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16

第16章 磨砺篇(1)

小小的磨砺,才会使孩子在未来的路上少一些荆棘

有的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很懦弱: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悲观;有的父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自卑;有的父母会责怪自己的孩子很骄傲……与此同时,他们也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其实,孩子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塑造的。

性格决定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讲,性格就是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交往活动范围广泛,就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如果性格孤僻,他的活动就只会在狭窄的范围中,做任何事情都不愿与他人合作,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就一直处于关闭状态。从某个方面说性格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性格开朗,常常给人以好感;有些人孤僻内向,很难与他人相处。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在性格上如此之大的差异呢?事实上,这些不同的性格并非天生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幼年时期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都是孩子形成某一性格的关键因素。有时候,这些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常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恰恰是自己无意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实际上,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具依赖性,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的声音稍高一点,孩子也会因此受惊而大哭不止,显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退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现在的父母还往往把孩子的身体健康寄托在各种食品和药品上,而不是让孩子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一般说,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生病的孩子会受到父母更加细心的照顾和宠爱,因而会助长其软弱性格的形成。这种过度保护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显的惰性,会变得好吃懒做、好静懒动,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应针对孩子的性格给以正确的引导,不同性格的孩子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动的孩子:这类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强,但是自控能力差,做事没有耐心。对这类孩子应高标准、严要求,让他认真地做每件事,并善始善终。

性格调皮、专横、大大咧咧的孩子:这类孩子适应能力强,敢说敢干,富有创造性,义气十足,爱打闹,规则意识较差。对这样的孩子宜采取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使孩子体会到同伴问友谊的乐趣。

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对这样的孩子应采用欣赏的方法,多亲近他,给他创造与别人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性格温柔、听话、沉稳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自尊心强,有主见,做事有条理、认真,但是很爱面子,做错了事不能当面批评,否则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对这样的孩子宜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细心体察孩子的变化,任其解释自己的新发现,从一点一滴着手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意识。

自信的力量

我的一位朋友经常说起自己小时候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可长大后什么也不会。原因是小时候每当她画画的时候,她妈妈就会说:“赶紧学习吧,你又不是画画的那块料。”当她对文学发生兴趣,也想尝试写点什么的时候,她的妈妈又会说:“别耽误时间了,赶紧学习去,你不是那块料。”结果这位朋友一听妈妈这样说,也认为自己画不好,自己写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慢慢地也就没有了兴趣。其实,很多年轻的父母小时候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妈妈,让我来试试吧?”

妈妈:“算了,算了,你不行!”

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增加,身体、心智的发育,孩子越来越对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充满信心,他们十分渴望自己去干这干那,渴望体验那一份成长带来的喜悦。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他所想干的事情,去大胆地运用那份正在发展成熟中的智力、体力,应保护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而不应该怀疑孩子的力量并因而阻止孩子的行动,压抑他那跃跃欲试的念头,打击他的信心。

自信心是美好生活的源头。缺乏自信心的人,即便他有多么大的潜力,多么高的天赋,多么优越的条件,多么宝贵的发展机会,他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自信不仅会给予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会使他的身心的所有潜能极大地激活起来,超水平地发挥。正如西方一位美容专家在指导他的顾客时所说:“不论你使用什么样的美容技术,在这之前和之后,你必须矫正自己的心理,使自己觉得在施行美容术后比以前漂亮多了,有魅力多了,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容貌充满自信,否则,一切技术都是失败的。”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注意以孩子现有的能力为基础,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孩子感到过大的压力,往往是来源于父母过高的期望。在父母的心中,总有一个对孩子的期望目标。孩子也会给自己定一个前进的目标。父母的责任就是怀有一颗期待之心,帮助孩子建立每一阶段适合自己的目标。

那么这个目标一定不能定得太高,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孩子轻而易举完成,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一两次的失败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不必介意,要鼓励孩子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再做新的冲刺。西方人在教育子女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try it on”或者“again”,意思是说“试一试”,“再试一次”。

孩子的自信心是需要保护的,不然就会慢慢地丧失掉。保护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不是对其失败的安慰,而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般来说,成功几率越多的孩子,其自信心越强;经常失败的孩子,其自卑感就重。当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做了好事,很好地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时,一定要给孩子表扬和肯定。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肯定,孩子也不例外。对孩子的表扬和肯定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外,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加他的自信心,然后再启发他把这种自信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经常对孩子说“你能行!”“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这样的话肯定会对所有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容置疑的好处。

任何一个孩子假如缺乏自信心,就有可能连带出现很多问题。孩子缺乏自信心有的是与个性特点有关,然而多数则是由生活经历造成的,如果能在早期阶段识别你的孩子是否缺乏信心并给以及时的调整,那么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好处。下面的一些表现能使你判断出孩子是不是缺乏自信心:◆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

◆遇到一点困难就犹豫不决;

