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常识农村普及读本
45430300000012

第12章 对垒与争锋——博弈中的经济学(1)

对垒与争锋,智者为王。博弈,就是一种典型的对垒与争锋。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的经济学现象。博弈即有输有赢的游戏,是生活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一种简化的生活模型。生活离不开博弈,生活总会有输赢。

“神奇纸片”造就的笨蛋——最大笨蛋理论只懂得赌,而不懂得用智慧去赌的人终究会成为最大笨蛋。要做胜利者,就要学会用心智和判断力去赢对方。

一天,几个骗子用一些所谓的面值为一元的纸片对一群傻瓜说:“我们的纸片是非常神奇的,它就好比一座金山,而且这座金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但增高。也就是说,只有你们拥有了它,它们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升值。而你们得到这些纸片只需要很少的钱:每张10元即可。”

傻瓜们听了,非常高兴,于是蜂拥而上,争相购买这所谓的“金山”。片刻,骗子手里的纸片就被抢购一空。买到纸片的傻瓜非常高兴,心想,这么值钱的纸片一定还会吸引很多人购买,于是决定以更高的价格抛售出去。与此同时,部分没有买到的傻瓜非常渴望能够得到如此值钱的纸片,于是纷纷以20元、30元甚至更多的钱从买到纸片的傻瓜手里争相购买,即使要他们交很多的手续费也十分乐意。他们认为一定会将这些纸片以更高的价格抛售,所以信息十足的等待买家,可是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这些所谓能够升值的纸片其实就是废纸,根本不值一元钱。于是,购买纸片的人都成了傻瓜,而以更高价格购买纸片的人则成了最大的傻瓜。

这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博弈,每个人似乎都很聪明,因为他们懂得将别人当作自己获胜的筹码,可是又难免被别人当作筹码。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凯恩斯提出的著名博弈理论——最大笨蛋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

凯恩斯在1908~1914年间,一直靠讲课赚钱,因为他希望日后从事学术研究时不会受到金钱上的困扰,他讲的课有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证券投资、公司金融等,当时的凯恩斯可以算作讲师中的楷模,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

可是,即使这台机器不停的转,始终不能积攒多少钱,他千思万想,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于是在1919年8月,凯恩斯在向别人借了几千英镑后便开始了他远期外汇的投资。没想到短短4个月时间,他就赚了1万多英镑,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三个月后,凯恩斯居然把借来的本金和转赚到的钱全部赔在了他的投资里。经过7个月的挣扎和努力,凯恩斯开始涉足棉花期货交易,在此项交易中狂下赌注,最后终于一举获得成功。接下来他在期货品种中做了大量的贸易,而且赚的了很多钱,并逐渐涉足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努力,他已经变成了大富翁。直到1937年生病,才金盆洗手,但他已经为自己积攒了享用一生的巨额财富,而且还在经济学的历史前进中留下了自己投机总结出的赌经——极富价值的最大笨蛋理论。

犯错不是投资者目的,目的是期待一个更大的笨蛋来替代自己,并且从中得到好处。没有人想当最大笨蛋,但是不懂如何投机,往往就成为了最大笨蛋。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投资和投机避免做最大的笨蛋呢?

答案可以从凯恩斯的一节投资课里得到。在一次讲投资课时,凯恩斯讲到过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果让我们从100张照片中选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脸蛋,最终的获胜者所选的脸蛋是由大家投票来决定的,如果能够选中,则会有奖。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游戏实际就是一场赌博,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赌博能够获胜呢?很简单,在选择脸蛋时,首先要猜测大多数人会喜欢哪张,然后选择可能喜欢人数最多的那张,而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也就是说投机行为应该以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为前提,猜对了大众的想法,也就赢了投机。

不同的事情通常会蕴藏着同样的道理,即凯恩斯讲的小游戏和期货与证券中的博弈一样。比如,为什么我们在不知道某股票的真实价值时,居然会花几十元钱购买?那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想一定会有人花更多的钱从自己手里购买,这就像故事中的傻瓜一样,即使自己购买的东西原本是一文不值的,也愿意出高价购买,这是因为我们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出现。如果判断正确,就很肯能创造出了一个最大笨蛋,但如果判断失算,自己就将成为最大的笨蛋。

所以,要想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最大的笨蛋,除了需要深入的认识自己外,还需要对别人心理的准确猜测和判断能力。

