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成长中都会出现的问题
有的问题会常常出现,但一直未必有解决的好方法。当问题出现时,你会觉得有些迷茫,甚至尴尬。在左右为难,犹像不决时可能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怎样帮助孩子跨越“怕生”
一些家长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在家很淘气,在外面怎么会这么胆小,怕见生人。
小孩胆小、怕生可能有下列几种因素:一是智力或基本能力较差,以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表达不好,怕人嘲笑,于是更胆小;二是因交友受挫,导致害怕与陌生人交往;三是没有交友的动机,不觉得朋友有何好处,觉得自己玩也可以,或纯粹个性内向,不喜欢与小朋友玩。
就外界因素而言,则存在以下情况:楼房代替了四合院,邻里之间不相往来;老人们孩子出危险,不让孩子出去玩;保姆代替了父母的劳动,却弥补不了父母的情感,造成孩子的情感饥饿……
怕生不仅表现为怕见生人,还表现为怕接触新环境、怕尝试新事物。怕生这种现象,在孩子只有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孩子六个月大时,就会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当他面对陌生人或新的事物时,会不知所措,会哭泣和躲避,这种情形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孩子长到两岁以后,他的社会需求开始增加,开始喜欢与别人交往,特别是与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所以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孩子即使刚见到陌生人时会有些不自在,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与他们玩得很熟了。但是有些孩子却不同,他们即使到了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时,还是一见到陌生人,一到了新环境,就会局促不安,不敢说话;参加什么活动,他们也还会畏缩不前,胆怯害羞。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还会使孩子失掉许多学习和尝试新事物的机会。而且还会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
李明小时候由一个农村来的小保姆照顾。保姆很老实,不太爱说话。慢慢地李明就学会了自己呆在家里玩,很少出去。妈妈和爸爸的工作都很忙,平时也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亲戚朋友比较少,家里也很少有外人来做客。李明变得越来越怕生,不合群。李明的父母意识到这种情况后,就一步一步指导孩子和别人交往。
请同事、邻居家的小朋友来玩,父母在旁边加以指导,教给他一些一般的社会交往策略,如让李明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合作玩游戏等。经常带李明到人多的地方,鼓励、指导孩子多和其他陌生的小朋友、友善的叔叔阿姨主动问好、说话、玩耍,不要怕生、羞怯。把李明送到幼儿园去,并在每天去幼儿园之前,鼓励李明多交朋友,回家之后,询问李明有没有进展。刚开始的时候,还帮孩子出点主意。李明每交到一个新朋友,父母都表示由衷地高兴,并积极鼓励他。
孩子们生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天生气质如此,缺乏安全感或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首先,人的天生气质各不相同,有的外向活泼,有的内向拘谨;其次,孩子必须在他所熟悉的环境里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他才能把这种安全感转移到陌生的人或事物上面去。如果家里缺乏欢乐和温暖,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胆怯怕生。另外,如果孩子从小很少见到陌生人,缺乏在众人面前露面的体验,也会使孩子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和事物。
了解了孩子们生的原因,就不难找到帮助他的办法:1.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生人交往
带孩子散步的时候,停下来跟友善的陌生人聊几句。在公园里,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会儿。渐渐地,孩子就会感到陌生人并不可怕,而且很和善,能与他们友好地相处。孩子稍大一点儿以后,爸爸妈妈可以帮他请邻居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让他自由自在地交谈和游戏,不要因为吵闹或弄乱了房间而责怪他们。在这种自由欢乐的气氛中,孩子的天性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渐渐就会变得活泼起来了。另外还可以留心替孩子找一个活泼外向的朋友,他会带着他结识其他的孩子,并逐渐加入到孩子们的小群体当中。
2.容忍孩子的怕生
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不必一定勉强要怕生的孩子向客人打招呼,也不要非让孩子为客人表演节目,更不要觉得孩子怕生有损自己的面子,不然孩子更会感到不安和焦虑,对于克服怕生的心理没有好处。如果孩子愿意,可以让他给客人拿一盘点心,展示一下他最喜欢的玩具,一般来说孩子对这类事情不会感到太为难。
3.不要讥笑孩子
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形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所做的可笑的事向别人讲述,或者让孩子向他人表演他以前的可笑动作。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孩子会因而不敢在生人面前露面。
4.顺其自然与人交往
