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孩子也能够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权力
对于孩子的想法、兴趣爱好,做父母的不要过分限制,压抑孩子的天性,而是要尽量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活动的空间。如果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无权做出决策,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完全是在受别人的摆布,没有存在的意义,由此容易养成悲观的个性;如果在适宜的条件下屡屡给孩子以决策的权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由此容易养成乐观的个性。父母要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2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午餐吃什么,3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上街时穿什么衣服,4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5岁的孩子允许告诉家长买什么玩具,6岁的孩子则允许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只有从小就享有选择“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到快乐自立。
4.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乐观的人可以坦然地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痛苦与幸福。现在的孩子多是在温室中长大的,经历的风雨不多,意识不到艰难的存在,更别说怎么去面对了。父母应该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了,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并不是消极地面对世界。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开始时,可以暗示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紧接着,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孩子主动去做了,不一定成功。父母要激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败了一次不要紧,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5.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即使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但他们大多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奋起,并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当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败而沮丧时,父母不要批评指责以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而应给予支持与帮助,使孩子明白:要获得成功,往往必须经过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只要不懈努力,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6.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快乐。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有个孩子是个书迷,但如果他还能热衷体育活动,或饲养小动物,或参加表演,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为快乐。
7.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量
实践证明,适当地限制孩子对物质的占有数量,对乐观性格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因为给孩子过多的物质,会让孩子渐渐将一切快乐都建立在物质的获得之上。而一旦发现自己所获得的物质不及别人多,或是自己拥有的物质有所减损时,就容易产生帻懑心理。
8.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的。夫妻间相亲相爱,一家人欢乐融融,成长在此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养成乐观的个性。
让孩子勇于承认失败
孩子承认失败,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才能不再失败。
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要强,越来越渴望成功,而渴望成功的另一面就是害怕失败,就像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一方总是想赢,那么他就一定怕输。一个人总会遭遇失败,失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害怕而不来,反而是越害怕失败就越容易失败,就像在体育比赛中,越怕输的一方就越容易输。
人生中的失败是不能避免的,问题是,一个人已经遭遇失败怎么办?办法很简单——承认失败。只有首先承认失败,然后才可能战胜失败。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给他们灌输“不服输”的精神,而不服输往往意味着不愿意承认失败,不愿意接受失败的后果。家长以为这样就可以教孩子学会坚强,然而实际上大多只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孩子在“争强好胜”、“不服输”的鼓动下,不是变得越来越坚强,而是变得越来越脆弱。“不服输”实际上就是“输不起”,不承认失败实际上是一种双重的失败,失败者不仅要承担失败的结果,同时也说明自己内在的精神、意志也被失败击垮了。当他提醒自己“不服输”时,恰恰说明他在精神上已经输了,他之所以不服输,主要是想通过这种自我暗示来减轻心理上的失败感。而这也正好说明,一个人如果总是不服输,总是不承认失败,说明他始终不能摆脱失败感,始终难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预期越高,他们就越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难以接受失败,难以接受失败若一旦失败,就难以摆脱失败感,甚至长期浸泡在失败的阴影中走不出来。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受失败感折磨的孩子越来越多,并且有低龄化的趋势。
从一份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来看,有失败感的学生已经达到28.6%。表现在学校方面:有46.7%的孩子觉得自己的表现一般或比较差;有24.2%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进步;甚至有9.4%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退步。在家庭生活方面:有32.3%的学生回家玩儿得不开心或很不开心;有32.2%的学生感到自己的睡眠不太好或者很不好;17.1%的学生感到自己的饮食不太好或者很不好;26.4%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心情不太好或者很不好。
人的一生总会遭遇很多的失败,失败的经历在孩子上小学时应该说才刚刚拉开序幕。孩子一次作业或考试没做好,或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都有可能产生失败感。但通过这项调查,使我们真切地了解了孩子们在花季般的年华里并没有感受到花开的快乐,他们不是无忧无虑地生活、不是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天性,享受着少年时代应该享有的乐趣与童真,而是过早地承担起了与他们年龄和身心状况很不相符的心理重负,长期体验着他们本不该体验的一种失败的感觉。
