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一个保护他的庇护场所和堡垒,然而,让孩子受到最大的伤害也往往在是家庭中。有关心理学家表示,孩子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能够区分“好的自己”和“不好的自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
孩子的感觉系统是非常复杂而又灵敏的,同样有像成人一样希望被尊重的需求,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谨慎,都要三思而后言或行。话虽这么说,这个道理父母也都懂,也都能领会这个原则,但是,能够认真按照这条原则去做的父母却不多。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想来教育孩子,他们从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当然也就忽视了孩子的尊严。
父母要求孩子尊重父母,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尊重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今的社会里,不只要求孩子尊重父母,还要要求父母尊重孩子。可能有些父母听到这点的时候会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理应虚心地接受父母的训诲并尊重父母,而让父母尊重孩子,这却是让他们不能接受的。其实,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当一个孩子八九岁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当孩子进入中学以后,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然而很多时候,父母却在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并且侮辱了孩子的尊严。
小孩子在家里乱翻东西是常有的事情,并且常会拿了东西又不将其放回原来的位置。于是,当父母要用一个东西的时候,如果找不到的话就会向孩子询问东西的归处。这个时候,如果真的是孩子拿了,当父母问起来的时候就会马上记起来,并且可以很快把东西找出来给父母送去,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拿,而父母又偏偏认为他拿了的时候,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比如,一位妈妈要裁纸,这个时候却找不到裁纸用的小刀,于是就问她的孩子:“你又把我的裁纸刀放在哪里去了。”
孩子说:“我没有拿你的裁纸刀。”
妈妈又在她常放小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问:“你没有拿,怎么我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如果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
这个时候,如果这位妈妈比较冷静的话,可能就不会再追问下去,自己再去找。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然而,有的妈妈就会比较主观,不相信孩子,往往就会凭过去孩子拿过后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丢了,认为是孩子不敢认账,于是就说:“撒谎,一定是你拿了,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明明没有拿,而妈妈却不相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痛苦。然而,这些妈妈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问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这位妈妈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发现了小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原处。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也容易造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父母还会在其他方面无意问伤害孩子的自尊。比如:当着同学、朋友的面揭孩子的短,频繁使用的语言暴力、情感虐待、不信任孩子等。其中,不信任是对孩子的自尊最大的伤害。
有一位母亲讲述了她的经历。有一次,她读初中的儿子考试没有考好,由于害怕大人唠叨起来没完,于是就谎报了成绩,直到卷子发下来,母亲才知道受了骗,于是就把儿子狠狠教训了一顿。以后,无论是测验还是考试,她都会预先到老师那儿打听成绩,然后再找儿子核对。有一次,老师报错了成绩,母子两人自然就没能对上号。当儿子所说的成绩和自己所知道的成绩不一致时,母亲大怒,说儿子又在撒谎。儿子不服,反问她:“你怎么知道我在撒谎?”母亲就将到学校打听成绩的事说了一遍。谁知道儿子听罢扭头就走。从此,不管母亲再怎么问有关成绩的事,他死活都不开口。后来这位母亲才知道,自己背着儿子去学校打听成绩的事,极大地伤害了儿子的自尊。
这位母亲明显是对孩子不信任,从而导致了儿子逆反的局面。可见,父母和子女交往,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是多么重要。父母只有尊重与理解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为了建立子女与父母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家长必须起主导的作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呢?
