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45443500000005

第5章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五大领域目标(2)

人的身体姿势具有较广泛的内涵,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气质、文化修养和审美层次。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年儿童人虽小,但也有一颗爱美的心,尤其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健美的身体。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体由于遗传或后天的营养不良以及身体长时间地保持不正确的姿势等因素,会导致身体不同程度的骨骼变形和肌肉发展不平衡。如小学生由于长时间背沉重的书包或习惯将书包始终背在同一侧肩上,久而久之,就会变成驼背、斜肩等不良姿态。如果不及时矫正,就会导致畸形。其实,不论是哪个身体部位变形,都会给人体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影响人的外观形象,进而给人的精神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骨结构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并通过适宜的健美、舞蹈等训练,是完全可以矫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的。

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这一领域目标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二)发展体能

体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运动练习可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能,而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以及运动技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发展体能可以说是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学生需要发展的体能包括柔韧、反应、灵敏、协调、平衡、速度、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成分等,并建议在不同的水平侧重发展某些体能,这主要是考虑到体能发展敏感期的问题,即在这一水平发展有关的体能效果会更好,但这不是说在其他水平学段就不要发展这些体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运动活动和专门的体能练习等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以往,教师十分重视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非常忽视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和健康关注的意识。

水平一和水平二学段,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特征和身体变化,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关注自我具有重要的作用。到了水平三,一些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阶段,这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有关卫生保健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身体特征的变化,有助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三)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适宜的营养对于增强体能和保持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修复机体组织,还可以满足学生每日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营养吸收太少会削弱体能和引起疾病,因此,保持足够的营养很有必要。

然而,营养吸收又不能过分,暴饮或暴食会导致肥胖症,肥胖症可引起心脏病、糖尿病等等。因此,从水平三开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此外,如果学生只参与体育活动,而不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应该注意补充适当的营养素,那么,体育活动不但无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在这一水平学段,还要求学生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四、心理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列为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学生的情绪体验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当学生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时会感到快乐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增力”作用,使学生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促使他们坚韧不拔地坚持体育锻炼和学习;当学生的某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削弱学生的活动能力,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起着“减力”作用,使学生常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心灰意懒、做事不起劲等。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要求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旨在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因为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他们才能意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对人的心理是会产生影响的,也才能意识到通过身体活动是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的。

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只有这两个方面保持和谐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健康的状态。

(二)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体育运动不仅为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提供了一个场所,而且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努力展示自我。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二开始,就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敏感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变化很大,而且十分微妙,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身体形态差、运动能力弱的学生由于在体育学习上都是处于“后进”位置,容易对体育学习和活动产生自卑感,并失去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信心。由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三学生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是给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反复得到的是失败的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由此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否则差生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要鼓励学生作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提高自尊和自信,才能喜欢体育活动、才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才能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五、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了解并获得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群体及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不断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根据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特点,本领域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内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前者属于与他人和社会共处的能力,后者属于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交往发生、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家庭血缘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家庭的小型化而变得越来越简单,由于社会联系日益扩大形成的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否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是否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已成为构成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日益显得重要。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本学习领域的目标之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第二,形成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第三,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第四,具有关注个人、群体和社区健康的意识与能力等。

1.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不少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或成年人(教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多孩子可能会束手无策,表现出不善于和人交往。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通过让水平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集体活动与单独活动的区别”,引导学生建立与他人和集体的联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培养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与同龄人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参加各种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有助于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与集体融为一体,自觉以集体的规范约束自己,在与同伴交往的互相影响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合作和参与竞争,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只有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面对社会,使学生逐渐形成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体验尊重和被尊重的感受。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要求水平一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

另外,与他人和集体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具有心理相容的品质。心理相容是指个人对他人行为表现出的一种包容性,以及集体成员间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求同存异、协调一致的状态。体育教学中的班集体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心理相容的心理品质。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脱离单独游戏生活时期,开始进入团体游戏生活时期,但此时学生的自我中心观念较强烈,在交友时,往往以邻居、同伴、同桌等天然联系作为择友的条件。学生在班级中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一种孤立存在的状态,只有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通过教师的媒介作用最后形成班级形态(班集体)。由于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主要是在开放的时空中进行的,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组合的状态中,这使学生相互之间增加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另外,在体育活动和游戏过程中,班集体成员之间也更容易表现出交往的纯洁性和坦诚性,更易于建立起友谊和信任。

2.形成强烈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中的团队也是多种多样的,班级、小组、教学比赛中临时结成的队(组)等等,都构成了团队。在集体项目中,团队更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

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思想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角色类型。前者如球类团队中前锋、后卫、中锋,以及队长、队员、裁判、教师(教练)……后者如某些团队中常有的“任务专家”和“社交专家”,从而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二学段开始,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