让孩子明白,不被某些人喜欢和不喜欢某些人是很自然的,谁也不可能跟所有的人都相处得很好。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担心自己不受欢迎而不敢进入陌生的环境,也不会因为一两次交往的失败而对与他人交往心存畏惧。
孩子为什么不合群
一位家长向儿童专家诉说:“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五岁多了,就是不爱和小朋友玩。见了长辈也不打招呼。每次见了老师也是低着头就走进教室。很难让他和别的孩子一样说‘老师好’。而且我们父母和别人说话,他还不高兴。有时用石头砸人家,让我们很没面子。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其实儿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爱和他人交往,可称之为社交型的(sociable);有的不爱和他人交往,可称之为非社交型的。这两类儿童都是正常的,上面提到的孩子可能属于第二种类型。
小孩总喜欢同小孩在一起玩,这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抱他出门时,如果遇见了小孩,孩子就会表现出欢快的神情。但是,在孩子2岁以前,孩子虽然喜欢同小朋友在一起,却还不会与小朋友玩配合性的、共同完成的游戏。他们虽然聚在一处,却是自己玩自己的。玩沙子,一人一个小桶、一把小铲,如果界线没被“侵犯”,就会互不干涉。到了2~3岁时,才开始一起玩游戏:一同堆城堡,一起过家家。
可是,有的孩子却不愿意同小朋友交往,他们躲在角落或妈妈怀里,显得很不合群。这就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应查找一下原因。如果孩子与父母能正常交流,但只是不加入小朋友当中,说明孩子不是病态,往往只是个性问题。比如,孩子比较安静,不愿意同活动量大的孩子跑跑闹闹,家长只要让他多接触同类型的孩子,他就会渐渐好转。有的孩子是因为家长总是带他单独行动,很少或不和他人接触,孩子也就变得不爱交往了。还有些孩子,本来愿意同小朋友在一起,但父母怕他受欺负或“不卫生”,限制孩子与小朋友往来,动不动就说:“冬冬太淘气,不跟他玩。”“明明真脏,不同他玩。”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变得不合群了。所以,当孩子不合群时,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小朋友接触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出门时带上一些玩具,孩子喜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就可与对方协商,相互交换着玩或一起玩;也可多带一点零食,让孩子分给一起玩的小朋友。
孩子在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模仿、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大有益处。在交往中,孩子与小朋友会交流感情,增加乐趣,为他以后与他人正常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有如下措施:
1.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主要表现为全家人和睦相处,父母关心孩子,子女照顾长辈,彼此互相关心。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当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成长。此外,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和客人热情、谦虚、礼貌。
2.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托儿所、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世界,在与同龄人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相互教会怎样玩耍,怎样相处,怎样生活。孩子在家里,父母往往处处都依着他,可在群体之中,就得平等相处,客观上有助于克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来独往的缺点。一些调查表明,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一味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他人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却使孩子失去了在群体生活中锻炼的机会。
3.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结交朋友
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的,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合群了。
怎样培养孩子的热情
东东已经6岁了,他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拖拖拉拉的。总爱孤单地坐着,似乎有一种成年人的无奈与漠然,没有正常孩子那种生气勃勃、到处乱跑、凡事都要过问、什么都想自己做一做、有时还要争吵的热情。
没有热情的孩子是很难得到长辈或者周围的伙伴的喜爱的,而且,这种孤独与漠然也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使他越来越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对生活越来越没有信心,对周围的一切越来越没有兴趣,这也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甚至在青春期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