1.对待孩子要真诚
父母要向孩子真诚地敞开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比如: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的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自己很烦恼;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很不满时,直接对孩子说要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2.父母在必要时要认真承认错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妥的做法甚至是错误。当父母出现错误的时候,如果可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失,向孩子说明情况,纠正自己错误的做法,弥补父母失误带来的损失,或许就能够将坏事变成好事。相反,如果父母文过饰非,坚持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会给孩子留下“父母不会有错误”或“父母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印象。
3.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要始终如一
对孩子的信任始终如一,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当孩子预先知道家长对他的行为将怎样对待时,他们就会感到比较安全。这种安全感也是构成孩子对父母信任的重要因素。
及时给孩子拥抱
前些日子,听一名家长说,她的儿子对她说了一句话:“妈妈,你要是能像我小时候那样天天抱我该多好。”这名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不以为然:“你都这么大了,还黏着妈妈,一点独立性都没有。”
其实那个孩子刚7岁,正是依赖妈妈又想有自己独立见解的时候。他对妈妈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一定充满着期待。
以前总听一些家长说,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在孩子上幼儿园或者上小学的时候,就把孩子全托或者让孩子住校。他们还自豪地说:“我的孩子现在懂事多了,自己会洗脸穿衣吃饭了,以前在家里可什么都不会做,看来早点把他们送出去,独立性比较好。”
听他们这样说,我很想问一下这些父母:你们有没有问一下孩子,他们的心里有对亲情的渴望吗?
成年人都需要拥抱和渴望拥抱,更何况我们的孩子。拥抱是另一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当你的孩子放学回家,给孩子一个拥抱,孩子会深深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到亲情的甜蜜,心里有一种无比的轻松和满足,一种甜美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你只有走进他的心里,和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读懂孩子。和孩子做游戏时,时不时地抱抱孩子,孩子会很幸福,如果身边有其他的孩子和你的孩子做游戏,其他的孩子会很羡慕,这时,你也可以把其他的孩子搂过来抱一抱,这样会增进你的孩子和小伙伴的友谊,同时孩子们的童心与稚爱也会给你无比的幸福与欣慰。孩子在父爱、母爱、友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就会把同样的爱回报给身边的人。
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就算渐渐长大学习独立后,他们仍然需要这种身体的“支持”。拥抱孩子是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父母对你的爱都不会变。因此,我建议年轻的父母——每天起码拥抱孩子三次。
先说早晨第一次拥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始于父母的唠叨指责之中:“你怎么搞的,这么慢吞吞的。”
“你怎么只吃这么一点?”“你到底是缺了哪条筋,丢三落四的。”……这些情绪化十足的负面言语,只会让孩子不舒服,从而影响他一天的情绪。其实,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或是任性、发脾气,也不妨先给他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你的拥抱中稳定下来,然后再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刚才你的书还在沙发上,装上了吗?”“我们一起抓紧时间,这样就不会迟到了。”……这时哪怕你在唠叨,孩子也乐意接受。美好而快乐的一天便由此开始。
再谈傍晚第二决拥抱
傍晚回家了。见到孩子,很多父母会边干家务边机械地问:“今天在幼儿园(学校)过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样的干脆:“好!”他实际上是拒绝了你的询问,因为他觉得你并不重视他。
所以,无论你手头有多忙,请放下手里的一大沓报纸或水淋淋的青菜或正在移动的鼠标,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会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他会觉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他的身上,从而乐意和你分享他的快乐与烦恼。
“你看起来很高兴,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这是我拥抱女儿后常说的一句话。当然也有这样的句子:“宝贝,你好像不太高兴,有什么事情能告诉妈妈吗?”诸如此类的开头,会让孩子觉得你了解他,或想了解他,而孩子所希望要的只是被了解。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话语,是对他倾吐实情最好的鼓励。
第三次拥抱,可以在孩子睡觉前完成
不少父母忙于事业家务,恨不得早点把孩子哄上床。但其实,孩子会从你敷衍的态度中看出你的不耐烦,然后又用同样的不耐烦来对付你。事实上,做父母的哪怕日理万机,只需要在孩子临睡之前在他床边坐上一会儿,给他讲上两个故事或几句亲热的话,末了再给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孩子就很容易带着你的关爱进入甜美的梦乡。
拥抱是一种力量,它是父母借着身体的接触来告诉孩子,我们永远爱你。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让我们在孩子晚上入睡前给他讲一个温馨的故事,然后在孩子幸福的笑容中说声晚安再离开他的房间;让我们每天都主动给孩子一些拥抱,而不是等到他来索取时还表现得那么不耐烦;让我们随时都对孩子说声“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