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医药
地区:中央编号:Ⅸ-5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按照“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来解决人们的疾苦。几千年来,人们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特定的部位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进针施灸,然后通过经络、腧穴的按摩来达到目的。眼部的穴位对应的内部器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一、起源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针灸的记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还详细地介绍了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2000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很早的时候,人们发现,当用一个尖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刺激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身体本身的疼痛会变得不那么痛了。后来,古人就经常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这种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也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那时的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医疗某些疾病时,人们经常把“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砭石在当时还经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现代考古时,人们就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是针灸的另外一种医疗方法,大概产生于对火的发现和使用后。人们发现,当身体疼痛的部位受到火的烧灼、烘烤后,能减轻痛苦。后来又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现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就是后来的针法,“热而熨之”就是后来的灸法,合起来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二、历史与沿革 针灸师治疗时用的不同的针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人们不再相信巫术能治疗疾病的方法,就这样慢慢有了自己的医生。《史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就是精通针灸的代表人物之一。扁鹊被后世誉为“中华医祖”,他起死回生的神奇针术以及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为后人世代传颂。到现在为止,在河北内丘等地可以看到纪念扁鹊的鹊王庙、鹊王祠以及各种民间传统祭祀活动。
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炼铁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中均记载有经脉的循行与主病。从四川绵阳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一具黑漆小型木质人形,其体表正背面标有纵横方向的经脉路径,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实物。
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6—公元589年),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年),针灸学得到了重视,被编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关于针灸的著作越来越多,内容丰富多彩。在太医署专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和针生等职衔和针灸专业。
北宋时期,医官王唯一修订了腧穴方面的错误,统一定位腧穴,并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颁行全国,又铸造了造型逼真、构造精巧的教学工具——铜人模型,对针灸学术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明清时期,针灸理论继往开来,技术和器具不断改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佳作不断,针灸疗法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大概在16世纪的时候,针灸传到欧洲,并在那里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针灸疗法的特点
针灸疗法,由“针”和“灸”两种疗法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一个最鲜明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某个穴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先诊断出病因,找出发生疾病的关键、性质、位置和类型,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用于学习穴位的针灸铜人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证,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针灸学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了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四、传承价值
针灸疗法的疗效显著,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再加上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等特点,早在唐代时候,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这些国家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的产生,是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