孩子没有热情,这与他的先天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因素还是来自后天的因素,也就是外界的环境。一般来说,体弱多病、智力发育稍有迟缓的孩子会热情不高,但更多的没有热情的孩子却是身体健康,经常受父母喋喋不休地干涉的孩子,或是在腼腆和过于老实的父母面前长大,或是在严厉管制、强迫和否定过多的父母面前长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就会神情沮丧,心灰意懒。
我们怎样才能使那些已经丧失热情的孩子变得生气勃勃呢?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多做一些努力了。
1.父母应该经常表扬孩子
孩子三四岁,就已会做很多事情,可以当个小帮手。如果大人总认为孩子还干不了什么事,或者觉得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干来得快。不让孩子得到独立完成某件事的机会,孩子就会变得依赖心理比较强,什么事都懒得做。所以,大胆地让孩子干稍微难一点儿的事,孩子干成功了,就要好好表扬他,孩子受了表扬,就会增强信心,体验到“自己也能干这样的事”的乐趣,从而调动他新的行动热情,诱发他的进取心。
2.鼓励孩子做室外运动
只有经常让孩子到室外做活动量大的运动,才能不断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只要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他就要动、要干,自主性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3.鼓励让孩子和小朋友们开展竞争
赛跑、扔球等运动和各种比赛,都可以让孩子参加。孩子参加竞争,会培养他的兴趣,逐渐产生干劲和热情。注意孩子竞争的对手年龄要相仿,不能过强或过弱,因为形不成对手,也不能激发孩子的热情。要引起孩子对赢的兴趣,孩子会在内心暗暗下决心:“这一次一定要赢他”,“下次我还要赢他”。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地增强孩子的进取心。
4.不要让孩子有恐惧心理
为了培养孩子做事的热情,有必要让孩子做一些冒险动作。无论是玩单杠或游泳,都应让孩子试一试。如果认为危险,总不让孩子去做,那他什么也学不会。但是必须要注意,在让孩子做一些多少有点冒险的动作时,大人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做好保护,不能让孩子留下受惊吓的经历。比如孩子玩单杠时掉下来,受了伤,有了这种经历的孩子就会对单杠感到恐惧,再也不想玩了。孩子有了恐怖心理,以后就会变得怯懦、消极。所以家长必须注意这一点。如果孩子一旦有了恐惧心理,要多关心,要耐心讲解,使他逐步明白这并没有什么可怕。
5.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些伟人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很多都是由于兴趣的驱使,经过全身心地投入才有所成。所以,只要孩子对某个事物多少感兴趣或表示关心,父母就要想办法让他一直做下去。
说谎不是孩子的天性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这种或那种场合讲过假话,但是他们说谎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如何看待孩子说谎时,首先得弄清楚说谎话的起因。低龄的幼儿由于头脑中产生了极其逼真的想象而说了“谎话”,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区分幻想和真实,因此,家长不必强行干涉和制止,必要时可对孩子夸张性的说法给予有趣的回答。年岁稍大的孩子说谎,常常出于自卫心理,因为担惊受怕而说谎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孩子因一时疏忽所犯下的错误的反应过于严厉所造成的。如果家长因此对孩子打骂、惩罚,常会适得其反地惹起更大的麻烦。
有一个不满5岁的孩子,他对父母硬让他学习识字早就感到厌烦了,因此,就把母亲留下的作业抛到一边,到外面尽情地玩去了。当母亲下班回家后问他为什么没完成作业的时候,他回答说做完了。可是,当母亲让他把作业拿出来的时候,他却慌里慌张地对母亲说: “我现在马上就去做。”这种情况在一些孩子身上经常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当母亲第一次询问孩子的时候,他因为害们自己没做作业会受到母亲的责骂,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就暂时回答:“做完了。”可是,他却没有想到母亲会让他把作业拿来检查。显然,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首先是因为这个孩子还不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他为了逃过一次“危机”,几乎不假思索地就说了谎。
因此,当孩子说了类似这样的谎话以后,父母没有必要担心“如果就此放任不管的话,他就会变成一个爱说谎的孩子”,更没有必要因此就对孩子施加更加严厉的管教。如果在这种时候,你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孩子,甚至对他进行惩罚的话,他可能会感到更加不安,就会编造出一些其他方面的谎话。
因此,家长在处理孩子说谎时,不该充满一触即发的火药味,更不应显出一种怒发冲冠之态,而应心平气和地疏导和教育。
对于出现自我夸大的谎话,家长就有必要找出出现此种不正常心理的原因,使之确立起坚定的信心。如孩子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说谎,一般是家长对孩子的清规戒律过多,而使孩子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压抑等。如属于上述情况,家长须全面修正对孩子的态度,并给予孩子经常性的鼓励。
说谎可分有意识说谎和无意识说谎两种。那种有目的的说谎叫有意识说谎,其说谎动机有时是积极的。如孩子在打针时,成人问他疼不疼,孩子为了表现出勇敢的精神而连声说:“不疼,一点儿也不疼。”这种动机就是积极的。
造成孩子说谎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家长无意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