◆频繁地要求得到肯定;

◆预料失败;

◆经常寻求帮助;

◆用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而且悲观;

◆沉默、孤僻;

◆反复提问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上述的表现,就一定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立刻着手去做一些能尽快恢复孩子自信心的事情。

让孩子迎接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份自信。克服困难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并不是只有面对惊涛骇浪,才有挑战的意味。对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挑战。比如说洗衣服、倒垃圾、下棋、打篮球……都是挑战。

鼓励孩子多参加类似的活动,成就与胜利自然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现在,有不少孩子胆子非常小。他们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到没有电灯的房间里去拿东西,也怕见到陌生人,有的连在同学面前说话也有点胆怯。

孩子胆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1.先天因素

爸爸妈妈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遗传了他们的特点。

2.环境因素

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楼房,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孩子孤僻、胆怯的性格。

3.教育不当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总是用吓唬孩子的办法。孩子哭了,妈妈会说:“你再哭,就把你关在黑屋子里。”孩子不听话,有的爸爸说:“你再不听话,就让老虎把你吃掉。”还有的父母用“让警察抓你去”“让医生给你打针”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渐渐地,孩子怕黑暗、怕动物、怕警察、怕医生,变成非常胆小的人。

4.切身的体验

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成人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丧气;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疼痛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

胆小主要是后天的原因造成的,大多数胆怯心理是后天形成的。

家长自身的胆怯会有意无意地感染孩子。有的家长见到一条小虫,就大惊小怪,孩子见了,也会怕小虫,也会变得很胆小。许多孩子主要是由妈妈抚养大的,有些妈妈很胆小,遇到一点小事总是惊慌失措,造成了一种恐慌的气氛。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是胆小的。

勇敢是一种好的品格,不仅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用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种困难,而且在各种工作中,要靠勇敢的精神去争取事业的成功。对男孩子来说,勇敢精神是男子汉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胆小怕事的男子不是男子汉。

怎样帮助孩子消除胆小、恐惧的心理,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

◆爸爸妈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地给予孩子关心和爱。爸爸妈妈应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因环境影响而造成孩子胆怯、怕事的,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如带孩子外出做客;带孩子到军营去观看解放军叔叔训练;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等。

◆在教育上,首先,不能把孩子们当做“大人”,不能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爸爸妈妈应尽可能地陪孩子一起玩,启发他玩出新花样,如果爸爸妈妈因事不能陪孩子一起玩,可以规定他在什么地方玩,玩多长时间,并要注意安全。另外,如要阻止孩子外出玩耍,切不可用可怕的事物吓唬孩子。当孩子回家后,可以让他讲述玩的过程,然后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又能培养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条件允许,也可适当地让孩子帮助买一些零碎的东西或到邻居家里借东西,这也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

◆当孩子独立做完某件事时,不管结果怎么样,父母应尽量多给予鼓励,切忌讽刺、嘲笑。尤其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多给他讲解放军、科研工作者等如何不怕困难、与困难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和好成绩的故事,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激励孩子的勇敢精神。

“温室里培养不出经得起风雨的花朵”。只有从小让孩子经受各种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使孩子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毅力。

对于勇敢,大人的看法会有性别上的差异。我们常对男孩子说:“你是男孩子,你要勇敢。”却容许女孩子从小就不勇敢。

这种观念当然是错误的。勇敢与否,不应该有男女之分,因为每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和克服。

然而,要孩子勇敢,究竟要勇敢到什么程度呢?没人敢去的地方,他去了;没人敢做的事,他做了;没人敢说的话,他说了。这样就是勇敢吗?还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心态,是不是最勇敢的表现呢?

当然不是这样的。要让孩子知道,所谓勇敢,指的是当遇到痛苦、困难、危险的情况时,不但不害怕,还能在遵纪守法的原则下,想方设法去克服、去战胜。因此,逞强的血气之勇,不讲原则的汀湖义气之勇,绝不是真正的勇敢。

独立是孩子立足社会的前提

做父母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1岁左右能独立行走时,常常不喜欢父母的扶助,表现出初步的独立意识。等到2~3岁时,这种“自我表现”欲望显得更为强烈,喜欢样样事都要自己动手试一试,甚至还要干一些自己还力不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这种行为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萌芽,在幼儿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反抗期”。

但是目前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却有许多不能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首先是一些家长,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样样安排妥当,孩子不用动手、动脑,习惯于依赖。其次是对孩子管得过严、限制过多,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和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

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是对其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失去实践的机会,这就等于在对他说:“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气。”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

有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倍加疼爱他。当孩子4岁时,母亲还是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当他长得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仍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衣服上的纽扣,也不会穿鞋。而和他同龄的孩子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有人告诉他的母亲,让他学习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学会穿鞋戴帽。可是他的母亲却说:“我爱我的儿予,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