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培养成才
45431700000032

第32章 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的人(4)

竞争力是每个人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力,孩子就无法找到前进的动力。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社会变革速度随之加剧,综合国力的较量愈来愈明显地表现为人的素质的较量。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孩子都必须从小学会怎样去竞争,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成年后的成功。

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与别人竞争的天性。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三岁至三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显现出来了。他们会不断地和他人进行比较,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自己和别人。比如,谁跑得更快?谁吃饭吃得最快?谁最会举手提问等。这些比赛虽然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正是孩子竞争意识的表现,孩子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强化了自我意识,培养起了竞争力。因此,父母千万不要禁止孩子与他人竞争,因为缺乏竞争力的孩子容易学会拒绝和逃避生活中的挑战与责任。

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正面教育来实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孩子学会竞争。

培养孩子的竞争力要鼓励孩子努力去争取,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获得成功。

家庭教育专家梁裕书、赵雪认为,孩子的竞争意识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不自觉的竞争意识,比如孩子在与伙伴相处的过程中,喜欢争强好胜;第二个层次是朦胧的竞争意识,比如孩子产生了我要超过他,我要争第一的心理,但是这时的孩子还不能用竞争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个层次是明确而狭隘的竞争意识,比如孩子为了得到某个奖项而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虽然孩子已经会用竞争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一时期孩子的竞争意识并不全面;第四个层次是较为自觉且涉及面较宽的竞争意识。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家庭和社区,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树立雄心壮志,不断进取。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经常会做一些比较具有竞争性的游戏,比如下棋、打球等,许多父母认为与孩子游戏不用太认真,也有的父母认为应该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喜欢做胜利者,就故意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就无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来对待孩子,在游戏中尊重孩子,但也不能太迁就孩子,应该与孩子平等地竞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竞争和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虽然,有些孩子会耍赖,父母千万不能迁就孩子,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缺乏竞争意识,更加经不起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竞争力时,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心态。比如一位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儿子高兴地想带到学校去。妈妈却呵斥道:“你怎么这么傻呀,妈妈好不容易托人带来的,你带到班上去,同学们不是都能看到了,你还怎么考好成绩呀?”妈妈的这种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孩子会因此而变得世俗,这不利于孩子成长中人际关系的建立。

当然,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并不是一味地鼓励孩子去竞争。竞争虽然是孩子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事事竞争、时时竞争,就会过犹不及。竞争是一把“双刃刀”,一味地竞争,容易让孩子形成“好斗”的性格,从而使孩子失去他人的帮助。

父母也应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是狭隘的、自私的,而是应具有广阔的胸怀;竞争也不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而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超越他人;父母尤其要向孩子强调注重合作精神,因为竞争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一个人的“强”不是真正的“强”,而且也很难获得成功。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人生是一个不断探险的过程,只有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沙漠、戈壁、惊涛骇浪等险情,才能够找到最终的幸福与成功。

1.不要剥夺孩子的探索精神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人的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的深处保存着无数的奇迹。”在大自然中,有许多事物都是我们无法用平常的眼光的来看待的,如果我们缺乏探索的精神,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知。遗憾的是,探索精神恰恰是中国孩子缺乏的精神。

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高的台阶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担心。

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

究其原因,玩滑板需要技巧,中国孩子玩技巧性的玩具从来不在话下,但玩滑板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许多中国父母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不鼓励孩子去玩。

1992年的中日孩子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探险夏令营中的表现也让我们可以看清楚这一点。

那次内蒙古夏令营的探险活动,有70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参加。

夏令营活动刚开始没有多长时间,一位中国女孩就支撑不住,倒在地上,见到医生就泪珠滚滚,她只好被送回了大本营。

日本队有一个孩子生病了。他肚子痛,脸色苍白。中国领队发现了,让他放下背包他不放,让他坐车他更是不肯。他说:“我来这儿是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回去怎么和老师、父母交代?我挺得住,我可以坚持到最后!”