世界上的天才毕竟是少数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成功或者失败,但是很多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失败,而是将失败归罪与“偶然发生”,跌倒后爬起来不假思索的往前冲,其结果往往是“在哪里爬起,就在哪里再次摔倒。”只有那些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人才懂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总结规律,使自己聪明起来,不再一次次成为最大笨蛋。

经济学家

阿瑟·奥肯(Arthur M. Okun)

阿瑟·奥肯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城人。195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经济学。1961年。被邀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64年,他又被聘为约翰逊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68年被任命为该委员会主席。他倾向于凯恩斯主义派,长期以来致力于宏观经济理论及经济预测的研究,并且从事于政策的制订及分析。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 “可能产出额”的“奥肯定理”。代表著作有:《繁荣政治经济学》、《平等与效率》、《不公平的市场:如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公平问题》。

做股市中的聪明小猪——智猪博弈

如果敌我力量悬殊,要想战胜对方,就应该运用智猪博弈的经济学理论,利用身边合理的有利条件,为自己服务,争取在风云变换的股市上征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高明的管理者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为自己服务。“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职业经理人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十分常见,却很少为小企业的经理人所熟识。

股票市场风起云涌,跌宕起伏,作为散户应该如何才能在风浪中获胜呢?

实际上,证券市场就是一个博弈场所,是一个集体博弈的场所,在我们看来,似乎占有优势的是大户,而对于小股民来说,赚钱似乎很难,而实际并非如此。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在一个很大很长的猪圈里面养了两头猪,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的一端放了一个踏板,另一端放的是食槽。如果一头猪去踩踏板,另一头猪就有机会首先吃到另一端落在食槽的猪食。当小猪去踩踏板,大猪肯定会抢先大猪吃到猪食,而且当小猪跑过去,猪食已经被大猪吃光了。如果是大猪踩动踏板,则小猪就会第一个吃到食物,但是它吃的速度没有大猪快,所以当大猪跑过去还能迟到槽里的残羹。还有有一种方法就是大猪和小猪同时踩踏板,然后同时跑过去吃食。

假设,每踩踏一次踏板,将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流进食槽,踩踏板后跑到食槽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当大猪和小猪同时踩踏板,再一起跑过去吃食,大猪可以迟到7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可以吃到3个单位的猪食,二者同时减去消耗的2个单位的猪食,结果大猪净得5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净得1个单位的猪食。

如果小猪踩踏板,大猪等着吃,那么大猪将会吃到10个单位的食物,但是小猪吃到的单位数为零,而且它跑到食槽前需要消耗两个单位猪食的能量,也就是说,小猪不但得不到猪食还会亏损2个单位的猪食的能量。

如果大猪踩踏板,小猪先吃,那么小猪吃到4个单位的猪食,而大猪及时赶过去可以吃到6个单位的猪食,然后减去它跑过去需要花费的两个单位能量,最后,二者各得到四个单位的猪食。

如此算来,小猪肯定不会首先去踩踏板,而大猪为了不让自己亏损太多,自然会主动踩踏板。这样一来,大猪每次都是奔忙在踩踏板与抢猪食之间,而小猪可以“搭乘便车”,坐享其成。回到我的股票市场,庄家就好比大猪,而散户就是小猪,由于庄家比散户的掌控能力更强,因此,他的操作权就更有力量。庄家有比较选择的优势,但是作为小猪的散户,要想获利,聪明的做法就是等待庄家去“踩踏板”。因为如果二者谁都不去“踩踏板”,最终损失最的一定是大猪,因为庄家在股价低迷时买进的大量股票,已经付出了很多资金和其他成本,如果不等价格上升就撤退,最终的亏损会非常大,但是散户的亏损就很小了,基于赚钱的目的,大猪,也就是股市中的庄家一定会坚持到底,而且会尽量抬高价格,以求股票增值。这时作为散户,就会追加资金,让“大猪”尽力抬高股价,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作为散户,没有实力承担太多的炒作成本,所以就应该利用自己手里资金灵活、成本小、不怕被套牢等优势,静静等待“大猪”们为自己服务。所以,散户并非总是处于炒股的劣势地位。关键是要学会做一头聪明的“小猪”,坐观“大猪”奔忙,在“大猪”们抬高股票价格后,获取利润。

经济学家

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托马斯·谢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21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美国财政部,为杜鲁门政府做过顾问。曾在哈佛和耶鲁教过任教授,并获得了哈佛大学退休名誉教授的称号。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医学院的荣誉会员及艺术科学学院会员,并担任过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和东方经济学协会主席。获得过RAND政策分析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塞德曼政治经济学大奖和国家科学院奖。谢林是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因在博弈论方面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走不出囚徒困境的鹬鸟和河蚌——寻找商场双赢商场离不开战争,更离不开合作。遇到激烈的竞争时,懂得站在“双赢”的高度分析问题,讲究协作的技巧,这样才能避免在血雨腥风中蒙受更多的损失。

