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35

第35章 心理篇(1)

心理健康更重要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不再喜欢快快乐乐地玩耍,只是在一边静静地坐着;孩子变得焦躁不安,怎么都静不下来;孩子越来越自卑,做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不行……这些都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不健康心理困扰着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虽不同知识教育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但它对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塑造一个健康的生命,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健康。作为家长不仅要关注自己孩子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身体疾病和智力水平等,而且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及心理健康。

孩子身体的健康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来调理,那么心理的健康呢?父母应该怎样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从小培养。由于受到生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孩子在儿童期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为2%左右。因此家长有必要了解有关常见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儿童心理问题。

其实,不少孩子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经医院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有好奇心;

◆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及特长和兴趣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尺度,不能不切实际。其次,对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家解决问题。父母应该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通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教育,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根据有关观察和分析,当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上困难,考试中焦虑,难于应付的挫折,青春期性的心理扭曲,情绪不稳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还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如果对以上的种种现象进行了归类,那么,大概可以分为: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

1.孩子心理问题的大部分原因是来自学习

尽管教育部门大力号召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减负,素质教育的呼声也从来不绝于耳,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一些压力和阴影还是一直在困扰着孩子们。再加上父母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对孩子都寄予了厚望,使孩子身上的学习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又增加了不少。孩子们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了孩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更加导致了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多种症状出现在了孩子的身上。

考试焦虑这个问题,在孩子学习类中占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其实,有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考试焦虑情绪,只不过是严重的程度不同而已。考试焦虑可以使孩子产生一些身体上的障碍,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睡不好觉、吃不好饭。考试焦虑严重的孩子,常常在考前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如果经常有严重的考试焦虑,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胆怯、紧张、不安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人际关系类问题

孩子的人际关系方面包括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如果孩子把和父母的关系处理得不妥当,那么,就会引起孩子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然而,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父母的日渐年长,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会显得愈来愈困难。尤其当孩子处于青春期而父母处于更年期的时候,问题就更为突出了,部分孩子会因此而压抑和抑郁,部分孩子则会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如果孩子把和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当,可想而知,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老师和学生之间主要的问题是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抗心理;老师还可能对学生产生一些认知偏差,这种情况会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那么,学生就会更加失望;更有甚者,如果老师不懂得尊敬学生,只会对孩子的价值随意贬低,对孩子的态度恶劣,那么,孩子心理上受到的创伤会更加严重。

与同学的交友和相处,是影响孩子学习生活质量的原因。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自己的同学接纳,能和同学建立一种理解与信任的关系。如果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是关系紧张,有的孩子就会流露出孤独感。

3.人格障碍类问题

人格是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本质,也是各种精神症状和反映产生的基础。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以人格结构与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人为其特点。目前的孩子所存在的人格障碍中,最常见的是依赖型人格和分裂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的突出的障碍是缺乏独立性,缺乏自立性,没有主见,遇到事情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常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依赖型人格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形成的,到孩子慢慢长大后才表现得较为明显。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人格特征,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分裂型人格的特点是内向,孤僻胆怯,不爱与人交往,应变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往往不能适应新环境。

4.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

有关的资料表明,中国孩子的青春期正在不断地提前到来。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状态的改变,青少年的性生理存在着越来越提前的趋势。孩子的身体发育虽然提前到来,但是,孩子性心理的成熟却存在着后延的趋势,于是,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就此出现。随着这二者之间冲突的出现,也带来了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当孩子遭遇到了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孩子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会表露出来,有时会隐藏起来,尽管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无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相对来说,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较妥善地处理,并能在挫折中学习,把挫折变为动力,或是从挫折中获得补偿。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就会没病找病、自寻烦恼,就算是遇到一点点的小挫折,他也可能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深渊。这种人在重大挫折面前没有不出乱子的。

当然,没有人永远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感冒或头疼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时也会出现情绪不佳、交往不好或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健康心理不管不问,它也和身体健康一样会恶化。比如,如果一个人得了感冒,父母对其不管不问,那么,感冒就会恶化,甚至会让人付出生命。因此,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重新拥有健康心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1.让孩子接受现实的自我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一切有充分的了解,而且需要对真实的自己坦然地承认及欣然接受。因为在一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如果孩子只是了解了自己而不能够接受自己,那么,只会增加自己的不安与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这些人就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过分自卑,总觉得自己在社会中毫无价值,这些人是因为憎恨、拒绝自己。一个人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冲突,忍受现实挫折;唯有接受现实的自我,才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自我。

2.让孩子确定适合自己的理想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尤其是孩子。当然,人应该要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但是人不能总在梦幻之中度过,更不能不顾现实去蛮干,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果一个人能够眼睛望着理想,并且脚踏实地地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那么,他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理想,这就需要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能力确定理想,最后再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其实,心理不健康的人大多都是在情绪上有很大的困扰,而情绪的困扰多半是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轻则是自己有孤独、恐惧、焦虑的感觉,重则是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的举动。每个人有交际的需要,因为与亲属、朋友、同学、同事交往时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并且,如果一个人有什么烦恼,还可以对这些人倾诉,使自己不容易积存郁结。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如果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有苦无处说。如果经常参加一些团体活动,不但能密切与他人的关系,还可以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当然挫折感就会少了。

4.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父母能够和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于消除、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问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对孩子提出一些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就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日标,那么,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如果对孩子的要求、期望过低,就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们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可以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对松弛孩子的紧张和不安非常有益;如果父母之间有着良好的婚姻关系,就可以为孩子提供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管教方式一定要一致,这样才会使孩子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这样有利于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孩子是生活在专制型的家庭里,父母是绝对权威,孩子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如果让孩子生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很难会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而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如果让孩子生活在自由型的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让孩子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5.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控,排除不良情绪

在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刺激而出现情绪反应,而不良情绪的长期压抑或不合理的爆发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对情绪的调控,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合理宣泄。比如,可以找机会向同学、好朋友、亲人或心理医生倾诉自己苦闷的心情,使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或采取痛哭的方式,以释放积聚的能量,排出体内毒素,调整机体平衡;或以日记、书信等方式,排遣不良情绪。

◆适当控制。例如理智克制、冷静思考、检讨反省等都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不要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

如果对父母说:“你的孩子很压抑。”那么,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孩子那么天真,正是不知愁滋味的时候,他们会压抑什么,有什么事情会让孩子感到沉重,或是觉得压抑的呢?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虽然小,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许不知道关心,当然也就不会因此而压抑。但是,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有孩子自己的想法,他们有他们所重视和关心的事情。当然,他们也会有情绪压抑的时候,并且会用一些成人不怎么理解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压抑。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发现孩子的压抑,然后再耐心地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