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发现孩子正在拿着某种物件或玩具聚精会神地玩,这时候父母不应拿起来把它们扔掉,而是应该及时鼓励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启发孩子尽兴地玩。如果孩子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玩玩具,父母不但要夸奖他,而且还要鼓励他多想出几种方法来。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许多家长认为:听话、顺从、不调皮捣蛋的孩子是乖孩子、好孩子。还有的家长娇惯、溺爱孩子,怕添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应该相信孩子,让孩子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和启发他想办法克服和解决,但不能越俎代庖。
3.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幼儿的特点之一,是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好奇心越强的孩子想象力越丰富,就越有创造性。孩子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如孩子想知道手电筒为何发光、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他可能会把手电筒和不倒翁拆开。孩子平时捶这打那,全是好奇心所致。好奇是探求、创造的动力源。牛顿从苹果落地得到启发,后来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少年时曾为壶盖被水蒸汽顶起而惊奇,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4.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古今中外作出巨大贡献的、赋有创造力的人都具有热爱事业、兴趣广泛、情绪乐观、自尊自信、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的优点。因此,家长在重视和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不能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手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拆拆”、“装装”、“试试”的自由,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因势利导,使他不怕失败,勇于进取。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以用一些具体的小游戏。比如当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让孩子续故事的结尾:当12点的钟声敲响后,灰姑娘急匆匆地跑出了宫殿,只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会找到她吗?白雪公主吃了狠毒的皇后送的苹果以后怎么样了,是谁救了她呢?猪小弟把大野狼关在门外,到底大野狼进没进到小猪的屋子里呢?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像报纸连载小说那样,故事讲到一半就打住,下面的故事情节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孩子因而不得不为此而挖空心思,并对可能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父母在讲故事前,先让孩子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接着讲。如果孩子自己猜中了,父母就同孩子一起高声欢呼,如果孩子没猜中,父母就夸奖说:“哎呀,我的宝宝编的故事比故事本身还好呢!”这样,孩子的创造力就会在这些训练中不断被培养起来。
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孩子爱玩儿,父母就应该让他玩儿出点“名堂”来。
兴趣是发展孩子智力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要想让孩子的智力获得发展,首先要激发出孩子的兴趣。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掌握他的兴趣特点。如孩子喜欢玩儿水,家长就给他一盆水,并相应地提供一些辅助性材料,如小瓶子、木块、海绵、小铁片等,让他尽情地玩儿水。在此过程中,不仅能使孩子身心愉悦,而且使孩子了解了水的属性,获得了物体沉浮的相关经验。
在孩子玩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他更多的环境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借助玩具表现活动内容,反映他的情感和意愿。如:一根小木棍,可启发孩子想出多种多样的玩儿法,如当马骑、当钓竿、竖起来当旗杆等等。这样一物多用,既激发了孩子玩儿的兴趣,又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另外,父母还可以用废旧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如:用果冻盒和小药球做的小娃娃,用各种纸盒做的汽车、楼房等。孩子通过制作的整个过程发展了注意力、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
兴趣还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一个孩子如果对某一门功课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想要使孩子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父母则应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有的时候,在辅导孩子的学习时,合理地设计一个小小游戏,在玩儿中就能激发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孩子学习数学中“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因这一内容概念比较抽象,同时由于受孩子自身空间观念水平的限制,孩子学的时候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因此,父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三分钟内用剪纸形式完成一幅作品,作品表现的内容必须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比如一片树叶、一只蝴蝶等等。然后,父母可以拿出自己的作品:第一幅是一只蜻蜓,不过这只蜻蜓比较奇怪,翅膀一边大、一边小;第二幅是一条裤子,但一条裤腿长、一条裤腿短;第三幅则是一片树叶,但一边特别肥大、一边特别瘦小。把这三幅作品展示在孩子的面前,肯定会让孩子开怀大笑。笑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这时父母可以乘胜追击,连续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发孩子的数学思考:现实生活中这三样物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的作品中的物品是否也有这个特点?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具有这样的特点?用剪纸来表现这些物品时我们可以采用怎样巧妙的方法,剪得又快又好?这样一来,孩子的求知欲就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家庭气氛非常活跃,孩子的学习效果自然不错。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还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玩儿中也能学数学。
其实学习任何一门功课,孩子是否有求知欲望,这种欲望是否强烈,是学习这门功课的原动力,也是能否学好的基础。切忌在孩子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父母武断地下达学习任务,这会使孩子在没有接触这项学习任务之前,就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与反抗情绪。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事与愿违,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主张,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应当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让他反复听著名的交响乐、各种唱片,经常带他去看别人拉小提琴。使孩子渐渐地对音乐产生兴趣,有了自己也想试试拉小提琴的愿望。这时再给他小提琴,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再加上孩子如饥似渴地练习,必然能取得很快的进步。
先培养孩子某方面的兴趣,再让他接触这方面的学习,的确是很好的经验。所以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父母都应该了解一下,下学期孩子将要开哪些新课。比如要开地理课,有空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先带孩子一起看看地图,让他找北京在哪里,上海在哪里,旨在让他事先有所接触,引起好奇,培养兴趣。又比如,下学期要开物理、化学课了,父母可以事先找机会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下,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一些有关问题。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天热了温度计上的水银为什么会上升等问题,与他一起讨论,以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时,孩子往往又会针对日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许多“为什么”。这时就可以告诉他,父母也不见得都知道,你好好学习物理、化学,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答案。这样,在尚未开课前,孩子心目中就有了向往与渴求,开学后,就会对物理、化学课产生兴趣,就会兴致盎然地听讲、提问、找答案。这样积极主动地学习,还用发愁成绩不好吗?学习成绩好,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一旦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孩子不仅会主动地去学,而且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容易学,这就引入了良性循环之中,父母也就不用天天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发愁了。反之,如果父母引导无方,一旦造成孩子对某门功课的畏惧心理,或产生了厌烦情绪,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倾向,便很难学好了。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学习的动力首先是来自兴趣,是我们家长必须从孩子身上发掘的。而兴趣正是发掘这种动力最有效、最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法。因此,发现、保护并鼓励孩子的兴趣,是父母们发展孩子智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