柔和的阳光洒满大地,一只河蚌慢慢地爬上河滩,张开两扇椭圆的甲壳,慵懒地享受着阳光的温暖。正当它悠闲惬意的时候,一只鹬鸟从远处飞来,落在了不远处的水草中。鹬鸟迈开又细有长的腿,伸着尖长的嘴巴,仔细搜寻美餐。这时,它突然看到了前面张开甲壳的河蚌,于是急速冲了过去,捉住了河蚌那鲜美的肥肉。河蚌也不逊色,它见鹬鸟捉住了自己便采取紧急反攻措施,将自己的甲壳合住,紧紧的夹住了鹬鸟的长嘴巴。鹬鸟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有将嘴巴从河蚌的甲壳中挣脱出来。

二者相持不下,鹬鸟威胁河蚌说:“你不张开嘴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一定会被晒死的,我劝你还是识相点,张开你的甲壳。”河蚌不甘示弱,反击到:“我就是不张开甲壳,我要死死的把你的嘴巴夹住,让你今天出不来,明天出不来,最终憋死在沙滩上。”就在这时,一位老渔夫路过河滩,看见鹬蚌的争斗,于是将二者抓起,带着满腹收获的喜悦离开了。

在这场寓言故事的博弈中,鹬鸟和河蚌想到的都是各自的利益,而忽略了彼此间存在的现实联系,争斗时,又忽略了双方的共同敌人——渔翁。在这场看似合理的行为中,却隐藏着不合理的的自私想法,二者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各自产生了自私的心理,缺乏合作意识的鹬鸟和河蚌也难怪成了渔翁的“阶下囚”。这个故事讲的其实就是博弈论中的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经典的案例,耐人寻味,引人深省。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囚徒困境”呢?“囚徒困境”的产生是源于两个囚犯的故事:两个囚犯曾经一起做了坏事,最终被警察抓获。为了不让这两个囚犯传口供,警察便将其分别关在了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中,然后逐一进行审讯。(这时,两个囚犯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与警察合作,供出他的同伙或者用保持沉默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同伙。)

两个囚犯知道,只要双方都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警察一时不能找到有利证据,他们就会在一定期限内被释放。但是警方也知道,必需给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想方设法让其中一个人背叛另一个,这样就会成功破案,而且告发者可能将会无罪释放;如果两个囚徒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则都会被按照重罪判刑。(这两个囚徒应该怎么做呢?是互相合作还是彼此背叛?表面上看,他们应该合作但是实际上,他们必需考虑自己做出决定的同时,对方会怎样做。)这时,其中一个囚犯觉得自己根本无法保证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最终无罪释放,让自己独自承担牢狱之灾。但是他又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瓜,肯定也会这样想,所以这个囚犯做出了一个自认为很理性的决定:背叛同伙!可是他的同伙根据一样的逻辑推理,也做出了背叛对方的决定。结果可想而知,就是两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坐牢。

我们再回到“鹬蚌相争”的故事中,从博弈论的角度看,鹬鸟和河蚌就像是两个陷入困境的囚徒。当彼此都陷入困境时,必须做出决定来化解困境,可是在自私心和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它们都选择了自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可是没想二者最终却遭遇了同样的结果——被渔翁捕获。它们只是理性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没有从双方共同和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他们能够彼此合作,互惠互利,最终两者都不会损失,对于鹬鸟和河蚌来说,没有损失其实就是一种利益的获得。

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因此在博弈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囚徒困境”,要想走出“囚徒困境”,不被其羁绊,就要实现合作的双赢。“双赢”是现代企业中经常提到的字眼。在充满血腥的商战中,企业之间通常会有合作和竞争,陷入类似于“囚徒困境”的两难境地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困境面前,需要的是相互的了解和彼此的信任,在彼此建立了信任的基础上拿出百分百的诚意与对方互相合作,但是如果彼此存有私心,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则最终将会陷入糟糕的境地。别忘了,与你绑在一起的人和你一样——不是傻瓜。

经济学家

斯坦利·杰文斯(Stanley Jevons)

斯坦利·杰文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边际效用学说”的创始人数理经济学派早期代表人物。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即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曾获伦敦大学的农学学位和文学学位。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原理》和《煤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