任警卫团参谋长。不久奉命开赴延安整训,到达延安后,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重视,特派任弼时同志前往慰问,并传达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此部队的建制永远保存(已载人军史)。红十五军团首长特别为这支生力军举行了欢迎仪式,还宴请了何振亚、沈启贤、杜瑜华、沈敏等主要负责干部,并派老红军李雪三任该部政委。1937年2月,经徐海东司令员和李雪三政委介绍,沈启贤、何振亚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随政治部主任王首道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被留校任区队长训练班主任,还代理“抗大教员训练队”队长。他一直渴望上前线杀敌,曾写信给毛主席,请求批准他去前线参加战斗,没料到第二天警卫员送来了回信,毛主席在他的信上批示:“你要求上前线的愿望是好的,可持此信送给王稼祥同志,请他安排。在未批准前,你仍要安心做好工作。”1939年5月,沈启贤接到军委调令,去华北八路军344旅报到。先后担任八路军344旅教导营营长,新四军十旅参谋长兼十旅29团团长,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和军政委员会书记,在敌后根据地率领部队和群众,坚持与日寇和汉奸、伪军进行顽强斗争。1945年日本投降后,沈启贤奉命率新四军先遣侦察部队进军东北,为后续大部队进军东北扫清障碍。解放战争时期,沈启贤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五师师长,参加了围攻长春、攻克农安的战斗,配合独二师,攻克德惠县,控制长春机场,击落击毁国民党军队运输机数架,总计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1948年任“四野”49军147师师长,参加了辽沈占役,解放法库县,攻克铁岭,配合主力攻进沈阳城,歼敌3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参加了平津战役,攻克塘沽,歼灭国民党一个后备师(3000人)。1949年任四野49军145师师长,参加渡江战役,解放沙市、常德、澧县后,进军广西,任平乐军分区司令员,总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000人。抗美援朝期间,沈启贤任志愿军39军参谋长。1950年10月20日夜,奉命第一批跨过鸭绿江,阻击美军西进入侵中国。39军在美机地毯式轰炸扫射下连夜进军,在朝鲜云山地区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仗“云山战斗”,重创美军号称“常胜军”的一个团,俘虏美军2000人,缴获飞机四架和大量军用物资。还歼灭李承晚军一个师,接着部队南下,收复沦陷的平壤城,智渡临津江,攻克汉城。国际上评论说:“大震军威,大震国威,震惊世界。”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因39军抗美援朝战功卓著,特授予沈启贤获二级“朝鲜自由独立”勋章。1951年,志愿军39军攻克汉城后,移防休整期间接到军委任命他为“中国空军参谋长”兼“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参谋长”的调令,从此他由陆军改行成空军。1952年奉命调往南京军事学院,负责创办空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