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培养成才
45431700000021

第21章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兴趣(4)

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有想象的参与。创造性学习,就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想象具体化,如此才能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系统内容和牢固地掌握知识。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无法进行任何创造性学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从来都是我们进行创造性学习与活动的“设计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开始接受知识时,借助想象力,总是要受到一种类似事物的启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加工,进行联想和思维的积极活动,从而领会知识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在考试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没有想象的参与,任何学生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都是不可思议的。

3.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与追求,孩子时期,是为实现这些梦想与追求开始奠基的重要阶段。当今的时代,最需要的便是创新型人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缺乏丰富想象力的人是不具备资格的。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推动着发明与进步,概括着当今世界的一切。

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在开发人的创造才能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广大孩子都成为创造与创新型人才,孩子绝不可忽视提升自己想象力的训练。

一般而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知识的人,往往比知识贫乏的人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为所有想象的素材与源泉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因此,引导与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加生活阅历和经验,不仅对丰富想象力,提高学习成绩有益,更对未来人生有巨大的帮助。

引导孩子“乐学善问”

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时,可从引导孩子的“乐学善问”入手。它是提高孩子学习效率和开启孩子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若想让孩子发挥出最佳的学习效果,父母一定要设法使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尤其在孩子学习时和学习前,更要维持好孩子的良好情绪。如果必须批评孩子,最好选择一个避开孩子学习的时候,并尽量做到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心悦诚服。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经反复检测发现:人的大脑存在着多种互不相关的智力领域,不能只用一种尺度来衡量聪明与否。每个人的智慧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某个侧面较为突出。

这一发现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每人各有智力潜能,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各有千秋。家长们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孩子的智慧领域,激励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我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刘翔平博士也指出: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孩子擅长言语学习,有些孩子长于空间图形的学习,而有的孩子则对运动的学习情有独钟。由于各项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某一学习能力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孩子实际年龄的增长。

比方说,一个智力100分的10岁孩子,他的知觉、动作能力有可能相当于9岁,数学推理能力相当于11岁,感觉动作能力相当于10岁,而阅读能力仅相当于5岁。这样一个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孩子要完成三年级的功课,就会遇到阅读上的困难,这会妨碍他上课专心听讲,妨碍他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并会导致他对学习的厌倦。而当发现孩子的“聪明”与其功课之“差”产生巨大反差时,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只怪罪孩子贪玩、不努力、犯懒、没出息。其实,这只是一个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刘博士建议教师和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对有动作障碍、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的孩子进行特殊训练,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在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表现就会得到缓解,其自身的潜在能力便会得到正常发挥,他们便乐于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以上谈的是关于“乐学”的问题,下面再谈谈善问的问题。“善问”是培养孩子开启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有人总结出启发孩子善问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事物和事物间的异同;

“替”: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即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验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问题越多元化,孩子受到的思考刺激越多;“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利用善问“十字诀”发问,对于培养孩子的智力是很重要的。但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要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其表达能力。

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聪明的、有天赋的孩子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应该门门功课皆优。在中小学,还有一个传统的做法,那就是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当班干部。似乎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定同时具有组织和领导才能,而且也只有他们才能管理好班级。

这种“全或无”的想法背后潜存着一种假定:人的智力是综合性的,一个高智力的孩子应该各个方面都有天赋,应该是“全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见到这种情况:有些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得非常优异,可以用“极具天赋”来形容,但在另一领域却表现平平,有的甚至毫无学习能力。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力。

一是语言智慧: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二是数理——逻辑思维智慧:数量逻辑、运算和抽象思考的能力。

三是视觉空间智慧:以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考,利用图像表达思维的能力。

四是音乐智慧:对音乐节奏、旋律、音准等的鉴别力,对音乐进行欣赏、创作和表达的能力。

五是身体运动智慧:运用躯体操作物体的能力。

六是人际沟通智慧:察言观色、善解人意,与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

七是个人内省智慧:清楚自己的优缺点,能敏锐地觉察自身的感受、情绪等,能利用对自己的了解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指定生活目标。

八是认识自然的智慧:对自然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并能敏锐地对自然现象进行归类、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以上多种或全部智慧的“全才”极为罕见,普遍的情况是只有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天才。

然而,很多学校和家庭都习惯采用一种很“狭隘”的智力观点。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智力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没有考虑到孩子能力发展的不平稳属正常现象。他们在评判一个人是否聪明、有天赋的时候,容易采取“全或无”的绝对标准。要么这个孩子是聪明的,在各个方面都应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天赋能力;否则,这个孩子属于没有天赋之列。无疑,这种“全或无”的智力观,无论是对孩子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有害的。

学习偏科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因此,父母不应纵容孩子偏科,而应想方设法帮助孩子纠正偏科的毛病。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偏科问题呢?

1.发扬光大孩子的强项

孩子的智慧潜能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大多数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较明显的能力偏向和兴趣爱好倾向。家长应该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和表现机会,以便孩子的智慧潜能能表现出来。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在不同环境的活动中的表现,常常可以发现孩子对某个领域是否特别感兴趣,是否表现出某方面卓越的能力等,也能初步明了孩子的智力强项和弱项。

在确定了孩子的智力强项以后,家长就应该为孩子的智慧潜能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孩子的智力强项得到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父母可以为孩子才能的发挥和发展提供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通过赞扬、鼓励等方式肯定孩子的特殊才能;可以围绕孩子的智力强项组织家庭活动,为孩子的潜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

父母可以让孩子所在的学校和老师意识到自己孩子的才能。在孩子步入新的学校时,家长应该将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情况向学校反映,让学校老师能很快意识到孩子的智慧强项,同时,家长可以和学校配合,共同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才能的课程和教育。

尽力为孩子提供开发潜能的学习机会。孩子所在的学校如果难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可以为孩子在社会上寻找额外的学习机会,如让孩子参加特殊才能培训班;鼓励孩子参加比赛,展示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天赋。

2.承认智力弱项,坚持全面发展

在承认孩子的智力具有特殊性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忽视孩子的弱项和缺点,更不能放弃对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培养。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父母应重视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如果不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全面发展,最终可能连中学毕业文凭都难拿到!

此外,全面发展更是社会的要求。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需要人们运用多种智能方能顺利达到。一个出色的数学家不仅需要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能与人合作完成任务,能自如地与人交流思想观点,还得有相当的自知能力,清楚自身的特点,能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既然人的才能领域有强有弱,如何能做到“全面发展”?有效的做法是使孩子自觉地将智力强项的思维特点“迁移”到智力弱项领域中。因此,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一些在某个特殊领域确实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要。可以让他们完成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作业,关键是要让他们感到作业具有一定的“智力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