到了宿营地,日本孩子用黄瓜、香肠、辣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吃,然后自己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再看看中国孩子,他们等着,以为有人会把饭送过来。于是,他们只好饿肚子,一些孩子向领队抱怨,可抱怨又有什么用?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有些父母总对孩子说:“你怎么能这样做?”或者“这太危险了,你可不要玩!”“这种危险性很大的活动还是别参加了,在家看看动画片吧。”

其实,孩子在参加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得到了探索的乐趣,而且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2.让孩子在探索中生活

一个小学生,听老师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文后,就很好奇。她想看看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于是,捉来一些小蝌蚪,养起来。她母亲发现后,非常生气,呵斥了孩子一顿,并把小蝌蚪扔到了窗外。

这位母亲也许没有意识到,她呵斥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多了一道伤疤。

美国富翁洛克菲勒为了让孩子从小明白不能在别人的保护下生活,常常允许孩子们单独去划独木船或驾驶帆船,还让他们去冒险,尝试可能涉及的危险。为此,洛克菲勒9岁的儿子从小马的背上摔了下来,12岁的儿子玩气枪打伤了自己的脚。尽管父母心里很害怕,但他们仍然让孩子去尝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险是到处存在的。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学会避免危险或战胜它。人类的历史是冒险斗争并战胜危险的历史。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过分保护孩子,有时候,让孩子尝试一下危险的滋味,反而能够磨炼孩子的意志。比如倒开水、削铅笔等,这样,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孩子的处事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提高了,以后在面对更大的危险及困难时,就会努力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逃避。

3.鼓励孩子独自探索

每个孩子在探索一件新事物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说:“算了,多危险,不要做了。”“小心点,你会伤害自己的!”“你不能做这个,太危险了!”这样,孩子想要探索一下的那种脆弱的自信心一下子就会被父母的呵斥赶跑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没事,来试试吧,但是要注意……”鼓励孩子探索新事物,但是要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这样,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一对夫妻带着一个男孩去游乐场玩。当男孩走过秋千的时候,好奇地问道:“爸爸,这是什么呀?”

爸爸高兴地说:“这是秋千,人坐在上面可以荡来荡去,非常好玩。”

说着,爸爸就把男孩抱到了秋千上。男孩的小屁股刚刚碰到秋千的坐板上,秋千就摇晃起来,男孩吓得哭叫起来:“爸爸,我害怕,我会摔下去的!”

男孩的妈妈一阵紧张,赶紧上前说:“多危险呀,你赶紧抱他下来吧!”

但是,这位爸爸却没有把男孩抱下来,他对男孩说:“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的。”

“不,我害怕!”男孩缩着身子坐在坐板上,一动也不敢动。

“那好吧,我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坐了上去,只见他抓住绳子,来回晃动几下,秋千就开始摇荡起来,不一会儿,就荡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厉害!”男孩看到爸爸荡得这么高,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这位爸爸见儿子心动了,于是对男孩说:“要不,你再来试试?”

男孩高兴地说:“好的。但是,我不要荡得这么高,你要站在我下面,万一我摔下来就接住我!”

爸爸笑着说:“好的,你这个机灵鬼。”

这一次,男孩尽管还是有点害怕,但是,已经能够坐在秋千上不住地扭动身体,希望把秋千荡起来。他的动作很不协调,秋千还是没有荡起来。

旁边的妈妈看着男孩滑稽的动作,哈哈大笑起来:“宝贝,你这是在荡秋千吗?简直是身上长虱子了!”