尽管如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来说,失败仍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一样。我们不能回避失败,就像我们不能回避竞争一样。使孩子产生长期的失败感的社会性原因,我们作为家长的可能无力去改变,但我们却有能力去改变孩子、去帮助孩子。当孩子产生失败感之后,家长所需要做的是尽快帮助他走出失败的阴影,摆脱失败感的纠缠,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承认失败”,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失败,不仅赢得起,还要输得起。一个人在承认失败之后,他反而能更好地消除对失败的恐惧,使情绪迅速恢复稳定、思维进入理性状态,从而能更好地对失败进行理性的归因与总结。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有了这些,就为孩子下一次避免失败、取得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家长要让孩子做好忍受失败的打算,培养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毕竟,人一生中所遭遇的失败的次数要远远超过所获得的成功,成功与失败如果有一个比例的话,那么这个比例应该是9:1,经历九次失败,才可能取得一次成功。家长还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中的失败如此频繁,如果失败了又不承认失败,精神上总是无法摆脱失败的阴影,反而不利于保持积极的心态、维持健康的心理。失败了就承认失败,不承认失败,并不能表明自己坚强,只能说明自己脆弱,不能承担失败的责任,以及由此而生的心理焦虑。有句话说,成功的鲜花都是用失败的篮子送来的。失败是命运赐给我们的礼物,是为我们即将到来的成功打下的伏笔,如果我们不承认失败、不能接受失败,不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获取力量,就如同把命运赐给我们的礼物白白丢弃了。如果孩子能把失败视作命运赐予他的礼物,面对失败,他体验到的将不仅只是生活的苦涩,还有苦涩过后的甘甜。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如今,很多家长们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向困难挑战勇气的培养。却不知道,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举凡各种困难、失败、艰苦、挫折等,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皆是一笔很难得的财富。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通俗一点地说就是教会孩子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百折不挠、逆流而上,关键是“不惧”、“不惊”、“不挠”、“而上”。但要注意的是,一味地给孩子吃苦头,只能让孩子过早地承受打击,时时处于“临危”、“处变”、“百折”、“逆流”之中。这种方式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意志,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作为父母,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1.开展挫折教育要因人而异
父母要善于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爱面子,那么在遇到挫折时就容易且会产生沮丧的心理。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重在多加鼓励,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进行教育。其承受能力较强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清醒地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去解决问题。对于承受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2.让孩子认识挫析的必然性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挫折总是难免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不可能全是掌声和鲜花,成功和荣誉,更多的是泪水和挫折,比如天灾、人祸、疾病、朋友的背信弃义、理想的突然破灭、地震火山爆发,往往让我们本来很好的家园一夜之间没有了。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进行早期的挫折教育就可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3.让孩子锻炼身体
不少孩子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实,这种适应能力只有在适度变化的逆境中才会变得更加强大。适度的“劳累”反而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如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等都是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能让孩子从中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知道生活中只有有所付出,才会有所收获。
4.让孩子明白失败的价值
孩子遭到失败挫折、情绪低落时,父母不应该以怜悯态度对待,或心痛地抱着孩子长吁短叹,更不应该从此把孩子呵护得更紧。正确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人人都会经历失败,失败是可以理解的,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勇敢的人应该懂得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5.做孩子的细心朋友
父母与孩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家庭民主至关重要,父母要真正地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不要家长作风。这样家长就会被孩子认可,把心里话说出来,家长就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而对症下药。
6.有意识地给孩子创设困难情境
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孩子的坚强意志是极为有益的。孩子摔倒了之后再爬起来,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炼过程。孩子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和挫折奠定基础。孩子通过用自己的力量去办成某件事情,积累某些经验,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求胜欲望和信心。因此,家长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可能失败的难题给孩子时,要教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战胜它。
7.善用生活中的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孩子,因此,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孩子。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
8.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时,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他想办法以其它合理的方式去达到目标。如:孩子执意要买一辆较贵的玩具车,如果家长拒绝,孩子一般都会哭闹。这时家长一方面安抚孩子,让他平静下来,一方面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父母才会给他买,并不断强化这种反应模式,使孩子在愿望暂时得不到满足时,会控制情绪,主动考虑通过其他方法努力实现愿望,而不是一味地哭闹,发泄情绪。
9.要让孩子适当受一点批评
有的孩子父母总怕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从不说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只听得进赞扬的话,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父母应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而这些缺点自己往往不知道,但别人很容易发现,只有当别人批评时,自己才知道错在哪里。其实,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非是讨厌自己,而是帮助爱护自己。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有了缺点并不可怕,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