男孩一听这话,似乎有点泄气。

这时,爸爸连忙说道:“不是的,刚开始要让秋千荡起来,都要这样做的。我们的儿子做得很好,不一会儿就会荡起来的。”

妈妈听出了爸爸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想起来了,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是吗?”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就来劲了,“那我再用力荡几下!”说着,小屁股不住地做出用力的姿势。

“是这样的,”爸爸及时鼓励道,“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都很害怕,总是害怕会摔下来。实际上,只要你紧紧抓住绳子,是不会摔下来的。”

男孩的秋千开始荡起来了,爸爸微笑地看着他,说:“爸爸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也是害怕得要命,坐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你比爸爸强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荡得很好。”

“真的吗?我现在荡得好不好?”男孩明显很高兴,秋千已经随着他的动作来回荡了起来。

在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只要表现出缺乏自信,父母就可以拿自己与孩子相比,尽管有些父母要比孩子强,但是,善意地向孩子说,“孩子,你比我强多了!”“做得不错,爸爸第一次做的时候可没你做得好,你比爸爸强多了!”这又会对父母有什么伤害呢?而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这就是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会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再努力一些,他甚至会做得更好。

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当中会经历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正如美国作家华莱士所说:“有危险方有机会,如果你不去冒险,就永远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因此,父母要善于鼓励孩子面对失败。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亿万富翁、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中的一段话:“畏惧失败就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会错失眼前的机会。所以,孩子,为了避免丧失机会、保住竞争的资格,即使会遭遇失败与挫折,也是值得尝试的!从别人成功的经历来看,失败和挫折往往是走上更高成就的开始。可以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不厌倦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而得到的。只有做一个聪明的‘失败者’,知道如何向失败学习,如何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成功的因子,尝试采取新的方法和手段,去奋斗、努力,才能开创新的局面。所以,孩子,只要不会变成习惯,失败并不见得就是件坏事!”

多给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

人生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机会,缺少机会就会故步自封。孩子的机会来自父母的创造,从小缺乏机会的孩子,成年后自然会变得唯唯诺诺,不会主动去寻找机会。

1.不要剥夺孩子的机会

小妮妮5岁了,一天,妈妈从超市买来很多食品,正在厨房打开冰箱,—件一件地往冰箱里送。

妈妈把放鸡蛋的盒子从冰箱里拿出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把鸡蛋放进去时,小妮妮便伸出手去抓盒子,她也想帮妈妈把鸡蛋放进鸡蛋盒里。

“别动!妮妮”,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也许还会伤到你!”

父母们对于孩子的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分的溺爱却让人无法接受。有些父母出于爱孩子的角度,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干这干那,剥夺了孩子接触世界的各种机会,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当孩子玩耍的时候,父母不要一直在旁边监督保护,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去玩耍。一些父母在孩子玩耍时从来不紧盯着。如果孩子摔倒了,父母也不会匆匆忙忙跑过来扶孩子,他们会在旁边说:“爬起来,接着玩!”孩子很少因为摔倒而哭。而有些父母一见到孩子摔倒了,往往抱起来就说:“哎呀,宝宝摔坏了吧,妈妈打地,怎么把宝宝给摔倒了呢?许多父母还会愤愤地用脚跺地,孩子则在旁边哇哇大哭起来。就这样,孩子的独立性在妈妈的保护中失去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儿童为了浇花,提了一小桶水,接着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他累得满头大汗。你不必担心,对他来说,这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喜悦都不能比拟的真正喜悦。在这种劳动中,人不仅可以了解世界,而且可以了解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这种自我了解是愉快的。一个4岁的小孩栽了一棵玫瑰,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他不仅惊讶地看到自己双手劳动的成果,而且还观看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双手干出来的吗?’这样,儿童在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的乐趣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就是让孩子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增强孩子做事的能力。父母可有意安排一些活动来让孩子规划方案,然后父母再辅以指导。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是随时随地存在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遇到的困境会更多,孩子不应该逃避,而应该学会面对它、解决它。

有时候,孩子好心做了坏事,父母千万不能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说:“我说你不行吧,下次叫妈妈来做!”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明智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能力有限,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2.给孩子提供独立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事事替孩子代劳,而是要让孩子从小处着手去做各种事情。

一位母亲曾说过:“要学会理智地爱孩子,把爱藏在心里,注意培养孩子健康成长。”这位聪明的母亲举了一个她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